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27 11:54:14
|
只看该作者
三、注重课堂有效性
从实施课程改革到今天,历经数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已经取得一定的经验,所以更应该注意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给学生以成就感,实现有效教学。
1.保证全体学生完成基本任务
评价一节课固然有许多科学的指标,但个人以为,最重要的指标应该是体现在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一节成功的课应该表现为:学生能圆满完成教师设定的任务,而且意犹未尽、心满意足地离开机房,期待着下节课的早日到来。那种课堂上热热闹闹,从导入、讲解、演示、评价、小结等每个环节都不少,但下课铃响了,布置的作品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完成的课,肯定不是一节成功的课。因为课堂不仅仅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更不是把文字上的教学设计给表演出来。所以,不能只考虑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而忽视教学效果达成度。
2.分解、细化教学任务
一些教师导入课题后,就给学生布置一些笼统的,没有明确指标限制的任务,比如让学生制作一个漂亮的电子报刊,这让学生有无从下手之感。对于较复杂的任务,应该对其进行分解,分成若干小任务,由简到繁,从易至深。当学生完成第1个任务后,再一同完成第2个小任务,每个任务学生起点、目标都相同。这样学生就会有跳起来摘桃子的感觉,会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这样能让较差的学生不至被拉得太远,从而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3.作品制作课适度开放
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目前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任务驱动法,这使许多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制作电子报刊、电脑动画。有些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限定主题、技术,导致课堂过于开放,教师在课堂上难于控制教学节奏,学生的作品完成度很低,使得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时间,既要有适度的开放,也要根据教学情况,制定相应的目标、要求,能够有效地控制教学方向,让学生按直线距离尽快达成教学目标。
4.留给学生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
作为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必须留有学生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但一些选手将课堂作为自己教学设计表演的舞台,不停地讲解、不停地控制学生机,留给学生的上机时间寥寥无几,如一节汉字输入练习课,学生打字练习时间不超过10分钟,练习的汉字不超过50字,这就完全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10年前颁布的纲要已经明确规定要给学生70%上机时间,按照这个比例,45分钟一节课,教师讲解的时间只有13分钟,除去导入、评价所用的时间,教师用于讲解的时间是需要适当控制的。
四、减免教学形式化
从课程改革实施到现在,已经逐渐摒弃教学过程中一些不实际的做法,但在这次评选中依然看到不少形式化的东西,比如分组、高档的教具、给学生发放实物奖品、热热闹闹的评价,这些手段的采用无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不仅让观摩教师失去学习点,对评委打分也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
1.减少评价形式化
评价是了解教学效果、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必要的教学环节,但这次评选中,不少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频繁采用热热闹闹的评价,例如“键盘输入”课学生打不到10个字就进行评价,让全体学生对抽查的学生鼓掌,一节课学生鼓掌愈10次之多。有些分组贴小红花,甚至发放价格不菲的奖品等。有的教师发放满满一页纸的评价表,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对照此表进行评价。这些评价手段异化了评价目的。与之相反的就是,有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不与评价:坐在后面的评委很容易看到绝大多数学生屏幕上的作品没有完成,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这种情况视而不见,直接进入到下一个教学任务。大家都知道,游戏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它能及时、公正地以分数的形式给出评价,教学评价也必须如此。就目前情况而言,教师需要迅速、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技术学科,如果能通过技术手段(如开发出相应的评价软件),即时、客观对学生操作过程进行评价,则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学评价的最理想手段。
2.避免分组形式化
分组教学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在优质课评选中使用分组教学常流于形式,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了解近于空白,只能采取随机分组,而分组教学贵在长期,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后,组内成员之间才能配合默契,把组内每个成员的才智发挥出来。有教师让2个学生1组,其中1个学生打字,另外1个学生看着他打,这是对分组教学的一种异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