|
本帖最后由 水水水 于 2013-1-3 21:47 编辑
此套2013学年沪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整理,所有试卷与沪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大纲同步,试卷供大家免费使用下载打印,转载前请注明出处。
因为试卷复制时一些内容如图片、公式等没有显示,需要下载的老师、家长们可以到本帖子二楼(往下拉)下载WORD编辑的DOC附件使用!如有疑问,请联系网站底部工作人员,将第一时间为您解决问题!
试卷内容预览:
2013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 古诗词默写:(8分)
1. 月上柳梢头, 。
2. 闲云潭影日悠悠, 。
3. ,随风直到夜郎西。
4. 人生自古谁无死, 。
二、 阅读古诗词,完成下面的思考:(4分)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 诗中的“西子”指的是
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B. 一二两句写西湖水光山色无论晴雨天都是美好奇妙的。
C. 三四句运用比喻是为了赞美西子的美丽。
D. “总相宜”与“晴方好”、“雨亦奇”相照应。
三、 文言文阅读:(16分)
㈠《捕蛇者说》(节选)(10分)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7. 本文的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 ,他与唐朝的韩愈,以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故又被称为 。
8.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谨食之( ) ⑵又安敢毒耶( )
9.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0. 本文通过对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却不愿受苛政之害的记述,其目的是
㈡《猴弈》(6分)
西番有二仙,弈于山中树下,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因得其巧。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去,猴即下树与人弈,遍国中莫能胜。国人奇之,献于朝。上诏征能弈者与之较,皆不敌。或言杨靖善弈——时杨靖以事系于狱,诏释出之。靖请以盘盛桃,置于猴前,猴心牵于桃,无心弈,遂败。
[注释]:西番,我国西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11. 下列句子中“于”的含义与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弈于山中树下
B. 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
C. 置于猴前
D. 献于朝
1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国人奇之,献于朝
13这则故事给你的启示是
四、 现代文阅读:(32分)
㈠《第一声喝彩》(14分)
①我家附近有户带院子的普通住家,女主人拖儿带女,有点早衰。她家的院子里种满了花,有时女主人就采些花插在一个水桶里在门口出售。我曾在那儿买过大红的康乃馨、黄色的玫瑰,她把花束递过来时,我都能看见她那双粗糙的花农的手。
②有一天黄昏,我路过那儿,看见院子里有两株玫瑰开得实在灿烂。它们的花瓣红得像火焰,我指着它们说想要。女主人摇摇头,说每年最好的两朵玫瑰她都要采摘下来寄给远方的两个女儿。女主人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他絮絮叨叨地埋怨妻子太落伍,认为还不如卖掉实惠,寄一包玫瑰花瓣给女儿毫无意义。可女主人执□地摇摇头,眼里却闪过与年龄不相称的羞怯。
③翌日清早,我又路过那个鲜花盛开的院子,女主人正守着那两枝挑出的红玫瑰,一脸慈爱,那种真情流露有一种晶莹剔透的美丽。我忍不住告诉她:我被感动了,我正在心里为她喝彩。
④女主人很吃惊,微微开启的唇中没说出一个字,连老花眼镜滑下来也没发现。然后,她再见到我时,眼里充满亲切的神情,有一次她一定要送我一束黄玫瑰,说:“从来没人这么说过我。”我回家把玫瑰数了数,一共十朵,我把其中的一朵送给楼下的漂亮女孩,剩余九朵插入花瓶。那九朵玫瑰代表着我内心的祈盼:让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地久天长的喝彩声。因为我深知,第一声喝彩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⑤在生活的长河徜徉,谁都会有拿不准的时候,感觉自己没分量,快被命运冲走,若是此时传来一声振奋的声音,也许这个人就会成为一座大山。也有人将人生比作球赛,若两旁没有真诚的喝彩,这场球赛如何精彩得了!记得我在念初中时有过一个同桌,她牙齿长歪了,说话爱像男生那么骂骂咧咧,打蚊子像拍手一样劈啪作响。我不喜欢她的粗鲁,我们两个有过相互肩碰肩坐着却有半个月没开口说话的记录。
⑥在一次作文评比中,我的一篇精心之作没评上奖,名落孙山,我为此心灰意冷,带着一种挫折感把那篇文章撕成碎片。这时,我那位假小子同桌忽然发出愤怒的声音,她说那篇文章写得很棒,谁撕它谁是有眼无珠。
⑦她其实是说反话在表示对我的喝彩。那是我写作生涯中的第一位喝彩者,那一声叫好等于拉了我一把,记得当时我流出了泪水。
⑧那位同桌后来仍然常常带着好战的脾气,我俩也时常有口角,相互挑战,耿耿于怀。然而我至今难忘这个人,因为她的第一声喝彩就像一瓢生命之水,使我心中差点枯萎的理想种子重新发芽、开花、结果。而且,当我回首往事时,都会遗憾为何当时不待她更温和一些,因为她是我生活中的一道明媚的阳光。
⑨也时常有人跑来谢我,说是我的某一句肯定的话,使之眼前□然一亮。其实,我早忘了我为其喝彩过。不过,那也无妨,当我们看到别人生命中的亮色,不妨就大声喝彩。这样不仅使双方变得完美,生活充满爱,也使我们心灵变得博大,因为只有诚实而又热忱的人才会由衷地为别人喝彩。
14. 看拼音,写汉字:
⑴执niù( ) ⑵( )huò然一亮
15. 第③段画线句说“我被感动了,我正在心里为她喝彩”,从文中看,我是被 所感动了。
16. 联系上下文,请找出与第④段画线句中的“第一声”相呼应的句子:
17. 第⑧段画线句“我心中差点枯萎的理想种子”指的是
18. 文中“女主人”的性格特点是
文中“假小子”的性格特点是
19. 从全文看,为别人大声喝彩的意义在于
㈡《留一片思想的空间》(18分)
①有这样的一个课堂小片断:一个教授问他的学生,今天你做什么?学生回答是:读书。教授又问:明天做什么?学生回答仍然是读书。教授不但没有表扬他,反而愤怒起来:那你还用什么时间去思索呢?在这个片断中,学生的“勤奋”与教授的“愤怒”都让人感慨,而我感受最深的却是教授的“愤怒”。如果说教授在语言上反复的发问是语句上加强语势的一种修饰,我更愿将之理解为教授对“思想”的强烈需求。 是的, 。
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国人的至理名言,这句名言对读书而言无疑是正确的,它强调了“厚积薄发”,但显然也易给中国教育一种误导,仿佛读书就是积累知识,教育界一直在流行着的“仓库理论”应该有其深层的历史原因,古人的那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反映出了这种思想的影子。在这种思想的“统治”之下,教师与学生渐渐习惯了不假思索地读书,学生们掌握了(更确切地说是记住了)书中的内容、书中的知识,考试拿了高分了,那便是会读书,便是这孩子脑子好用、聪明。可是在世界发明史上,“会读书”的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除了古时的四大发明,近代能找出多少可以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东西?虽然在改革开放后,一些科技领域有了新的突破,但面对与西方国家依然存在的几十年、上百年的差距,遗憾的同时,我们只能自问:爱读书的聪明的中国人到底怎么了?
③记得以前,有老师教我一句读书的秘诀,那就是将书读薄。就是说,要懂得在书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并将书中的知识融化成自己的东西。我想在这读薄的过程,是一种选择与汲取,这就需要思索。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读书,需要的是什么呢?需要的是独立的思索。这思索既有对书的精华的汲取,也有在其基础上的“背叛”以及“突发奇想”。任何学科的诞生,任何发明的出现从来都是以否定为前提条件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读死书,而不留下一点思维的空间的话,我们的大脑真的只能成为“仓库”。当它挤得满满,再也装不下新的东西的时候,它只能僵硬地老去。
④就像科学家们所证实的,做白日梦有益身心一样的,思索表面上是浪费大好时光(按传统的看法,那是“发呆”)。实际上思索是读书的“实”之后所应有的“虚”,这个“虚”将“实”净化与升华,将“实”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将这个“实”变成含有自己思想的鲜活的生命,在这个“实”的基础上,“虚”的思维就有了创新的基础与空间。
⑤想起了著名作家朱苏进一篇文章中的话,你的案头该“永远有一本读一半的书,另一半用你的猜想去完成它”。是啊,写不尽的是历史,读不尽的是好书,读书的世界是寂静的,让我们用思索去添补另一半无限的空间,它将随着我们的思想在寂静里高高飘扬,成为思想的风景,思维的放风时间。
20. 下列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A. 我们读书,需要的是什么呢?需要的是独立的思索。
B. 那你还用什么时间去思索呢?
C. 除了古时的四大发明,近代能找出多少可以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东西?
D. 一个教授问他的学生,今天你做什么?学生回答是:读书。
21. 第②段主要论述了 。
对于本段段尾画线句“爱读书的聪明的中国人到底怎么了?”的发问,我们可以用《论语》中孔子讲述“学”与“思”的关系的一句话来回答:
22. 第③段中加点的词“将书读薄”是指
23. 通读全文后,请思考在第①段末的横线上应该填入的概括全文观点的一句话。并请补充一个中外名人事例作为事实论据。
观点:
事例:
24. 请把本文缩写为80字左右的内容提要。
五、 作文(40分)
请以“感悟生命中的那一步”为题作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