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新理念下数学课堂的四个不等式 [打印本页]

作者: 吴庙    时间: 2009-1-3 09:06
标题: 新理念下数学课堂的四个不等式
我们有新理念的引导,更要有理性的选择,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扬长避短,扎扎实实的搞好课堂教学,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确确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创设情境≠摆设情境 合作交流≠放任自流 尊重学生≠放纵学生 夸奖鼓励≠滥用表扬


自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数学课程改革呈现出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兴趣浓了,学的活了,课堂也更开放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更融洽了。在这些变化的同时,也存在许多华而不实的课堂,现提出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创设情境≠摆设情境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恰当的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在整个情境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在探索中构建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角的认识》,教师在上课开始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出示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精彩的“校园一角”的画面。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踊跃发言:
生1:我发现这个校园很美,花坛开满了鲜花。
生2:我发现顶上的机灵狗在蹦蹦跳跳,很可爱。
生3:有两个同学在打乒乓球。
生4:还有两个同学在看他们打乒乓球。
生5:远处还有人在跑步。
生6:这好象是课间十分钟的景象。
……
五分钟过掉了,学生有不断地发现,老师在不断地肯定,听课教师也不时为学生的可爱发现而开心一笑。可是,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实际上,教师创设此情境的目的只是让学生观察到花坛上有转角和乒乓球台有角,用此情境把角由生活带进课堂,可让学生说来说去却说离题了。
再如我听的一节《认识人民币》。这位老师准备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导入是逛“小兔文具店”,新课中的观察人民币—人民币分类—人民币特征—元、角、分的关系,巩固练习中的“买文具”,都是用大量的情境展示。我真是佩服这位老师的课件制作能力,整节课学生都没有翻过书,没有动过笔,都是在看情境后老师一问,学生一答。这样的情境纯粹就是摆架子,走过场,不求实效。
教学情境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和应用应是优化,恰当而合理的,应突出情境的功能性和实效性。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情境的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
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有不同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着重围绕重点和难点而设计,在教学中也要及时的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不能过多的拘泥于一些非数学信息,不能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及数学思维的发展。
2.情境的创设要为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服务
创设教学情境,不单是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的激发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顺应新知识,达到“数学化”的过程,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二)合作交流≠放任自流
标准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使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要从事数学活动,构建自己有效学习的理解场所。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完善和扩展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许多教师把合作学习的理念贯彻到了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不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使许多教师往往是刚走出“泥潭”又走向误区。
经常看到一些低年级老师在上计算公开课时,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一道计算题的计算方法, 如在小组内一个摆学具,三个写算式。事实上,四个学生并没有合作,摆的只摆,写的只写。
在一节<可能性>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装球比赛。学生非常高兴,一人拎袋子,其余装球,结果大部分装错了。
导致以上原因主要是有些老师认为合作交流只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应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开放地学习而忽略了老师的引导;更有一些教师生搬硬套,追求时髦,把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成为制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如何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⒈教师要明确合作的目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探究学习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用合作交流来发现。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就应考虑到每一节课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否需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如果是比较有悬念的问题,可进行合作交流完成。如果是一些较单一的问题,我认为还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更好。
⒉学生要明确合作的任务.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明确,学生的操作会很盲目,因此,在要求学生合作之前,教师要把合作探究的任务交代清楚,提出明确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
⒊规范操作.合作交流不等同于小组讨论,从小组划分、操作规则、任务确定、时机选择都要合乎规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在全班交流时都是代表小组的见解。同时,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交流,及时纠正与教学无关的行为,确保合作交流有目的、规范的进行。
(三).尊重学生≠放纵学生
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地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真诚地与学生合作,共同创造一种新的课堂文化。在过去是“学生围着老师转,咋教咋学老师说了算。”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没有机会体现。如今,学生的主体性放到了重要地位,数学教育从“文本教育”回归到“人本教育”,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老师要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
对课堂教学而言,尊重学生的权益主要是尊重和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利,人身自由权及受教育权,能够提供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但尊重绝不是放纵,这种氛围的营造必须有相应的纪律作保障,不仅要求教师行为合乎规范,也要求学生遵守相应的规则。我们经常在一些公开课上看到学生肆无忌惮的发言场景:老师要求发言的学生话还没有说完,其他同学便急不可耐地说:“我来!”“我来!”“我来!”,甚至有几个学生会走上讲台抢到老师的话筒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作者: 吴庙    时间: 2009-1-3 09:06
我们也经常听到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漫无边际的侃侃而谈,如《比高矮》:学生通过测量桌子、椅子、身高等活动,得出了“……比……高”,“……比……矮”的问题。这时,有个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这么高?”马上有学生答到:“老师比我们更大,肯定高了。”这时又有学生提出:“世界上谁最高?”“为什么有人这么高,有人这么矮?”于是,学生便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老师又不好发火,就这样学生情绪高涨,老师却无法收场。
尊重学生不等于放纵学生,作为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学生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提倡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更要学会尊重他人、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一方面也要适时的点拨或制止,不能听之任之,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四)夸奖鼓励≠滥用表扬。
新课程强调课堂评价的激励功能,将更多地视角来关注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创导课堂激励氛围。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对也表扬,错也表扬,似乎没有表扬一节课就没有生气。经常和同事聊起现在的公开课印像最深地就是一节课要么学生在:“嘿!嘿!你真棒”,要么就是老师说:“你真了不起!”,“你太聪明了!”的评语。一个不太精彩地回答能得到一片掌声,一个简单地问题能让老师翘起大拇指。事实上,正如一味惩罚并不可取一样,一味的夸奖同样弊大于利。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夸奖习以为常,无动于衷,起不到鼓励的作用。我就曾经在一节公开课上目睹过这种情况:上课教师为奖励一名学生,给他一个“智慧星”。谁料,这个学生说:“老师,我不要了,我家里有很多。”
一个好的教师从不吝啬表扬,且表扬有度,夸奖有理;从不随意批评,且批评有方,疏而不堵。这一切都是出于对学生真挚地爱,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老师恰如其分的激励下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不断创新。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没有呈现固定的教学模式,衡量一节课的标准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我们有新理念的引导,更要有理性的选择,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扬长避短,扎扎实实地搞好课堂教学,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确确实实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