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3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2秋人教修订版小学一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附教学进度表课时安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20 08:34: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8-20 08:49 编辑

2012最新人教修订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等

【由于还未及时买到教学用书,以下分析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单元 准备课

一、教材内容

数一数   比多少(删去了比高矮、比长短)

二、课时安排(共约3课时)

三、教材编排特点和教学建议

第一、二课时:数一数P2345P8练习一第12题。)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学前数数、认数、读数情况,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在数数中,帮助学生了解学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

教材安排了一个校园场景,有非常丰富的数数资源,包括数量在1-10的各种事物,每个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如:1面国旗、1位老师、1个足球、2个单杠、3条凳子、4个垃圾桶(2绿2黄)、4朵向日葵、5朵花、5个大字、5颗星(14小)、6盆植物、7只鸽子、8只大雁、8棵树、9个女生、10个男生、20个人。

在教材中人物的数量是20,以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

(三)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然后对数数方法进行指导;最后组织学生数一数身边的事物。

(四)课外观察作业

数一数在家里或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并记录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五)教学注意点:

1、在教学中,了解学生认数字情况在教学数一数中,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数数情况,灵活出示110十个数字。

2、对110十个数字,只是了解而不是正式教学。

3、教师可补充有关数数的素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在数数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第三课时:比多少P67P8练习一第34题。)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两组事物的多少,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渗透“对应”思想。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二)由童话故事引出学习内容。

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童话故事,以此为背景引出学习内容。

(三)提供了丰富的比较素材。

如“一张石桌”“三个苹果”“四根萝卜”“四把小凳”“两条跳出水面张望的小鱼”等等,教材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提示老师可以利用这些东西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充分地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

(四)形式多样的练习。

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练习层次不同。


练习一的第3题,则很好的渗透了一一对应思想;第4题鼓励学生多种想法,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谁多的。另外可以引导学生读题,如:黄红黄红渗透找规律。

(五)教学注意点:

在比较的两种事物中,要尽量能够建立起合理的对应关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20 08:34: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8-20 08:48 编辑




2012最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位置】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等

林伟扬:由于还未及时买到教学用书,以下分析仅供大家参考】

第二单元 位置
一、教材内容
上下前后   左右 (删去左右的相对性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位置”。)
二、课时安排(共约3课时)
三、教材编排特点和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上、下、前、后P9P11练习二第134题。)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能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
物体的相对位置。
    2、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同时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先认识上下前后,再认识左右。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6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在日常生活中,“上下”“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所以我们先认识上下前后,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2,在例1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方位难一些,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
(三)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上下前后。
1、教材以一座大桥为背景,有2层加上水面共3层,每层都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上下、前后位置关系。
2、教材通过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来描述两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再让学生自己选两种交通工具像这样进行描述,以进一步明确上下方位。
3、接着通过“做一做”的活动和练习,让学生充分地说,进一步巩固“上下”“前后”方位概念,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4、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谁在谁的上(下)面”“谁在谁的前(后)面”,也可以说“谁的上(下)面是什么”“谁的前(后)面是什么”。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说法来描述,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
5、也可以把对两种事物相关描述对照起来,如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语文书在数学书的上面,数学书在语文书的下面等,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第二课时:左右(P10P12练习二第25题及生活中的数学)
(一)教学目标:
1、在真实情境和活动中,能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实践活动中,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儿童辨别“左、右”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
(三)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①让老师背对着学生,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再让学生想一想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②再通过“做一做”第1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③再通过做一做的第2题,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
(四)教学注意点:
1、不涉及左右的相对性,去掉了。一方面是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儿童一般在7岁左右,不仅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而且也能以别人为标准辨别左右)。另一方面主要是这方面的原因,教学中老是纠缠以谁为标准。
2、将左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车辆、行人靠右行、少先队员敬礼用右手等。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第三课时:练习课(P13练习二第6题及自行设计题目,成长小档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景中,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注意点: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进行巩固。
2P13的成长小档案,是新增的内容,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8-20 08:35: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8-20 08:48 编辑

教材变了,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8-20 08:48:33 | 只看该作者
2012最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等

【林伟扬:由于还未及时买到教学用书,以下分析仅供大家参考】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两段: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两段在编排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数的认识都是从数的基数、序数含义,写法,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组成等各个方面进行。不同点是:计算的编排方式不同,“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认数与计算分开编排,先集中认识1~5各数,再教学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认数和计算穿插编排。计算穿插在认数(6、7;8、9;10)

的各段中,每段在认数之后都有相应的加减计算。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一、教学内容

1~5的认识;加、减法的初步认识;0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课时安排(共约10课时)

三、教材编排特点和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1~5的认识(P14、15、16及练习三第1、2、5题)

(一)教材分析

1~5的认识采用集中编排,从数概念的不同方面:基数、数的顺序,书写,大小比较,序数、数的组成等几个方面进行认识。

●充分感受基数含义。

具体---抽象---具体(教材中安排从实物→数→实物)

通过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方式,让学生体会1-5各数的基数含义。

●认读数在体会基数的含义过程中完成。

对基数含义的理解还包括认读数。包括两个方面:一认识数字,会读、知道怎么念。二看数字能知道每一个数字所表达的数量含义是什么。这两方面的任务,应该在体会基数的含义过程中完成。

●数的顺序。

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

由于学生很早就记住了数词的顺序,只要他能认得这些阿拉伯数字(把这些数词和相应的阿拉伯数字对应起来),知道它们的顺序并不困难。现在我们不仅要让他们知道这些数的顺序,还要让他们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

●1~5的写法。

重视书写、分散难点。

由于1~5的认识是集中编排,因此受教材编排方式的影响,1~5的写法也集中在了一起。但这里并不是要求集中教学1~5的写法。实际教学时,老师们要重视书写,但可以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把写数分散进行。

(二)教学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1~5各数的过程,会读、会认、会写1~5的各数,知道1~5的数序。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书写的习惯。

3、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三)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2、实践活动:看图认数、读数,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3、反馈实践,交流。再数的抽象中回到具体。

4、利用拨算珠、画点子等活动感知数的顺序。

5、有重点指导书写。

6、巩固练习并提升。

(四)教学注意点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可以增设1课时,加强巩固。



第二课时:比多少(P17及P18练习三第3、4、6、7、8题)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的含义,会进行区分,并能正确书写。

2、经历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的活动,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同时能灵活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3、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从数量的比较过渡到数的大小的比较。

2、“比较大小”要完成两个层次的抽象,一个是比较数量的多少,一个是比较数的大小。前面在准备课中我们主要是比较具体事物数量的多少,这里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3、引出“=”“>”“<”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三)教学注意点

增加“>”“<”写法的教学。



第三课时:第几(序数)(P20,P23练习四第1、2题。)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情景体验和参与,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除了可以表示物体的多少,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

2、 能够正确用几个和第几个表达意思,体会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3、培养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中例题及练习十分重视把序数和基数对比编排,这样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2、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材从“排队买票”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感受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顺序。从图中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鼓励学生通过情景体验和参与,体会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第四课时:分与合(数的组成)(P21、22及练习四第3、4题。)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在活动中经历2、3、4、5各数分与合的学习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2、结合5的组成的教学,发展初步的类比、迁移能力。

3、经历发现、探讨简单规律的过程,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建议

1、分两步教学:先通过把4棵向日葵放到两个筐里的不同情况,帮学生认识4以内数的组成;然后再通过把5根玉米放在两个食盒里,让学生探索5的组成。

2、可增设一课时的练习。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主要内容包括:加、减法的含义和1~5的加减法。

第五课时:加法(一)(P24,练习五第5的第1小题及补充题。)

(一)教学目标:

1、在情境活动中,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会读加法算式。

2、通过摆一摆等实践活动,经历合并的过程,体会加法的含义。

3、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次修订更加突出了加法的含义。

1、加法的含义就是“把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教材借助情境图或操作,通过动态演示“合并”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

2、教材把情境图换了,如加法原来放纸鹤的情境,1+2=3的素材很丰富,但合并的过程不是很突出,所以换成了小丑合气球的情境,小丑把3个气球和1个气球合在一起,合并的过程非常突出。

3、增加了体现合并这一过程的点子图。因为点子图既能表示合并,又能更好地体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很好地体现了从实物图到点子图再到算式的逐步抽象过程。

4、在“做一做”和练习中,还安排了看图说算式表示的加法含义和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加法算式的含义的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的说和表示“合并”的经历中,体会加法的含义。

(三)教学注意点

补充相应的习题素材,使学生体会加法的含义。



第六课时:加法(二)(P25及练习五第1、2题,第6题的第1、2小题,第7题的第1小题)

(一)教学目标:

1、在情境活动中,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便的方法。

3、通过观察、操作、表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建议

1、10以内的加法计算,学生主要有三种方式:点数;接着数或倒着数;利用数的组成。教材呈现了这三种不同思维水平的算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水平积极主动地进行计算,同时也提示老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2、教学中,开始时应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随着教学的进行慢慢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数的组成进行计算。



第七课时:减法(一)(P26,练习五第5的第2小题及补充题。)

第八课时:减法(二)(P27,练习五第3、4题,第6题的第3、4小题,第7题的第2小题,第8、9题。)

减法的含义及减法计算教学可以参照加法的含义及加法计算。



第九课时: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P30、31)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写数字0。知道0可以表示没有和起点的两种含义。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索等学习活动,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3、在探索研究活动中,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0的认识。

教学主要是从没有可以用0表示,0可以表示起点等角度来帮助学生认识0的含义:用小猴逐次吃桃子的情境图教学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出示直尺图,教学生活中0还表示起点,并通过直尺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数的顺序。通过提问“你在哪儿还见过0”,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体会0的不同含义。

2、0的的加减法。

根据没有可以用0表示来计算:教材用3只小鸟从鸟窝里飞走了的情境图,教学得数是0的减法的意义;通过两片荷叶上的青蛙图教学有关0的加法;出示5-0=(   )的留空对话框,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

3、做一做完成后,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有关0加减法的简单规律。



第十课时:整理和复习(P32、33)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整理和复习内容是学生入学以来的第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的数学知识,也是新增的内容。教材安排一方面让学生根据素材再现5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所有知识,另一方面将分散学习到的数和加减法知识综合起来,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对5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含义及5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口算能力。

2、通过分类整理、观察比较等活动,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合理推理的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探索发现加、减法表的排列规律,能运用规律提高自己的计算水平,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4、通过反馈交流,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自觉整理所学数学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注意点

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整理和复习可以增设1课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27 23:17:18 | 只看该作者
2012最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等

【林伟扬:由于还未及时买到教学用书,以下分析仅供大家参考】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一、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二、课时安排(共2课时)

三、教材编排特点和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一)(P34、35,练习八第1、3、4、6题)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受其特征。

2、通过设计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环节,使学生能够进行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初步建立几何的空间观念。

3、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教学建议2012最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1、从实际生活引入,出示了学生熟悉的一些实物,让他们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分成四类,引出四种立体图形,分别进行认识。

2、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与上面这些形状相同,巩固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

3、在初步认识了四种立体图形后,“做一做”安排了两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

(三)教学注意点

教材中做一做的活动素材,老师们可以利用,也可以加以改造,可把它改造成摸实物---猜形状的活动。总之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以便建立清晰的表象。



第二课时:立体图形的拼组(P36,练习八第2、5、7、8题及自我评价)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的立体图形进行拼组活动,进一步体会所学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初步体会各种立体图形的之间的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与人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9-23 17:36:02 | 只看该作者
好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10-6 21:30:08 | 只看该作者
好几年没上低年级了,加上今年换了新教材,相应的一些教辅资料又没全到位,之前总觉得不知所措,看到详细的计划及章节分析说明,觉得心里有底了。非常感谢版主,感谢绿色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15: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