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29 07:46:00
|
只看该作者
(四)迁移兴趣点
学生有兴趣点的,可以利用;兴趣点不强的,可以激发;兴趣点隐蔽的,可以去挖掘;而对没有兴趣点的教材内容则可以使它和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联系起来,最后通过一定的手段,把兴趣点由彼物迁移到此物上。例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研究教材时,我注意到,课文中叙述的“测量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事是詹天佑建造铁路的三个关键环节,也是反映人物思想、情操的典型材料,这是教学的重点。但受课文篇幅所限,情节叙述不多,故事性不强,降低了可读性和感染力。课文中还出现一些有关工程技术方面的词语,如“中部凿井法”,“六个工作面”,“人字形线路”等,学生不懂,也不感兴趣,如果单纯以词解词可能会更加枯燥深奥,这是教学的难点。
研究学生时,我了解到,学生的兴趣在课文所描写的人物上。他们很喜欢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因为他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条铁路,为中华民族争了光。这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他们不大喜欢课文描写,认为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学生只能把这篇课文当做介绍一个历史人物和一个历史事件看,容易让学生只重视人物的爱国之心,而忽视其报国之技。
为了使学生爱学、学好这课书,我利用迁移兴趣点的方法设计了这堂课的教学结构。
我想,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是因为活动、直观、形象的东西适合他们的思维特点,容易接受。我就设想用电教手段将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课文上来。在电教老师的帮助配合下,找来詹天佑建造铁路的录像带,根据课文的需要,截取了相关的片段,把读课文与看录像结合,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他们的注意力开始集中起来,对学习这篇课文有了积极性。
为了让录像真正起到适时、适当地引发学习兴趣的作用,我对放录像的时机与方式作了不同的处理:有的用来激发学习兴趣,有的用来突出学习重点,有的用来突破学习难点,有以录像解释文意的读前放,有以录像帮助理解的读中放,还有以录像促进思维的读后放。
如学习“设计人字形线路”一段,初读完课文就直接看录像,充分发挥录像对这段文字内容的直观形象的解说作用,免去重复,节省了时间。学习“勘测线路”一段,精读之中放录像,画面上的陡坡、深谷、狂风、黄沙,充分表现出条件之恶劣、任务之艰巨,使学生对詹天佑不畏艰险的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加深了理解。学习“开凿隧道”一段,阅读理解之后,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六个工作面的“示意图”,然后看录像与之对照,再比较两个、四个、六个工作面的不同效率,从中体会詹天佑超人的智慧。这样,声音、图像、色彩、文字综合搭配,电教、媒体、教程、教法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思想认识。他们从这位伟大的工程师的功绩中懂得,爱国不光要有爱国之心,还要有报国之技。他们普遍感到学课文前只有自豪感,学课文后才有了责任感。
(五)发挥兴趣点的综合效益
学习兴趣不是固定不变的。有兴趣和没兴趣,“兴趣点”的出现与消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不能“单打一”,或利用兴趣点,或激发兴趣点,或寻找兴趣点,或往新的兴趣点上迁移,目的都是使学习兴趣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得以保持。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各种方法相互结合,以发挥兴趣点的综合效益。
《田忌赛马》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篇课文。为此,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结构的。
1.审题诱趣
板书课文题目后,为诱发兴趣,我问学生,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田忌和谁赛马?赛了几场?怎么赛的?赛的结果如何?接着了解兴趣,我问学生,你们对课文中的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学生说,对赛马的过程感兴趣。我利用这一兴趣点,先从最吸引学生的部分组织讲读,以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阅读心理,使他们的学习热情奔放起来。
2.对比引趣
写赛马比赛的情况有两大段,即第一段和第三段。两段之间的部分写孙膑献策。我考虑到,学生初读了课文,已经大体了解了比赛情况,如果还只是让他们细读,解决怎么赛的问题,学生就会乏味,反倒觉得没什么可学的。为了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我打破按段落层次顺序讲读的常规做法,让学生把第一段和第三段结合在一起阅读、思考:这两次比赛各是怎么赛的,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这样,学生只单纯地按顺序阅读是不行的,分别阅读后,还要把两段内容放在一起分析、比较,找出异同点。这就促使学生深入地读书,要开动脑筋去分析。
学生经过阅读思考,找出了三处相同点和三处不同点。三处相同点是:两次比赛用的马没有换;比赛规则没有改变;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没有变。三处不同点是: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同;比赛结果不同;人物心情、神态不同。这样一对比,使学生的兴趣立刻显现了出来。
3.质疑导趣
阅读第二段时,我用启发质疑的方法把学习的兴趣点迁移过来。我问学生,阅读这部分时,你们想到哪些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并提出新的矛盾,打破已有的“平衡”,产生新的“不平衡”,以触发解决新问题的愿望。学生提出:为什么田忌以为孙膑在挖苦他?为什么孙膑对田忌再赛取胜胸有成竹?等等。我表扬学生阅读认真,能多想几个为什么,并鼓励学生只要仔细读,深入想是能够弄明白的。我还提示学生,文章各部分之间是有联系的,要注意把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去思考、理解。我又安排学生自学,然后相互议一议,最后全班一起讨论交流,看谁理解得最好。学生的情绪又调动起来,从课文中去获取了新知。
4.“投石”激趣
在学习快要结束、矛盾基本解决的时候,学生学习情绪趋向了低潮,而教师都知道,认识要产生质的飞跃应在学习课文的最后阶段。如何调动兴趣点重新出现并达到兴趣高潮呢?我提出了一个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你们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掉换比赛的方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兴趣之火又被点燃。他们纷纷拿出笔和纸,一会画来画去,一会琢磨沉思,彼此还商讨着,经过一番“搭配”,除了孙膑的方法外,有的学生又想出了两种,最多的甚至想出了四种方法,但结果都是赢一场,输两场。学生由此悟出:不是掉换了比赛顺序就能胜,还要进行科学分析,搭配要合理,要选择最好的方案。孙膑的方法妙就妙在浪费了齐威王的上等马,避开了对方的锋芒,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所以取得胜利。同时学生也体会到课文中两个“让”字用得十分精妙。
最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想一想,第二次赛马结束后,田忌走出赛马场,孙膑迎上来,他们会有怎样的一段对话。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合理的设想。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伊始,趣则生;课正行,趣更浓;课已尽,趣犹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