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13 19:15:48
|
只看该作者
矫正策略:
汉语言具有超语言性,由听觉和视觉传递的语言和文字本身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隐藏于视听信息背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这些要依靠听读者心灵的眼和耳来把握。这心灵的眼和耳不是书本上的知识,也不是教师传授的经验,而是人心中未曾泯灭的感悟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听读过程中就会心领神会,就能“心有灵犀一点通”。因此,阅读感悟必须引导学生用心去拥抱语言,和文中人物想在一起思在一处,才能从语言文字中触摸到人物情感的脉搏。《月光曲》文中兄妹对话,妹妹并非是“随便说说罢了”而是发自内心,她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两个感叹句,不正是表达了她强烈的愿望——对这首曲子的热爱吗?但又因为家境贫寒,聪明的妹妹不愿抱怨哥哥。这就形成了情感鲜明对比。如果这些让学生体悟走进人物就能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才能拥抱语言。
教学中如果发现学生感情表达不够真切,还可以唤起生活画面,以生活作为解读语言形象的钥匙,以情感作为感悟语言情感的纽带,以使学生情同身受,真心感悟。同课异教活动中,一位教师在阅读《月光曲》的同一片段时,他发现学生感情表达不够,便这样引导:读了这段话,我不禁想起这样一件事。一天,校长向我推荐了两篇教学设计,说是外校两位青年教师写的,嘱咐我细细看看,并认真地说:“要是我们这里有这样肯钻研教学的教师该多好啊!”听他这么一说,我不禁脸一热,到校工作快十年了,可……我忙说:“校长,都怪我不争气。”校长一听,又是摇头,又是摆手:“不,不,我是随便说说的。”望着校长,我心头一阵激动,不知说什么好。从校长的话中,我感受到他对我的希望、理解和宽容,不知怎的,读到《月光曲》中的这一片段,这件事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想,你们生活中可能也有类似的事吧。学生沉思片刻后,纷纷叙述了自己生活中相关的事情,有同学对自己的宽容,有老师对自己的体谅,有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当课文情感与自我情感发生碰撞的时候,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感悟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真切的。在此基础上引导朗读课文,学生一个个情真意切。可见,如果情感丰富而学生难以深切体会,再想法激起学生生活的再现和情感的浪花,让学生借助自我的情感体验来感受课文情感,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