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提问:小红今年10岁,老师的年龄比小红的年龄大25岁,老师多少岁?当小红11岁时,老师多少岁?当小红18岁时,老师多少岁呢?当小红1随时呢?……
学生独立思考:无论小红多少岁时,你能用一句话表示出老师的年龄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尝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x+25.
引导发现:小红年龄在变,老师年龄也在变,但师生之间的年龄关系始终不变。由此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又可以表示出数量间的关系。
讨论:“这儿的x能表示任何数吗?200行吗?”从而明确:用字母表示数,有时可以表示任意的数,而有时所表示的数却有一定的范围。
计算,当x=11时,x+25=11+25=36(岁)。
变换角度思考:如果教师x岁,小红年龄该怎样表示?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创设的有关年龄计算问题情境,生动、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从具体算式到抽象算式的学习过程。特别是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老师与小红的年龄关系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进行了再创造的学习,以抽象概括的方式自主总结出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特点,同时,让学生将具体的数据代入含有字母的算式当中进一步验证计算结果,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理解。学生明白了年龄这一变化的量同样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并且知道在这个情境中字母的取值是有范围的,还明白了在同一个问题中不同的量要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有时独立思考,有时合作交流,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体验了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感受字母表示的抽象性、概括性和简洁性。
(二) 重组教材,深入感悟:【此部分拍成视频】
大家很了不起,老师送大家一首好听的儿歌,可以跟着大声读一读。
1、儿歌:《数青蛙》
动画显示情景,学生拍手唱儿歌。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师:还能往下编吗?为什么要这样编?
生:因为这里有规律。
师:怎么算眼睛只数?
生:只数×2
师:腿的只数怎么算?
生:只数×4
师:哦,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发现了这首儿歌中还有数学规律。这样的儿歌你们可以说多少句?这首儿歌我唱了30多年也没唱完,你们能不能运用刚才学到的本领——用字母表示数,只用一句话就能把这首儿歌唱完?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写出。
2、展示交流。
同时呈现5种方式、讨论评价。
(1)A B C D
(2)无数 无数 无数 无数
(3)A A A+1 A+2
(4)a a a×2 a×4
(5)y y y×2 y×4
师: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既简洁又合理?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生:(4)(5)合理。
师:对(1)有什么意见?
生:用B、C、D表示,看不出它们与青蛙只数之间的关系。
师:你是说这样的写法没有反映出儿歌中的数量关系,所以不太好。写(1)种的同学同意这种观点吗?其实这里的B、C、D分别表示了什么?
生:B表示A,C表示A×2,D表示A×4。
师:其实A×2还可以写成更简单的形式。(多媒体显示:数学上规定:
数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记作“·”,或者省略不写,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师:现在如果让你来编这首儿歌,你会怎样编?
生: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师板书)
师:这是我们的劳动成果,大家齐读一遍。(生齐读)我真为你们感到自豪!把一首读不完的儿歌,通过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结果一句话就可以读完了。
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最大动力。通过出示学生感兴趣的儿歌,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由于“青蛙的只数、嘴巴的张数、眼睛的只数和腿的条数”可以一直不停地数下去,学生自然会产生追求简约的需要。此时,教师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怎样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学生创造了多种用文字表示的方法和用字母表示的方法。字母表示数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在创造的过程中,再次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概括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