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是读书的地方”,这句像是废话,可是如果在中学校园里工作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现今的学校未必是读书的地方,而是“做题的地方”。从早到晚,学生都在不停地和各种题目打交道,孩子们的手都写得僵硬了。很少有学生说“读书负担重”,而总是说“作业负担重”。读书很少,“练”得却很多。有些书用处并不大,却是考试的重点,全靠它“拿分”。有历史教师对学生说:“这本教材,除了定价不重要,其他都重要,如果全能背下来,考试通吃。”有些学校的物理化学课,竟然整学期不做实验,也是一味做题。
课改了,“语文考试说明”宣布要考查文学经典的阅读,这下子让不少学校惊恐不安,家长也急火攻心,因为学校坚持“做题”,从不鼓励文学阅读,不知道这规定的十多部文学名著如何才能读完。但很快,“招数”出来了,几家出版社“为了方便学生”,竟然找出这十几本名著的“考点”,编成了新的习题集——也就是说,不一定要阅读原著,把这些题目背下来,可以对付考试。但不读原著,必然闹笑话。南京某校高三的一道模拟题:“蒋干到江东去的目的是什么?”有个女生竟答“去中计的”,令阅卷教师捧腹。
一个人早年在接受教育时,总是被动的;而到了成年之后,几乎每个人都会后悔自己接受的教育太少。中国的旧式教育是有强制性的,这一点历来遭人诟病,然而绝大多数成功的学者在回忆早年受到的强制性教育时,并不怨恨,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孩童时期,人的记忆能力最强,如果在此时期能大量阅读,对一生的治学修身无疑是有益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