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19 09:23:00
|
只看该作者
1、话题作文的命题出发点在于解放与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育部出台的《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指导意见》指出:“作文要减少审题障碍,淡化文体,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话题作文的本质是鼓励创新。话题作文是让学生在同一个谈话中心下,叙述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表达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抑或发表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与见解等等,甚至可以虚构故事,描述想像和联想。作文话题既不限定文章的选材立意,也不规定表达方式或体裁运用,从而为考生最大限度地施展写作才能、表现个性和努力创新提供了可能。
话题作文只提示写作的内容指向,审题要求并不严格,强调的是与话题的相关性,写作空间大,既可以以提供的话题为题目,更鼓励自由拟题,其作文题是动态的。提供材料的话题作文强调的是与材料的“有关”,其写作角度及立意有着较大的自由度,取材方面,话题作文也没有限制,有利于考生摆脱构思上的羁绊,便于发挥自己的优势。话题作文淡化了文体,记叙、说明、议论均可,甚至可以是寓言、童话、也可以写小小说、剧本、诗歌。
话题作文最本质的特点是“思想自由,主题多元”。这就决定了话题作文写作内容的涉及丰富、触发点多,写作形式的求异创新。多样化的表达,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这种命题方式确是“对束缚学生手脚的写作教条的大解放,是对僵化的思维模式的反驳”。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浏览别人的文章时,往往会发现自己要写的题目。对学生而言,这些是很重要的,他们可以主动地寻觅更多的激发因素,使自己的思维频率升高,获得更多的“灵感”,写出更多的更好的文章。因此,我以为,话题作文的命题出发点在于让学生借助话题(或材料)激发自己的思维,作文的心理过程就表现为由话题或材料进行开放性的发散性思维,这可以使考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发挥,更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质,同时也更多地体现了对考生意志和兴趣的尊重。
剪报作文的训练方式恰巧与“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有十分惊人的相似,两者都是从一个内容开始向四周发散开去,在剪报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剪报”的文章充当了激发思维的材料,或者说充当了话题作文命题方式中的“话题”,因此,开展剪报作文对于提高学生话题作文写作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思考:激发思维与激发兴趣同样重要
⑴、我在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方面有三点认识:①、兴趣的激发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且是一个良好的大环境,而非小课堂。传统作文教学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在小课堂内教学作文,与学生生活、心灵没有很好地连接起来,本来应当在生活中有很多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机会,这些机会给大大地剥削了,造成了在小课堂作文大社会做人,小作文与大做人之间的冲突,我们的小作文课堂甚至有了教学生做小人之嫌。“写生活,到生活中去写”是真理,因此“作文应当走出小课堂,投入大社会!”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有着同样的原理的。②、兴趣的保持比激发更困难,却是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关键之一。如果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我们没有保护好学生的兴趣,而是听之任之,不但学生的作文兴趣会迅速减退,而且要在这一方面再次激发就更难了。因此,教师一方面应当想方设法保护好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让学生有热情写作;如果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消退了,那么教师应当采用不同于前的方法来再次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另一方面,在作文的内容上,我们的教师应当随时掌握学生的生活与心灵,知道学生对什么有可能产生兴趣,对什么已经产生了兴趣,然后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和保持,并使这种兴趣与写作挂上钩。③、谈到兴趣的问题,我们不能不提到学生的作文动机。我以为即使学生对作文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的教师也照样应该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快乐地学习作文”(参见《搜·赏·析·作——研究性作文实施手记》一文相关论述),这种“在不自觉中快乐地学习作文”实质就是解决了动机问题,让学生把作文当成生活的需要。例如让学生自己设计班会的方案、程序;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写贺卡、每逢假期都要给老师写一封信等。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然磨砺提高,加强内功。此为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第一要义。
⑵、但是,我们的作文教学界对学生思维的激发问题注意不够,尤其是理论方面。我们已经知道,思维活动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中,训练思维能力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中心环节。写作思维训练应当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但有些思维活动是被动的、消极的、无用的,有时候,思维处于闭塞、抑制状态,这就需要调整、诱发、激发活跃而积极的思维活动。
因此,激发和活跃学生思维是除兴趣的激发和保护之外的另一重要方面。两方面相结合,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作文。否则,仅激发和保护了一方面,甚至两方面都不具备,学生只会消极应付,难于提高。激发和保护学生写作兴趣保证学生能在较长时期内乐学,这还不涉及到学生学习写作的质量;而激发和保护学生写作思维才能保证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达到最佳的效果,而不致于让教师和同学一起做无用功。理论上来说,教师做好了这两点,学生写作水平就能够得到提高。
五、剪报作文与书册阅读
1、剪报作文的由来
我曾在《新闻引路序列作文训练研究理论体系》一文指出,作文教学的宏观教育思路应当是“知道什么是好文章——知道怎样写文章——知道怎样写好文章”,遵循这条思路,在重点实验班实施初步诗歌写作教学实验,学生根据要求,人手一本《繁星·春水》,每天读诗歌一首以上,每首加注百字以上旁注。一方面积累了学生语言、语感和思维,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经典的解读,提高了鉴赏能力,为初步诗歌写作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实验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能够习得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冰心创作《繁星·春水》时的语言风格,而且非常熟练,能够创作出较好水平的新诗来。该实验验证了刘德斌提出的“知道什么是好文章——知道怎样写文章——知道怎样写好文章”的作文教学宏观教育思路的正确性。
诗歌写作训练能够从语言、章法等方面给学生以文章写作上的启发,但诗歌毕竟与文章不同,有其独特的跳跃性、音乐性等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初步诗歌写作教学实验后,将其训练方法迁移到文章写作训练上来,从而构成了剪报作文的训练思想。
2、书册阅读的提出
湖南省教科院吴雁驰主持开展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高中生书册阅读教学实验与研究》,提出了书册阅读的概念,所谓书册指单独出版的或具有单独出版意义的书本。对于提惯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人来说,书册阅读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相对于篇章阅读提出来的,根据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来看,由书册阅读为点而构建的语文体系大略如下:
阅读与鉴赏 篇章阅读←=潜移默化=→书册阅读
表达与交流 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
首先、书册阅读有利于学生从语文课本的狭小单一的空间中逃离出来,有仅有利于个人修养的提高、知识的积累、情感的丰富,还有利于个人写作水平的根本提高。其中的原因机制有外乎通过大量阅读,积累和发展了大量的语言、语感和思维。其次、不难看出,进行书册阅读教学,符合苏涵提出的“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