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叫马应龙,男,回族,生于1976年6月,本科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200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8月参加工作,从事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多年来自己一直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积极参加学校党组织的各项活动, 关心国家大事,认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起好党员的先锋和模范作用, 团结群众,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贯做到个人服从组织, 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爱岗敬业,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于1997年7月临夏师范学校毕业,1997年8月分配到和政四中,担任语文学科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2004年9月从和政四中调到和政县马牧沟学校担任教导主任,2006年6月担任马牧沟学校副校长,分管初中部教育教学工作。曾多次获县、乡“模范、优秀教师”称号,优质课和论文多次获县级奖项。2011年被推选为和政县第14届党代表。目前担任九年级1班、2班语文课教学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乡下工作,在从事教育工作的15年中,我一直站在教育工作的前沿,担任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让每一位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有所收获”是我事业追求的目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我的自律信条。
二、积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不断超越。
一年以来本人坚持加强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先后学习了《党章》、《科学发展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等书,近段时间我校党组织带领全体党员开展了讲正气树新风活动,在此活动中认真学习了党的教育材料,深刻理解其精髓和内涵,并将之指导自己的思想和实际工作,作为自己工作的行动指南,并和年轻教师开展党员谈心活动,及时了解自己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指导青年教师开展工作。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坚持出满勤,干满点,从不迟到早退。以校为家,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认识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要求,在教学中我不错过任何一个可以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机会,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积极参加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向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学习,并认真写心得体会。工作期间,我既教书又育人,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做人要自立自强,诚实守信,为人正直;在学习上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待人要宽厚,做事要有责任心;在生活上要勤劳节俭,生活俭朴。经常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做一个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三、认真教学,潜心教研。
作为一名教师,我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对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坚持经常翻阅《教师报》、《中学教研论坛》、《优秀论文集》等书籍。备课时,我精心设计环节,努力钻研教材,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学生特点,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源,结合课堂实际运用课件配合教学,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课堂上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而我则循循善诱的引导,做好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教育学生上,我很注重培优扶差的工作,对于后进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我抓好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选拔优秀的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一起进步。我坚持让学生写日记,写身边事,写心里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我得到学生的信任,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他们健康成长。本人所教学科的成绩在县统考中也名列前茅。
教研活动是载体,课改教研是先导。为此,我在所从事的教研工作中积极探索,勤于实践,做好新课改的模范带头人。在这方面,我积极观看各种教学观摩课和报告会,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培训学习等,不断充实自己,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2009年获得县优秀教学论文一等奖州级三等奖,2009年获县级“五课”教研竞赛语文课堂教学一等奖,2010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我积极参加学校公开研讨课,教学技能不断提高,获得好评。04年9月以来,我协同本校各学科教研组长,做好新上岗教师的帮扶的工作,肩头的责任是重大的,而这项工作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所以工作中经常虚心请教,耐心指导。认真组织开展集体备课、公开课及课后评课的工作,促进新上岗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我把各种教学观摩课和报告会的先进理念在科组中交流学习,认真组织教师们参加各项比赛活动,在领导的支持和各位同事的努力下,大家齐心协力抓教学的好势头,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其他事务,均取得较好的成绩。特别是经我指导过的马紫忠、任志财、黄永辉等新教师在参加县优质课竞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这些教师也很快成为我校教育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