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对导学案被取消后的认识与建议
客观地说,导学案的发明是“天才”的。
起初,它的目的非常明确:教师不教了,但学生不会学怎么办?这就需要在教师“不教”与学生“自学”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旨在引导学生自学。导学案这个概念怎么理解?“导”是“引导”,“学”是“目的”,“案”是“方案”,因此可以概述为“引导学习的方案”。
作为新课堂模式的重要组成部件,导学案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来支撑新课堂的运行。导学案还有别的称谓:指南针、方向盘、导航仪、路线图、施工图等,我还用过“渡船”这个意象来描述导学案。
一份好的导学案,既能承载三维目标、学习过程,也能呈现学法指导和课堂流程、课堂形态。甚至可以说,导学案是折射教师教育观、教学观、生命观的“镜子”,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导学案。
然而,遗憾的是,导学案在一些学校的具体操作中发生了严重的“异化”,再次“沦落”为应试教育的捕兽“陷阱”,成为升学必备的有效工具。
目前导学案的主要设计误区有:设计思路教案化;知识习题化;学习设计的共性化。
我们必须清楚,新课堂模式是“学中心”,围绕“学什么、如何学”建构,传统教学的核心是“教中心”,强调的是“教什么、如何教”。如果说传统课堂中的备课是备教学目标、备教学进度、备教学方法,那么,基于导学案设计的新课堂则要求“新三备”: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新课堂模式要求借助导学案引导学、促进学、发展学,而不是牵制学、控制学、囚禁学。导学案设计的教案化,是教师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直观反映,观念不更新,这样的导学案无非是换了名字的“教案”而已。
导学案的设计要求“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然而,“问题”和“习题”概念的混淆导致导学案陷入异化误区。必须指出,市场上流行的各种导学案,都呈现出这方面的重大缺陷。“知识问题化”又称为“碎片化”学习,这样的学习往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既体现不出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没有深层次的情境设计,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写成一道道习题,甚至机械地照搬教辅资料。在有些学校,以前是学生学课本,现在是学生学导学案。正确的做法是,按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注重学习的内在关联,从体验和认知途径出发,注重整体性知识架构,其追求不仅是“学会”,更看重“会学”。
真正的学习是从学习者的差异出发,强调、尊重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体验。然而,传统的备课和时下流行的导学案编写流程,都是教师基于学习者的猜测和教学评估而进行的,缺少真正的“学生主体”性设计。尤其是那些“拿来”的导学案,因为完全脱离了“校本校情”,所以缺乏应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创生性,丧失了导学案原本应有的价值。
仔细分析,导学案之所以存在这三个误区,根源主要在: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有待转变;对学习者的学习、生活、成长规律缺乏真正的研究和认识;教师对新课堂的驾驭能力不足。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我将其称之为“三本”,即“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为本”的教学观、“以生为本”的学生观。
认识学习者的成长方式。只有从学生出发,按照学生的“个性化”方式,让学生通过“体验”,找到自己的“兴趣中心”,才能让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认知的方法是感知——分析——综合,认知的途径是表象——属性——实质。
提高驾驭新课堂的能力。学生是教学的最大资源,对教师而言,应该充分放手,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发动学生自学。
一旦导学案囚禁了学习者的思想,扼杀了学习的个性,那么它便名副其实地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又一个“凶器”。杜郎口中学崔其升校长曾私下讲,导学案现在已成为除教师霸占课堂外的又一“毒瘤”。
能否取消导学案?我可以这样回答:取消导学案一定是未来课堂进一步改革的趋势。我甚至可以说,取消导学案将是第三代课改的最主要标志之一。
如果没有导学案,将如何组织学习?
我设想的新课堂基本流程是:教师出示学习目标——组内研究学习目标,形成个体学习方案——围绕学习方案进行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反馈。
之所以预言导学案会被取消,是基于对课堂方向性发展的把握。课堂的最高境界一定是回到“自然”状态,尽可能消除任何外在的、人为的干预,以至于任何形式的“主导”。因为只要有“主导”在,就不会有真正的“学生主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