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运用知识,巩固新知 1.已知:在△ABC和△ DCB中,AB=DC,AC=DB,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为什么? 解:∵ 在△ABC和△ DCB中 AB=DC = AC=DB ∴ △ABC ≌△ DCB( ) 鼓励学生上台讲演(将想法说出来)。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用已获得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初步体验SSS在三角形全等中的应用,让学生主动填空的方式参与其中,调动积极性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逻辑严密性。同时也是对SSS的更深刻的理解。 变式训练 2.已知:在△ABC和△ DEF中,AB=DE,AC=DF,BF=EC,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 解: ∵ BF=EC ∴ BF+ =EC+ ∴ = ∵ 在△ABC和△ DEF中 AB=DE = AC=DF ∴ △ABC ≌△ DEF( ) [学情预设]分组竞争,增强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快乐。 [设计意图]变式训练,巩固提高,拓展,使学生知识技能螺旋式的上升,也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及时反馈,同时也再次强调了全等条件的具备情况。 (五)、再创情境,联系实际 1、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与形状是固定不变的。 拿出 和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实例,直观,生动,便于理解。 [知识链接] 只要三边的长度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正是SSS的一个很好的拓展延伸。 2、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3.接着幻灯片展示大量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 4.再鼓励学生自己举出实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将知识延伸开去,应用到生活实践,才真正作到学有所用。大量的多媒体图片让学生体会数学无处不在。 (六)反思小结,提炼规律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让他们自主归纳整理出: ①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 ②三角形的稳定性。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验?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方法? [设计意图]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罗列,而应该是优化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知识,体验,方法三个方面归纳。 (七)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A、B、C三组作业,分层次提高。 A组作业:课本第183页 题6 《课时作业》第87页第 1,2,5,6,7题 B组作业:课本第183页 题6 《课时作业》第87页第2,3,5,6,7题 C组作业:课本第183页 题6 《课时作业》第87页 第2,3,7题 第88页 第8,11题 [设计意图]分层次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又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巩固所学,分层要求。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八)板书设计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 一个条件:一边、一角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二个条件:二边、一边一角、二角 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三个条件:三边、二边一角、一边二角、三角 |
四、教学小结与反思 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数学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方法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摒弃了直接给出“SSS”条件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数学探索活动为主线,采用了“引导―自主探索”的教学模式,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为中心,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注重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交流,将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让学生亲身经历操作、观察、归纳、交流等确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思维驰骋的空间,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 2. 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动手实践,而不是使合作流于形式。要把合作交流的空间真正的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还要照顾到每一名学生,让全体的学生都动起来。在把他们的结论互相比较之前,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完成画图的活动,不能以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完成时间作为标准,剥夺了其他学生的操作时间。教师还应对画图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 3.做到让知识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情感动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