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13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五年级体育行进间跳远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08:47: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1 行进间跳远技术是《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水平四(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该项目作为中学生锻炼身体的有效指导材料,主要是为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蹲踞式跳远技术概念,掌握蹲踞式跳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并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速度、弹跳力和灵敏协调等素质,培养其勇敢、果断、顽强的意志品质。
2 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是蹲踞式跳远技术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技术部分,也是跳远技术的难点。助跑是为了获得水平速度并为准确踏板和快速有力起跳作好准备;起跳是充分利用助跑所获得的速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尽可能大的腾起初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助跑与起跳的协调结合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发展期,情绪及心理素质不够稳定。但有一定的自觉性和独立完成动作的能力。由于本课是行进间跳远的第一次课,所以在设计组织方面,力求简单实用、清晰流畅,讲解做到生动。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蹲踞式跳远的方法,提高踏跳的准确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蹲踞式跳远的技术动作,发展跳跃能力。
2 、培养学生自信、勇敢和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在腾空中充分的展腹。
2 教学难点:助跑 起跳 落地 三者很好的  衔接。
教学过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08:47: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9-20 08:48 编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课堂常规的练习行进间跳远概念的形成

慢跑热身

跳远动作的形成
学生体验一脚踏跳双脚轻巧落地的效果。
学生跳远动作的完整练习




动作强化练习













下课






课堂常规安排:整理队伍、检查人数 师生问好 提出安全要求。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初步形成跳远动作的过程。教师讲解、示范。使学生初步了解动作分解的过程。

教师正确讲解和正确示范动作,跳远的完整动作。

老师观察学生掌握动作要领的情况进行监督。作个别指导。评价优缺对学生示范动作表扬。并在当中进行演示。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教师对学生提高要求,设置障碍加高难度,加大跳远距离的练习











学生按照老师的口令做队形队列的练习
要求:安静 整齐 快速

  学生示范队形完站好观察老师的动作要求。在脑中形成跳远的初步影象

  
学生进行短距离踏跳动作的练习,强化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意识


学生认真练习,认真体会动作要求。



学生熟悉动作后,强化学生的完整动作的练习,不断提高助跑踏跳相衔接,脚有力踏跳,双脚轻落地的能力。


学生慢跑放松


   
快 齐 静












激化学生兴趣






让学生领悟蹬地的感觉



体会在助跑,蹬地,腾空,落地的感觉



掌握学习的方法,纠正错误。







板书设计

助 跑----起跳----腾空----落地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动作的基本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08:48:14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大部分同学能够初步掌握蹲踞式跳远的四个技术,即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技术,其中助跑和起跳的结合是其重点,特别是最后两步节奏要明显。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个人觉得应该要多掌握技术,打好基础,有好的基础才能为以后更高水平的教学提供技术保障。我在教学中还注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互助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利用即时评价和个人的良好反馈作用,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从评价和指导中获得帮助,看到进步,增强信心,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本课的缺憾在于设计给学生思考、探究和尝试“如何才能既跳得远又能安全地落地”这一问题由于受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虽有思考和探究但深度不够,积极参与度不高,应该把着重点放在学生的尝试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5 09: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