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好的课程是维持课堂纪律的良方》有感
王金枝
美国教师凯莱·道森任教的第一年,为了让学生上课守规矩,用尽了一切办法,如制订记录学生行为表现的表格,让学生自己拟出个人计划,对学生态度严厉或温和,激励、哄骗或威胁、惩罚。总之,能想到的招儿都试过。结果却使道森老师绝望:学生纪律问题令人精疲力竭。后来,道森老师发现,一旦开始讲授有趣的内容,就能立即感受到维持课堂纪律十分轻松。于是他放弃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生行为的控制上,转而将注意力集中到了自身:我在做什么?我用的是什么方法?在我做哪些内容的时候学生没有表现出烦躁不安?道森老师重新思考所教的社会课:仅仅是在按部就班地讲授单调乏味且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本。当他在讲授民权运动尝试让学生自己编写剧本并排练戏剧,第一次按照自己设计的课程上课时,老师和学生的身心全投入进去了,不需要用多大精力去维持课堂纪律了!
我们的语文课堂,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老师要绞尽脑汁去维持课堂纪律,不也是常见现象吗?究其原因,老师或者“满堂灌”,不让学生参与;或者惟教案独尊,一切按课前设计好的程序施教,不敢越“教案”半步,不顾及学生对所教内容是否有兴趣。其根本点是把课程看作一种静态的文本,把教科书看作固定的、不容变更的惟一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英国《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一书的作者也认为,课堂教学需要“提倡学生参与决定教学内容,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转引自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李吉林老师的课之所以生动、活泼、清新、可爱,她从来就没有机械地应用教材(课程),总是要对教材(课程)进行开发和重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她把孩子们带入生活中,带入大自然中,让他们对生活、对自然世界产生好奇,使他们在了解和认识社会生活、自然世界的过程中,领略现实生活的丰富,领略自然世界的奥妙,因而产生与社会、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孩子们想象自己飞上蓝天,变成小溪……在这样的意境下,学生读书、写字、讲故事、习作,该是多么美妙的享受啊!李老师的课,孩子们是课堂的主人,是课程的建构者,这样的课堂,还需老师维持纪律吗?
前不久看到某报刊中介绍一位课改实验区的老师上新课程教材“看漫画讲故事”,他把课程建构为“看漫画——讲故事——演故事”,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进入自己喜爱的“动画城”,整堂课孩子们看得仔细,讲得精彩,演得投入。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等语文素养都得到很大提高。当下课铃响了,老师宣布下课,学生竟没有一个想离开教室,并大声喊道:“老师,我们不要下课!”
是啊,道森老师说:“能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课程绝非仅仅解决纪律问题的良方,它还能引发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使他们学会关怀这个世界,并让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提高。”我不由想起著名课改专家肖川博士的话:“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只要我们转变观念,树立新课程资源意识,“不遗余力地设置能够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课程”,不仅能解决课堂纪律问题,而且学生一定会“学得最好”!
(注:《好的课程是维持课堂纪律的良方》见《教师博览》2003年第4期)
(作者单位:湖北房县实验小学 4421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