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作者及工作单位 肖婷娥 铜川市阳光中学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认识省内区域的一个特例,主要是认识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是地理科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体现,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案例“西双版纳的旅游业的形成、发展及作用。”引导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解,交流、探讨,渗透性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开发决策的生活、生产经验,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正确的资源观,具有初步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一 、教材依据: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二、 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本节内容是认识省内区域的又一个特例,主要是认识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依据《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学习区域地理的要求和地理教学的六大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大量的图片和问题的呈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来突出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把目标定位在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环境.使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指导学生西双版纳的知识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尝试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辨证思想和健全人格,实现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由于本节课有较强的可视性、可读性,学生大多已对教材中的趣味性材料看了又看,对西双版纳的动植物资源相对了解了不少,可往往浮于表面,对西双版纳特色旅游资源的形成原因探究的较少,并且对西双版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视而不见,大多只是以游客的身份浏览性阅读,具有较强的猎奇味道,而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综合性的思考。
通过七年级世界区域地理的学习,通过对中国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以及几个主要省级行政区地理特点差异的学习,学生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策略已具备一定的经验,只是比较松散、肤浅,缺乏系统地整理与融合。为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分析区域位置和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方法,能学会评价自然区域特点。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对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认识与理解2.对世界几个重要国际组织的认识,了解起作用3.对国家的地理位置进行南北半球的分析和整理 能力目标:会用图标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国家间的经济差异。
情感价值目标:通过学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来培养学生爱国情操,激发学生的建设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南北半球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理位置,了解联合国组织及常任理事国!
难点:用抽象的数据和图表来分析国家与国家的经济差异!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以重大国际时间切入
讨论分析,学生议论
举手回答
关心时政,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国家和地区 一。面积状况,二,人口差距,发达国家少 发展中国家多 三,政治制度不同,存在两种制度 四,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存在差异。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经全班学生分为四组 前两组讨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南北分布,后两组讨论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异原因
教学反思
本节课颇为生动,可以喝学生进行畅谈,以国际重大事件入手,来了解世界重要的国家和地区,采用学习讨论的方式壤学生场中爱国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运用地图分析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特点及优势。
2、熟悉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方法与途径:从区域的特色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特色形成原因,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自然、人文)之间的彼此影响、彼此制约的关系,得出该区域的总体特征,然后确定其经济发展方向。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
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
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3、依托本案例的学习与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发展观,初步领会
一个地区的发展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同时,还要考虑国家政策、社会条件等,注意各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原始热带雨林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的形成及作用。
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播放《西游记》中的葫芦丝《孔雀公主》,创设氛围。
问:大家听出是什么乐曲?它是哪个少数民族的特色代表?
生:孔雀舞 傣族
问:那你知道傣族生活在哪里吗?
生:西双版纳
师:有人去过吗?那么,你能介绍一下西双版纳吗?
师生互动交流
师:同学们对西双版纳了解的还真不少,西双版纳就像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陲,熠熠发光。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双版纳,去认识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讲授新课」
【一】走进西双版纳------------感受丰富的旅游资源
活动内容及形式:
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欣赏热带雨林景观
阅读:课本58页文字
思考: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点?西双版纳为什么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投影:“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彩图”(图7.11)和“可爱的雨林动物彩图”(图7.12),并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两个问题分组讨沦,派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1)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观特征:雨林植物密集,各种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错落,形成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2)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西双版纳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讨论:西双版纳为什么会有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呢?
引导:植物生长最需要的是哪两个自然因素?
生:略
问: 两个因素合起来就是什么?
生:气候
投影:“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7.13)
思考:读图7.13,分析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并确定其气候类型。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全年降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
引申:这些特征和我们曾经学过的那个国家气候很像?典型的什么气候类型?
生: 印度 热带季风气候
探究活动:西双版纳为什么会是热带季风气候?
读图:图7.10“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
思考:说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
生: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
引导:纬度位置决定了西双版纳在五带中的哪一带?
生:热带
师:是不是纬度位置也决定了西双版纳的降水状况呢?我们沿着北回归线,越过太平洋,看到的是热带雨林景观吗?
生:略
师:那我们又沿着北回归线向西走,来到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看到是什么景观?继续向西来到非洲大陆,看到的又是什么地表景观?
生:略
提问: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
投影: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
师: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分析边探讨,然后派小组代表将本组分析的结果告诉大家,其他小组代表可作补充回答。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着重指出: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意义。
过渡: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风光下,当地的人文景观又怎样呢?
投影: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
提问: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泼水节)
教师:回答得很对!这是傣族的一个什么样的传统节日呢?请阅读材料《欢乐的泼水节》
提问: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边看图边分组讨论)
投影:“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图”(彩图7.14)
读图7.14,说明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傣族人世代居住在西双版纳,由于临近泰国、缅甸等佛教国家,小乘佛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处处可见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傣族特有的文化生活习俗,深受西双版纳自然环境的影响,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傣家竹楼是一种竹木结构的空中楼阁,形状很像孔明帽的屋顶斜度很大,底部离地面2米左右。这与当地降水丰富,气候湿度很大有关;傣家人喜跳美丽多姿的孔雀舞,与当地多美丽多姿的孔雀有关;傣家人喜吃竹筒大米饭,与当地竹林茂密,广种水稻密切相关。过渡:西双版纳如此丰富、如此美丽、如此诱人的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当地人可以依靠这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什么经济?(旅游业)
【二】走进西双版纳-------了解旅游业的发展
活动内容及形式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阅读并观察《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图》(图7.15),观察一下西双版纳与邻国的通达状况,思考并回答这种规划对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有什么好处?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与邻国的相关位置及与邻国的交通通达性,可使西双版纳旅游业形成规模效益,开辟更广泛的旅游空间。东南亚的旅游业在国际旅游界享有盛誉,西双版纳的旅游业通过澜沧江—湄公河,和东南亚相融合,那么云南省的旅游业通过西双版纳这个窗口就可以和国际旅游业相接轨,因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提问:西双版纳地区原来以农业为主,为什么现在它的旅游业会迅速崛起,并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呢?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已学知识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西双版纳长期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崛起,首先得惠于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得惠于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西双版纳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了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如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等一大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境旅游精品线路。第三,西双版纳以旅游业促发展,不仅带动了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得到它们的支持和配合。西双版纳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条件,所以它的旅游业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
投影:《1991~2001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图7.16)引导学生观察后,想一想本图说明了什么?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本图回答后,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本图说明了近年来,西双版纳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旅游业迅速崛起并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
提问:以旅游促发展,旅游业的崛起带动了那些相关部门的发展,对傣家人的生活有何影响?
角色扮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西双版纳政府官员、商人、学生、宾馆服务员、今日橄榄坝的傣家人,来谈谈西双版纳是如何以旅游业为龙头,来带动本区其他行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
过渡: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西双版纳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傣家人的生活,但近年来,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却呈下滑趋势。这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使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下去?
活动:课本63页活动题2和64页活动题3,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课堂小结」
让我们再次去感受西双版纳它那特有的雨林景观 独特的民族风俗和边境风情。西双版纳有这么突出的旅游资源,是大自然的恩赐。因此,对于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开发,我们应该更珍惜和保护,应该着眼于未来不断的发展,才能达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