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内容:
人音版第七册第五课《妈妈的歌》之摇篮曲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细腻地勾画了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这首歌曲虽为3/4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词义。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基础,基本能理解音乐的含义和歌词的含义,知道音乐节奏,通过乐器伴奏,学生就能看着歌词,学唱这首歌。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舒伯特的艺术人生及在世界乐坛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与贡献。
2、用柔和、甜美、舒缓的歌声及气息连贯的方法深情地演唱歌曲。
3、领略摇篮曲的意境,体验深深的母爱,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
把握摇篮曲的情绪和风格,能声情并茂地演唱摇篮曲。
教学难点:
1、用柔和、甜美、舒缓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情感。
2、掌握装饰音、附点节奏的唱法,节拍的强弱处理。
教学流程:
一、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教师:老师非常高兴今天和大家一起来上这节音乐课,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好听的作品、听一个好听的故事、还有了解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你们有兴趣吗?
学生:有
二、“聆听”音乐、了解著名的音乐家
导语:(教师轻轻地朗诵)天黑了,晚风轻轻地吹着,月亮象小船在夜空中荡啊荡啊,星星象小灯一闪一闪,听还有什么声音?
1、播放蟋蟀的叫声、青蛙的叫声。突然之间发出了婴儿的哭声,然后是母亲哄宝宝睡觉的声音。
1)刚才在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生:小孩哭、妈妈哄孩子……
老师:大家平时有没有的睡不着的时候呢?(出示一张妈妈哄孩子入睡时的温馨的图片)
学生:有的
教师: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数绵羊、听音乐...
教师:老师的方法就是听音乐,听舒缓的音乐,使绷紧的神经得到放松,马上就会进入梦想。
2、完整的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
刚才老师给大家播放的音乐就非常适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外国的《摇篮曲》,这首摇篮曲是由奥地利的舒伯特创作的。听后请大说说这首歌曲的速度、情绪是什么样的?(播放歌曲课件,出示歌篇)
学生:完整欣赏作品,听后说出速度:缓慢的 情绪:优美抒情的、柔和地
3、简介摇篮曲和舒伯特
摇篮曲,又称催眠曲。本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热诚的祝福
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1797年生于维也纳。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还有些作品,在民间广为传唱。他死后三十年,这首摇篮曲的手稿竟以四万法郎高价售出。
三、学唱歌曲
1.有律动的跟读歌词(第一段)、掌握好第三句的律动把握好节奏。
教师:老师示范读歌词,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做.(有律动的一小节一小节读)
学生:跟着律动读
教师:第三句的时候请大家读准
学生:唱这个小节 2 .2 3 .2 1|
教师:大附点与小附点在一起体现摇篮的摆动感,更能体现出妈妈的爱,一直守在摇篮边,哄着宝宝睡觉。
2.解决歌曲难点:装饰音(运用比较法)
教师:这句还有一个地方不太容易唱好听,你们听到范唱中是怎样唱的吗?
学生:有个拐弯儿。
教师:如果我们不加拐弯儿,我相信大家都能唱准,我们一起来试试看,5 43 2 5|(指导学生唱)
学生:唱不带装饰音的歌谱。
教师:现在我加上装饰音来唱,大家感觉到什么?我唱两种,大家听(唱两种都带歌词的),大家感觉哪种演唱更加突出了妈妈对孩子的爱?
学生:带装饰音的更能突出母爱的伟大、无私。
教师:你们能把这个小拐弯儿,唱得很准确吗?咱们来试一试。
学生:唱加装饰音的地方。
教师:这个地方唱会了,请大家学唱旋律。
3、学生跟着琴学唱旋律(第一次由老师带唱,第二次有学生跟着钢琴唱)
4、套上第一段的歌词
5、跟着琴再套上二、三段的歌词
四、知识的拓展,让学生懂得去感恩。
师:同学们的感觉真好,唱的非常好听,大家在唱的时候音乐把你带到了什么地方?
生1:小时侯睡觉妈妈的怀里
生2:静静的夜晚,妈妈在哄宝宝入睡
生3:做了一个美好的梦
……
师:你们的妈妈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家还要做家务、照顾你们。你们是母亲含辛茹苦从小长带大的。(出示课件)
师:母爱是多么无私的和伟大,(出示图片 小时候我们报答父母的)我们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们想为妈妈做些什么?
生:帮妈妈做家务、说声妈妈你辛苦了、给你妈妈一个拥抱,亲亲的的妈妈,给她倒杯热茶、给妈妈唱首歌……
师:大家说的很好,老师给大家一个建议:父母呼,应误缓;父母命,行误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五、 教学检测(阶段目标:教学反馈)
教师:大家今天有哪些收获?
学生:故事好听、歌曲好听、知道了谁是歌曲之王等
教师:以后有时间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他的其他作品,好吗?
六、组织下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