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12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触动心灵的人和事高中细节描写作文600字以上800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 14:1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触动心灵的人和事高中细节描写作文600字以上800字
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简评】
  
  上海卷这篇满分作文,最大的优点是怀着深厚的感情去关注农民工子女,去表现他们,为他们忧,为他们喜,为他们感动,为他们骄傲。文章点睛之笔就是最后一句:“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时尚的包装,但是立意高,角度新,字里行间透露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一名现代高中生,就要以一腔热情去关注生活,用爱去表现真善美,用恨去表现假恶丑,歌颂公平与正义,批判偏见与邪恶,这是良知,这是使命。
  
  二是发掘和捕捉生活中的动情点。
  
  生活中的动情点,于人来说,可以是神情,可以是语言,可以是行动,还可以是思想;于事来说,可以是意义,可以是作用,可以是影响。我们既要善于捕捉普通人和平凡事中的动情点,更要善于发掘普通人和平凡事所蕴含的价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1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 14:13:10 | 只看该作者
忧与爱
  我出来打工三年了,今年第一次回家。
我攥着一张最廉价的票根挤进了这趟绿皮车,掺杂忧愁与欢爱伴着列车的呼啸掠过平原,穿过田野,趟过河流,绕过山川,驶向母亲泪眼婆娑的年关,奔向父亲患风湿病的膝盖,冲向妻儿翘首期盼的身影。
绿皮车实在是太拥挤了,方便面的味道混杂着脚臭的味道实在让人窒息,小孩“哇哇”的哭叫声更是让人心烦意乱,但我却依旧爱着它,它让我归家的心有了着落。
犹记得前几天在各大车站买票时,各式快速豪华列车标出的好处确实诱人,可是那昂贵的票价却也让我望洋兴叹,家里孩子还等着这笔钱交学费,老父亲还卧病在床,我不得不选择绿皮车,可是这样实惠的选择还能持续几年呢?我陷入忧虑。
夜晚成了呆在绿皮车上最难熬的时刻,疲惫和困意趁着夜色回到了乘客的身体中,人们纷纷打着呵欠,蜷缩着身子以各种姿势昏沉地睡去,买到车票的有的趴着睡去,有的扭曲着身子仰头睡去,邻座女孩映在窗户上的影子也在这暮色中变得模糊,好像在大声呼喊着什么,也许是在喊“回家”。我拿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临行前给儿子拍的唯一一张照片,三年里每每和妻儿打电话,妻子总会告诉我:“儿子又高了,儿子能帮爷爷奶奶做事了。”每每这时,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儿子那张稚嫩的脸蛋。绿皮车虽然拥挤,杂乱,但是却可以让我看见日思夜想的儿子,我深爱着这辆车。
漫长的旅途中,我们更多的是洋溢着欢乐,五湖四海的人们都带着对家的牵挂,挂着微笑,纷纷吹嘘比较自己的妻儿,笑声中尽是思念。
绿皮车很慢,它对每一个红灯心生畏惧,又对每一个绿灯心怀感激。它在每一个弯道战战兢兢,又在每一个直道摇头晃脑。它很羡慕身边飞驰的“同类”,偶尔也会担忧一下自己消逝的时候,一如我的担忧。
绿皮车继续行进着,我仿佛看到了儿子的笑容,母亲的身影……
带着中国复杂记忆的绿皮车在中国大地上行驶了将近60年,今年也许是它最后一次服役。我爱它,它虽然慢,却终究会抵达我的那一站;同时我又深深地担忧着:它消逝了,我,我们又该怎么办?
幸好,这时,我在忧虑与欢爱中到家了。
  【简评】此文用的是第一人称,选取的视角和忧爱的对象是一个外出打工三年才回家的农民工,表现的是对绿皮火车由衷的热爱,也表达了对绿皮火车有一天会被动车、高铁取代的担忧。视角新,立意高,表面上是写农民工的“爱”与“忧”,实是对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高度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 14:13:20 | 只看该作者
丢失的岂止是书信
在工业文明尚未席卷全球的日子里,爱情其实是很浪漫、很艺术、非常讲究美感的。现在的“物质男”和“物质女”们,如果有兴致读一读那些年代的人们所写的情书,应该不难体会到,相爱是一件多么高雅、多么有内涵、多么令人陶醉与牵肠挂肚的事情。
依我之见,情书由“情”、“书”二字组成,“情”乃情深义重,缠绵悱恻,“书”乃字斟句酌,勾魂摄魄。一封优美的情书,或重于“情”,或重于“书”,也许“情”、“书”兼备,既有感情之深厚,又有辞章之华美。不妨略举数例以证之——
东汉徐淑《答夫秦嘉书》云:“深谷逶迤,而君是涉;高山岩岩,而君是越。斯亦难矣!长路悠悠,而君是践;冰霜惨冽,而君是履。身非形影,何得动而辄俱?体非比目,何得同而不离?于是咏萱草之喻,以消两家之思;割今者之恨,以待将来之欢。”丈夫进京述职,妻子无法面辞,只好修书一封,表达牵挂、思念之情,一字一语,感人肺腑。明神宗宠妃刘秀媛召妹妹刘秀华入宫,结果刘秀华被皇帝看中,从此长困深宫,再无自由。在给意中人的信中,刘秀华写道:“回忆花前斗草,月下联吟,一种相亲相爱之情,虽菡萏之并蒂,比翼之双飞,未足方其情谊也。追昔感今,不胜怅怅;思母念弟,曷任依依!虽宫闱邃密,殿宇深沉,而新愁耿耿,幽恨茫茫,断非重门深锁所能限也。”(《答任芝卿书》)皇宫的高墙,困得住人,却困不住心,那是多么刻骨铭心的爱情!这两封情书,可谓重于“情”者。
清代才女陈凤仙《答周煦春书》云:“数宵恩爱,一旦分离,使妾落落难言。念兄之姿貌也,六郎似莲花也;忆兄之才华也,李白唾珠玉也;想兄之笑语也,萧郎吹凤箫也。早知相会倍相思,何似当初不相识。”信中连用张昌宗(六郎)、李白、萧史(萧郎)的典故,以排比手法出之,抑扬顿挫,节奏铿锵。清代妓女潘意珠《与武林某生》云:“入春来殊冷冷。闻足下携冷幞,入南屏,望冷湖,吟冷诗,参豁公冷禅,亦忆及冷闺中人否?小窗冷梅破额,刻下烹冷泉,煨冷芋,期君冒冷而来,说几句冷话。万勿以冷却之也。”整封书信,以“冷”字贯穿首尾,表达的却是满腔“热”情,文采斐然。一个风尘女子,能有这样的文笔,令人叹为观止。这两封情书,可谓重于“书”者。
无论重于“情”还是重于“书”,情书之美,美不胜收。它是一种态度,一门艺术,更是一个传统,不应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在古代,我们不短信,不网聊。不漂洋过海,不被堵在路上。如果我想你,就翻过两座山走五里地,去牵你的手……在E时代,我们群发短信,批发问候。不鸿雁传书,不见字如面。如果我想你,就是一堆531的冰冷数字,去敷衍你的心……情感淡漠的年代里,需要问候的时节里,你是否在寻找久违的温暖?那份温暖——是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惊喜与感动,是关山万里去看你的执着与浪漫”。我相信,这不是物质时代唱给情书的挽歌,而是饱含怀念之情的赞歌。
只要爱情是永恒的,情书就是永恒的。
谁解家书味夜落月悬,独对孤灯,我静静撕开那信封,铺平。
我总爱望那绿绿的邮筒,总爱去收发室去找我的家书,在那重重叠叠的牵绊和祝福里去认领属于我的那一份。我珍祝那安静的一刻,我不忍失去那自古至今家书所承载的内涵。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他的母亲每周给他寄一封信,每次的结尾都是“寒霜露重,望君保重。”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成了林清玄眼中最动人的字眼,因为其中丰沛的爱,因为那剪不断的挂念,家书成了心的纽带,哪怕霜寒露重,我们亦可相互温暖。
翻开《傅雷家书》,我读出一颗深刻却细腻的心,一向暴躁的傅雷,在家信中虽常是教诲,但严厉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份血浓于水的关爱,能听见远及天涯的那声嘘寒问暖,亦是人生一大幸事吧!
家书不仅饱含温情,更是一次亲切的交谈,一次心声的吐露,金圣叹在临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封家书:“字付大儿春,咸菜与黄豆同吃,大有核桃滋味,此语一传,我无憾矣。”潇洒才子金圣叹在死前亦不忘开玩笑,给那些想看他泣诉的小人留下最睿智的讽刺,此中的滋味谁解?谁从他踽踽独行的背影中读出那辛酸与寂寥?我想定是有的,定有人去认领那颗高贵的灵魂。
黄永玉收到叔父的来信,虽在咸宁改造,他却说:“这儿的荷花真美。”他的叔父不是别人,正是在文革间写下的《中国服装史》的沈从文,这家书,是高洁情怀的吟哦,在其中我们读出了大师的从容。
最令我动容的家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的《与妻书》,他告诉妻子他有多爱她,告诉她他必须离开,为了千千万万人都可以像他们那样相爱、那样幸福,这是情丝包裹的家书,这是一战士明志的家书,这更是用生命传递爱的家书,他那不识字的妻子在用颤抖的手抚摸那信的时候,定是会哭成了泪人又擦干泪光下去的。
而现在呢?在信息满天飞的时候,当电子邮件穿越地球村的时候,当电话安到家家户户的时候,谁又能静下心来读一封跋山涉水,风尘仆仆的信呢?乔治·默里迪斯在《森林的挽歌》中写道:“我们奔走,像相互追逐的行云,我行走了,像松果一样坠落。”我们不仅失掉家信,更失掉一种情怀。
可我愿接你回来,为你掸落沾染的尘埃,与你独对孤灯,我的家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06: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