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3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辛亥革命》优秀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24 20:40: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本课的主要知识有:兴中会的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同盟会的成立、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

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分小组讨论辛亥革命最终的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一部分人搜集资料,一部分人整理成文,一部分人制作课件,一部分人代表小组发言。在讨论过程中,畅所欲言,言之有理,但要注意理在何处;求同存异,不追求意见的最终统一;注意不要把讨论变成辩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并注意将禀赋不同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如黄花岗烈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我们应该加倍珍惜。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教学重点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占据领导地位的表现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一方面体现出了真诚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但另一方面却寻求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妥协,而且不去发动人民群众。孙中山“一出世间就是革命”,性格很坚强,思想却软弱,刚上高中的学生难以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

教学方法
讲解、探究、综合分析法等
教具
视频资料、图片、文本资料、多媒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24 20:41:03 | 只看该作者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提问: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回顾百年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请问这三位伟人都是谁?为什么称他们为伟人?
(生答后)今天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近这第一位伟人,一起来学习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复习知识,并做情感教育。
新课教学
一、先介绍辛亥革命的概念。
二、辛亥革命的背景
教师出事资料:列强瓜分中国漫画;秋瑾《如此江山》;关于政党的特征;徐锡麟、秋瑾、林觉民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同盟会的性质,并与革命团体做比较。
三、辛亥革命的过程
1、武昌起义
播放视频。
2、中华民国建立
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时间及颁布的法令和措施。
3、清帝退位
师出示:清帝退位诏书。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出示4则有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材料,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分析,分析后师生总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
5、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出示《阿Q正传》节选部分。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袁世凯就任的原因。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出示5段材料引导学生总结分析历史功绩。
学生理解。
学生阅读课本,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分组探究,总结出辛亥革命的背景。
学生分析比较。
学生观看视频,后总结成立后的相关知识。
学生自己整理总结。
学生观看。
学生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学生分析总结。
学生分析总结,并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
便于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含义。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资料的引用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激发兴趣,让学生直观了解起义过程。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了解相关知识。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史论结合功能的应用。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论从史出功能的应用。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课堂总结
播放视频《走向共和》主题曲。师根据事件的先后时间进行总结。
生感受,聆听。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课后练习
课本53页史学争鸣: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失败;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你同意那种看法?
学生课后分析整理。
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事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一、 背景
⒈列强:瓜分控制中国
⒉革命党:宣传革命发动起义
⑴组织上: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⑵军事上: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二、过程
⒈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⒉民国建立(1912年1月1日)
⒊清帝退位(1912年2月)
⒋《临时约法》颁布(1912年3月)
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
三、历史意义
⒈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⒉功绩: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显著里程碑
①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②沉重打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⑤推动移风易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8-24 20:41:16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1、教师层面:

1)教学思想:以伟人孙中山为一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从忆伟人功绩      学伟人品质       继伟人遗志三个篇章循序渐进展开教学。从现实导入,展开历史教学,最后再回归现实。

2)教学手段:注重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在本节课中,先后采用了设问、录像、朗诵、合作讨论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

3)教学效果:本节课能够紧扣历史教学指导意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较好地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度较高,尤其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师生的共鸣。整堂课,师生互动较多,情感碰撞较多,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但感到不足之处的是:一、以孙中山这个人物为主线展开教学,与高二要上的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内容形成了冲突与重复,这样一来,就有偏离必修1政治制度史这个主题之嫌;二是教学过渡性语言,还不是十分的和谐自然,在情感渲染上,语言还有待于进一步锤炼。


2、学生层面:

1)课前:高一(14)班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进行了认真的预习,且还查找了一些与本节课有关的资料,比如《历史·世纪金榜》等。这样一来,也就保证了课堂的畅快、高效。

2)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在问题提出后,一部分同学能够主动举手回答,这是个好现象。学生的知识面较广,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较高,且在问题提出后,学生间能够较好地实现合作讨论。部分学生看待问题能够有自己的观点与角度,而不是人云亦云。

需要改进之处:

1)在合作讨论问题时,还要注意课堂纪律的维持,而不能够自由散漫。

2)在回答问题时,还需要注意问题表述的准确性。

3)学生自身的知识面与视野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宽,需要加强课外阅读与知识积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08: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