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74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说课稿说课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09:3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说课稿说课设计
6 怀念母亲
一、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义务教育课标版第十一册第二组的第二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 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课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开头并辅以情景教学法。课堂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将学生完全浸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尽情的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对祖国、对母亲的深挚的思念之情。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感受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力求实现“训练与感悟并重,工具与人文共振”。
1、情景教学法:上课伊始,由《乡愁》引出季羡林,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主要经历及季羡林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默读,交流感受,揭示课题。
2、以读代讲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范读等,达到“读中感悟”,以读代讲的效果。
三、说学法
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老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围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师:谁知道余光中的《乡愁》?(指名学生背诵)这首诗写出了台湾人民的心声,也道出了无数海外游子的心声——身处异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渴望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海外游子倾吐心声的课文-----季羡林的《怀念母亲》。板书课题,朗读课题。
设计意图:余光中的《乡愁》语言质朴,动人心弦。以此导入新课,易于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同时,也为学生朗读文本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2、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3、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
4、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5、师: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都表达了自己对母亲强烈的思念情感。让我们再读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作者痛苦、悔恨的情感,奠定学习本课的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朗读课文,说说读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在自由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作者怀念的“母亲”,一个是生身之母,一个是祖国母亲。)
设计意图: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通过朗读课文,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全文。
(三) 抓住重点语句,品读
1、首先是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感情,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2、接着转入对祖国母亲的思念,这部分让学生抓住难理解的语句,如,“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母亲的身影,从而体会作者对祖国无比热爱和思念的情感。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所体验。”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够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在教学方式上提出了“要提倡灵活多样”,“尤其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所以,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应抓住契机进行适时的引导、点拨,梳理与归纳,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四)学习写法,首尾呼应
学生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的,从而呼应文章开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交流写法特点。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做到在习作中会灵活运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同学们,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国家每年都有近四十万中华儿女抛家离子,远渡重洋,他们独自承受骨肉分离,孤独无依的痛苦。他们何曾不想孝敬双亲、享受天伦之乐?他们何曾不想回归祖国、报效祖国?著名歌唱家张明敏演唱的一曲《我的中国心》唱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
2、放歌曲,齐唱歌曲《我的中国心》。
预设(1)唱完歌,学生谈想法;并结合实际,在国庆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再畅谈最想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预设(2)在回顾课文《怀念母亲》,你不想说些什么吗?(学生自由写话)
设计意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让学生由读到悟到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历练语言、宣泄情感的时空,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从而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不断加深,不断升华,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五、说板书               6、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无论何时何地,心中一样亲
设计意图 :
板书是整节课的眼睛。本节课我设计的板书做到了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09:33:41 | 只看该作者

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六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去,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对祖国的怀念,将对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二.说教学目标:
1.从多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
2.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之情。
四.说教法
1.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以读代讲法:如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范读等。
五.说学法
采用朗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怀念母亲》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真挚、凄凉、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二、教具准备
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片、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一)引读课题——走近“怀念“
今天,我们来学习季羡林的一篇文章,齐读课题。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伴随着季羡林的一生,再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探心路
1、自由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 通句字,注意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2、学生交流后的初步感受。
3、读读六个词语“弃养、凄凉、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思潮起伏“。引导学生带上想象,读出词语的形象与情感。
4、这篇课文在形式上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有所不同,发现了吗?知道为什么要插入这些日记和《寻梦》片段吗?
5、指名读四篇日记和《寻梦》片段,初步体会季羡林对母亲、对祖国思念之频之深
6、谁能把我们读到的这些文字一日记《寻梦》读薄,读成一段话?浏览全文,在文中找一找。
(三)体悟“怀念”
1、品读“恨”字——思母至痛
(1)学生轻声地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季羡林失去母亲后的心境。
(2)你能体会季羡林当时的心情吗?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恨”字?
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教师相机援引三则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季羡林恨谁?为什么而恨?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资料一:季羡林六岁离开了生母,寄住在亲戚家。而这一住就是十六年。他最后一次见到母亲还是在她去世的八年以前。
资料二:《赋得永久的悔》中的片段:“当我回家,看到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资料三:季羡林曾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后,立即迎养母亲。
(3)他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下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具准备
关于季羡林的资料
教学过程。
2、感悟“哭”字——思母至深
季羡林带着失母之痛来到了哥廷那座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指名读文中的第二篇日记,谈初步感受。
体会房东太太对儿子的等待。“她高兴得不得了”,她高兴成了什么样子?她会为儿子的回来做了哪些准备?文中是省略号,请把省略号读成一段话。后来,儿子没有按时回家,她又会怎样焦急地等待?
从这位房东太太身上,季羡林看到了自己母亲的等待,也更加刻骨铭心地感受到自己心中那份“恨”。母亲曾经怎样苦苦地等候儿子的归来呢?这边的同学可以拿起笔来写写。此时,身处异国他乡的季羡林才明白,自己的母亲曾有过多么痛苦地等待,他又有怎样的话要对长眠地下的母亲说?请这边的同学拿起笔来,写一写季羡林此时最想说的话。
创设情景,母子俩穿越时空进行对话。
儿子的千言万语都融在这段文字里——指名读:“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一样的!““真想哭“,这哭声中有什么呢?把你的理解送进朗读中去。
3、涵咏“糊“字——思母至切
学生默读第一篇日记,有不懂的地方画上波浪线。
在学生充分质疑后,重点探讨,为什么作者的怀念是凄凉而甜蜜的?
师生对话,走进那个“黄昏“一般说来,黄昏的时候,我们都放学了,大家要——?在这个时候,你们的爸妈下班了,他们都要——?天上的鸟儿在这个时候也要——?此时,季羡林能回家吗?他的家在哪儿?引领学生体会海外游子有家难归的苦衷。
创设情景,走进作者的心海:“季羡林又孤寂地站在窗前,抬眼望去,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正步履匆匆地往家里赶,漂泊的鱼船也静静地停靠在海港,就连不知疲倦的小鸟也开始归巢了。薄暮中,远远地传来了母亲唤儿回家的声音……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季羡林,你的心会看到什么?启发学生想象,让文中的“故乡”“故园”“故国的朋友”化为一幅生动的画面,从而对祖国的怀念变得真实可感。
在交流中理解“甜蜜”,指导朗读。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点拨:当你回忆起这些快乐的时光,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所以说,有时候,美好的回忆往往是精神上的安慰,是对心灵创伤的一种治疗。
这凄凉,这甜蜜,最后都融如入到了一个字里面,哪个字?(糊)
“糊”是什么意思?这“糊”在季羡林心头的究竟是什么?
4、咀嚼“寻”字——思母至苦
正是这种对母亲,对祖国的爱,使得季羡林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不顾国外多家研究机构的挽留,毅然回国,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而他的生身母亲呢,却只有到梦里去寻找。读《寻梦》中两个片段,想一想,他在梦里看清了自己的母亲了吗?
紧扣“面影”,体会作为儿子记不清母亲模样的痛苦,指导朗读片段二。
即使看不清,季羡林还是要苦苦地去寻找。分男女朗读片段一。
季羡林一生也没有找到母亲清晰的面容。齐读片段二。
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找母亲,就是在寻找生命的源泉,寻找做人的根。季羡林的根在哪儿?
(四)回应全文——升华情感
1、师深情诵读:2001年,九十岁的季羡林回故乡给母亲扫墓,来到母亲墓前,百感交集,“扑通”一声跪倒下去,眼泪夺眶而出,泪水滴到了眼前的香烛上。此刻,他在心中暗暗地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你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你的身边。”(摘自《真情季羡林》)
2、睡在母亲的身边,也就躺在祖国母亲的怀抱。
(五)课外作业——拓展阅读
今晚,请你和你的妈妈去读季羡林的另一篇文章——《赋得永久的悔》,你将对“怀念母亲”,四个字理解得更深刻。
(六)板书
怀念母
恨 、哭 、糊、 寻
敬 、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5 20: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