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小结】 陆地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各自不同的区域特征,而且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则是绝对的。但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一定规律的,在规律性当中而又表现出了其复杂性。 自然带的分布是复杂的,这是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根源所在;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有规律分布的自然带构成了全球和谐的自然环境整体。自然带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我们要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把握其内在规律,特别是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联系上把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生产,造福人类,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保护地球环境,人人有责。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概念 2.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 3.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地带性分异规律 ⑴由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 ⑵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中纬度最明显 ⑶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十、练习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自西向东依次出现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 A.纬度地带性 B.由沿海向内陆分异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2.各自然带沿着南北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称为( ) A.纬度地带性 B.由沿海向内陆分异 C.非地带性 D.垂直地带性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 ) A.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B.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C.南北纬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 D.南北纬50°~70°之间的广大地区 4.世界上由沿海向内陆分异最明显的是在哪个大陆的中纬地区( ) A.北美大陆 B.南美大陆 C.亚欧大陆 D.非洲大陆 5.温带森林中,在大陆东、西部都有分布,且具有不同气候特点的自然带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6.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差异较明显的地区是( ) A.低纬地区 B.中纬地区 C.赤道地区 D.高纬地区 7.海拔高度相近的高山地区,垂直分布层次最多的自然带的山区是在( ) A.中纬度的东部季风区 B.亚寒带地区
C.亚热带地中海区 D.热带雨林地区 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8~10题。 8.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9.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10.该山可能位于( ) A.赤道附近 B.40°S附近 C.40°N附近 D.极圈附近 (二)综合题 11.读“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自然带名称是:A._______带,B._________带,C._______带。 (2)自然带沿北纬40°自东向西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分布规律。这种分布规律的产生主要受________条件的影响较大。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布规律在_______纬度地区表现得最典型。 (3)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气候;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______,塑造C自然带地表景观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_。 (4)限制C自然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 【答案要点】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B | A | A | C | C | B | D | A | A | A |
11.(1)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 (2)由沿海向内陆分异 水分 中 (3)温带季风 温带草原 风力 (4)水(或水分) 十一、课后反思 1.对于本节课概述部分有以下几点建议: (1)本课的教学可以看作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归纳、总结并加以系统化。因而要充分利用旧知,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区域对比,使学生建立“区域是有差异的”的观念。然后再从学生谈到的例子,以及教师根据需要补充的例子中,抽象出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并与学生一道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总结。 (2)重点讲述陆地自然带。有两层意思要明确,一是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原因,其中气候因素起决定作用,其他因素与之相适应;二是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教学中要贯彻这样一个观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辨证统一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教材图5.7热带雨林景观图与图5.8苔原景观图,一方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到地域分异的存在;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同一自然带内自然环境又具有整体性,表现在景观具有一致性。对这两幅图片的分析,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进行。例如设计诸如“各带内气候怎样?植被如何?动物如何?”等问题。(学生回答:在热带雨林带中,终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于奔走和长跑的动物,却给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场所。典型动物有猩猩、河马和各种鸟类等。在苔原带内,气候严寒而湿润,土壤冻结,这样的环境条件不利于树木生长,因而形成以苔藓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地带。动物种类不多,典型动物有驯鹿和北极狐等。) 2.对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教学,建议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 一组学生研究“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一组学生研究“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还有一组学生研究“山地的垂直分异”。每一组都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主导因素是什么? (2)找足够的事实材料支持你的观点(鼓励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挖掘)。 (3)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这节课的特点是空间分布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将这些内容落实在图上。由于图5.6“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反映的内容比较详细,使得一些大规律反而不容易看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将这幅图适当简化,这样对学生理解和记忆都有好处。 这节课的另一个特点是涉及许多的自然带的名称,这些名称之间又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总结自然带名称的命名规律(热量带名称+植被名称),还可以将最易混淆的两个自然带名称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别等。当然,这些自然带名称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在他理解了之后就会自然记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