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避免数学课中合作学习的拉绳效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9 19: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许多数学课堂中,我们所听到看到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着一种“拉绳效应”,或者说是“旁观者效应”。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往往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要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同时,在小组活动中出现—-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并且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等。那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避免出现“拉绳效应”的现象,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选择恰当的时机,该用则用

    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的参与面广,参与率高,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发言机会,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

    1.在学生认知遇到困难时开展合作

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无法独立完成对新知识的感知.无法形成自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时,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如六年级上册有一道表面积变化的数学问题:把几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怎样拼得到的长方体表面积最大?这样的拓展题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这个时机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在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的启发与带动下共同来探讨……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不但提高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也扩展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思路。

    2.在学生意见不够集中时开展合作

当学生在分析、回答某一问题时,出现多个答案,意见不统一时,开展合作学习,组织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通过辩论来明晰正误。

如在教学《求平均数》一课中,在认识了平均数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红语、数、英三门课的单元练习平均分是86分,那她的英语分数有可能是60分吗?”这个问题一抛出来,班级里就像炸开了锅,有说可能的,有说不可能的,这时我立刻组织辩论,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两组,各自发表意见,看看哪组能把对方说服。在接下来的辩论中,大家都举例子、表看法,逐渐正确答案浮出水面-通过这样的合作,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掌握得更透彻,理解得也更加深刻。

二、建构合理的结构,面向全体

1.合理组建,有效开展合作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和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可以按学习成绩差异搭配,以4人为一小组,让学生先行自由组合,在这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配。同时,要特别关注后进生和性格孤僻的学生,组成多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由于尊重学生的组合意愿,使他们在合作时感到宽松、自由、和谐,既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势,又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科学分工,培养合作意识

    部分学生在小组进行讨论时,不积极配合小组活动,表现消极,个别学生不愿意承担责任,影响全组的士气,降低全组的学习效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在教学时,要给小组的各个成员都分配任务,促使他们个个积极参与。根据对学生个体完成情况的评价结果给予学生所在的集体进行奖励或指出存在问题。这样,把学生个人的成功与否同学生所在的集体荣誉连在一起,促使每个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上自觉地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督促、互相促进。避免了出现个别人成为

某一合作小组的标准答案和“发言人”,而别的小组成员仅仅成为旁观者的情形。

    三、把握适当的尺度,提高质量

    1.精心设计问题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来,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时,根据教学内容认真选择,精挑细选,选择最需要提供给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内容。如在学了“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否有最小公因数和最大公倍数?”小组内先讨论再小组外展开辩论。同学们兴趣高涨、各抒己见,下面一段是我听到的一个小组的讨论——生甲:没有最小公因

数和最大公倍数;生乙立即反驳:没有最大公倍数是对的,因为自然数是无限的,但有最小公因数,是1呀,1是所有自然数的最小公因数;生丙又补充:因为不管哪两个或几个数的最小公因数都是1,所以没有必要作为特征总结……说得多么好啊,在这样自由的环境下,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辩论.大家对结论更加清晰了。

    2.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

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学生只有在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对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觉得有话可说,才会产生交流、表达的欲望。有些老师对合作学习只求形式,忽视了实质,用合作代替思考。课堂教学中.只见学生分好小组,每人说了一遍,合作即结束。对于小组长,老师比较注重培养,经过挑选,找到合适的人选,起到助手的作用。说到底,这只是立足于老师的教,而不是立足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表面上是进行合作学习了.但最本质的数学思考没有得到开发。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一张作业表,让学生先独立拼搭并完成表格,再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这个过程如果不让学生独自思考,马上小组讨论的话大部分学生是说不出答案的,所以我给了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再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思考所得和小组中的学生交流、分享,我发现在交流时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因为他们在交流之前都用心思考过。如果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急于小组合作的话,那么只有少数思维较快的学生唱着独角戏,而很大一部分都会无从说起,特别是学习上较困难的学生只能做个听众,或许根本听不懂。因此不要把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对立起来,它们两者是互补互助的。

3.运用激励性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催化剂

表扬激励法是一种“精神快餐”,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造力有明显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对学生采用“好极了”“真棒”等激励语言,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无形的内在动力。同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为提高同学间合作效能,可以采用一系列竞争方法。我曾在教学中采用“插上五角星,夺取智慧皇冠”,即把小组合作的成果以“五角星”的个数来量化并为最多组颁奖智慧皇冠的一种竞争形式,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形式。通过一系列的激励评价和竞争机制.把个人与小组的“利益”紧紧系在一起,在全班形成你追我赶的向上气氛和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促进了小组间的互相协作。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被广泛运用,但在合作过程前教师要充分作好准备工作,合作过程中要关注讨论进程,了解讨论情况,以使小组合作起到实质性的成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02: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