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培训班作业精心创导 乐中求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2:0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数学培训班作业精心创导  乐中求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师只有不断精心创造愉快学环境,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目标。
一、创设良好开端,激起乐趣火花。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首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教师良好的情趣去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态势,为一节课的学习作好必要的心理铺垫。例如:平凡的问候,真实的赞美。(记录如下:上课!老师的好!学生们的好!同学们真精神!你们怎么应答?改一个字,老师更高兴。老师真精神!老师更精神!同学们真可爱!你像刚才一样改一个字吗?老师真可爱!老师真可亲。初次见面,请多关照!能给“关照”换一个词?初次见面,请多关照!初次见面,请多指教)如果开场白讲的好,就能先生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宛如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因此,导入新课要在“求奇、求趣、求妙、求新”上下功夫。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起思维火花。
1.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主动性。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体验。当前不少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存在着“数学难理解”的畏难情绪,针对这一情况,课堂上就要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自己操作,观察从实践中获得感性知识,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促进抽象思维的形成。例如在教“角的认识”这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两根绳子,将一头打结固定在一起操作时,一条固定,另一条旋转,告诉学生两条线所夹的部分就是角。有学生思考角有大小,决定角的大小原因有什么?这时老师讲课前准备好的几个边不同的相等角重叠一起,使学生明白,角的大小跟边长短没关系,那跟什么有关系?老师在引导学生旋转手中的绳子进行观察,学生很快发现,随手中绳子的旋转,两边所夹部分发生变化,奥秘原来在这里,这时学生知道了,取决角大小的因素不在角两边的长短,而在角的两边张开程度、两边张得大、角就大、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这个易模糊混倄角的大小与边无关的概念,通过学生操作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激发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
2.借助学具,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学习新知。
好动好说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放手让他们摆一摆、分一分、想一想,让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氛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让学生两人分一组、四人分一组等不同的讨论方式。让学生有更多讨论时间,与更多创新的机会。在讨论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互相争论,坚持自己的观点,又要教育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想法,修正或完善自己的想法。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分小棒,拿出16跟,每堆2根,可以分几堆?每堆4根,可以分几堆?每堆8根,可以分几堆?这一组刚好分完的题目,然后老师提出新题,用同样16根小棒,每堆3根,可以分成几堆?多出几根?每堆5根,可以分成几堆?还剩几根?每堆7根,可以分成几堆?余下几根?待学生分完后,老师启发,第一组的与第二组的情况列成进行比较,看出:正好分完和分剩下还有多余的两种情况,从而认识到在计算除法时出现了有余数的除法。知道余数怎样产生的。
有学生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后,让学生口算下面一组练习。
(1)                           (2)   9÷4=  ……1
9÷3=3                        10÷4= ……2
10÷3=3……1                  11÷4= ……3
11÷3=3……2                  12÷4=3
12÷3=3
引导观察,把余数与除数比一比,发现了什么这样学生就认识到余数和除数一样大行不行?余数比除数大行不行?老师适当启发,使学生理解了余数的含义,掌握了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并且懂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和抽象性较强,更需要教师能以精湛的语言艺术,并赋以优美恰当的表情、动作、手势、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艺术氛围,使他们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3.以语言的艺术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不少数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揣摩如果能用上象征性的比喻,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如教学“长方形面积时”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相等面积不等有疑问,课前我让学生用硬纸剪24个面积是1的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上课时让学生用这些小正方形排成长方形,看能排几种长方形,分说别说出它们的长、宽各是多少?面积各是多少?学生进行操作然后分组汇报:
长      宽       周长     面积
(1)24厘米   1厘米   50厘米   24厘米
(2)12厘米   2厘米   28厘米   24厘米
(3) 8厘米   3厘米   22厘米   24厘米
(4) 6厘米   4厘米   20厘米   24厘米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看谁能找到长方形的长宽与它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1)24×1 =24  (2) 12×2 = 24(3) 8×3 = 24(4)6×4 = 24概括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宽,而且还弄清了周长和面积两个概念,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学生从具体的操作抽象的表格和算式。再把各算式的本质特点概括起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因为是学生自己通过操作,观察和思维得出来的,印象会特别深,在学习过程,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乐趣。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发问:“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教师说:“同学们,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有几岁,就过了几个生日?可是小华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4.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而言,数学教学要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造各种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想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不是从天而降的,也不仅仅只存在于那些数学家的脑中,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见度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程度就越好”。
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后,我创设了“模拟购物”情境,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学生在模拟购物中识别商品,会看标价,会拿钱找钱,并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了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生活道理,从而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回家用零用钱买学习用品,就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认识位置》时,我们可以把教室作为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第几组第几个”等。在教学《比较》时,让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比高矮、比轻重、比年龄大小、比物品的多少等。在学习了《进位加法》后,布置学生找出生活中可以用到进位加的事例,学生找出了妈妈和自己今年一共有34+7=41(岁),今年父母一共有31+29=60(岁),橱柜中的大碗和小碗一共有28+14=42(个),母子的上衣一共有15+17=32(件)等等。
创设的这些情境,都来自学生身边的事、熟悉的事,学生就会更加关注,兴趣大增;而且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眼睛”;也让学生更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数学探究活动。
5.采用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直观教学,不仅丰富了课堂的内容,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优生和差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对于优生而言,从被动等待中解放出来,而差生则从被动压抑中解放出来。课堂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
例如《比大小》的教学初始,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今天,老师邀请了六种珍贵的动物和我们的小朋友一起学习数学。借助多媒体展示,金丝猴750只、黑颈鹤920只、鳍豚95只、熊猫1000只、孟加拉虎785只、大鲵973条,让学生猜是什么动物,然后简单介绍下这些动物,学生们一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接着,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动物读一读它们的数量,并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比比看哪种动物的数量最多。学生一看到喜欢的动物就来劲,讨论得也会比较积极了。动物图片的展示,给学生以亲切感,又使学生非常感性的对数字的大小产生非常直观的印象,产生了对数字的大小有进一步了解的强烈愿望,自然而然的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像这样的借助多媒体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材吸引着,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使教学紧凑,过渡自然,教学过程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创设课后延伸,激起探索火花。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解决着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中我们可以开放教学,建立大课堂教学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题材,鼓励学生去经历、发现、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但是,我们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在课堂解决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而且还要加强引导,让学生不断挖掘问题。为此,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把问题的探索和发现延续到课尾,让学生再提问题,以便课后进一步地去探究,去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把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从日常生活中的这些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去因此学数学、做数学。引导学生自己编出应用题配合知识章节的训练,让他们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生活中的教材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只要老师善于鼓励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更多地关注社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对现实生活提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学生学会了如何看钟表后,我在结尾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回家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卡片时钟”,并根据时间的变化自编自导自演一个小故事,给大家描绘你周末的一天。结果,大家都熟练掌握了时钟时针、分针、秒针的异同,能准确迅速的说出时间,并且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才发现学生的多才多艺,生活丰富多彩。
又如:小学数学第九册,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画正字收集运动数据”的方法后,我在结尾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请你从身边生活中找出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来,用今天学过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阐明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结果学生提出了好多种有价值的方案,如:“对市实小路口上学期间车流量的统计与分析”“五年级学生课外活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等等。
数学教学最终以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后,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
教学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的操作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学习方法,它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发展智力,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精心设计教学,设计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价值。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只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操作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人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02: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