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0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课后随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08:2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在教材的处理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文本的特点把课文划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两课时的教学立足语文,紧扣文本,设定目标的时候,力求做到简明,这样课堂上就能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学生就能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简明的教学目标既贴近学生,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点句,文本解读。

第一课时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旁人与父亲的对比,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来更好地多元个性解读文本。

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多元解读,突出亮点。

二、灵活处理教材,发展思维。

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理解词语跟感知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在对文中的词语进行梳理后分组进行教学。一组是地震后的场面,通过选词说话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效果,而不是机械地说说词语的意思。一组描写父亲的神态认读并说一段话,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其语言的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时,设计的形式变化还不够多。二是在重点段设计训练点的时候,集中力量做一点,时间会更充裕效果会更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08:21:47 | 只看该作者
《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写的是在洛杉矶的一场大地震后,一位年轻的父亲因为曾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在这句话的支撑下在没有任何人的帮助下,终于在38小时后,找到了儿子被困的地方,救出了包括儿子在内的14个孩子,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经过了这场巨大的灾难后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这是一篇感人致深的文章,这位伟大的父亲在其他父母悲伤放弃,绝望离开之后,自己始终没有放弃寻找儿子的念头,在救火队长、警察都放弃了营救的念头之后,在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他之后,这位父亲最终将儿子救出来,支撑他的就是那句他曾经对儿子说过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这是心中的坚定信念,这位父亲根本不在乎是否会有人帮助他,根本不在乎别人是否笑他傻,不在乎38小时不吃,不喝,不休息……因为他知道,此时,儿子和他一样心中会默念这样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课上,孩子们和我一样都感动在这样感人的情景里,从他们的朗读中,我体会到了孩子们被这位伟大的父亲的伟大举动所震撼,知道坚定的信念使所有困难在父亲面前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课后我又和孩子一起分享了这样几篇文章《和你在一起》、《六点十分的爱》、《轻轻地抱起母亲》。这几篇文章都是描写父母与子女之间那浓浓的情谊之作。细想想,身边有很多平常的微不足道的幸福,我们拥有的时候却浑然不觉,比如健康,比如自由,比如温暖的家庭……而一旦这些东西远离我们的时候,我们才觉得它的可贵!

  这个世界,总有一些文字让我们学会了珍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08:22:11 | 只看该作者
《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父母的爱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在废虚中救出儿子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的故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是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感受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在教学中我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深入探究.学生从父亲的动作、语言、外貌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父亲的艰辛和父亲伟大的爱,感受到父亲是一个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人。从阿曼达在废墟上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让同学出去,感受到儿子的了不起,父亲为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展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因为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而变得勇敢富有爱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亲情使人无私高尚,亲情能创造神奇般的奇迹。

结尾我设计两个可能发生的局面一是找到儿子但儿子已经死了;二是父亲在找孩子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在天国和孩子在一起。在这两种情况下父亲还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吗?学生感受到父亲都实践了他对儿子的诺言,展示了他对儿子浓浓的爱,这足以让人尊敬,让人觉得“了不起”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得到了发展。

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比如:猛然想起平常说的一句话“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学生想象在什么情况父亲说过这句话。在描写爸爸外貌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以此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08:22:26 | 只看该作者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赞颂伟大父爱的文章。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了,但是对父母之爱感觉麻痹了。据调查让小学的孩子说出几件父母疼爱自己的事,多少孩子哑口无言,不知从何说起,更不懂得感恩。这篇课文教育意义很深刻,是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最好的教材。

         一、深情导入,回味亲情。课一开始,我就讲了生活中的一则实例: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并提问这是为什么呢?以此让学生感受到母爱可以发挥超常的爱的力量,以此来拯救自己的孩子,同样,父爱也是如此。这样的导入不仅在学生的心中根植了:“爱可以创造奇迹”的信念,同时也着时让学生在课堂伊始就深受感动。

二、抓住文眼,聚焦形象。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是,高年级的文章这么长,时间又有限制,如何才能做到长文短教呢?我细细分析,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我把这个点提出来,然后以点带面,让学生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三、把握感动,感受父爱。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于是,我紧紧抓住:“父亲的哪些地方感动了你?”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其中我又随机让学生重点感受了三个地方:第一个是他冲向儿子的情景;第二个是他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仔细研读,不难发现第三个场景令人刻骨铭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片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但父亲依然坚持的场景,从中还能体味到父亲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所以我就让学生反复地读,反复地体会。

四、情感体验,一唱三叹。在这节课中,语文教学要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我感觉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我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1、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2、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3、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不难想象,这样几个来回的读,层层叩问,情感步步推进,合理地发挥了语言的魅力,激情、诗一般的语言渲染着课堂氛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08:22:43 | 只看该作者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时我们团队立足语文,紧扣文本,设定的目标力求做到简明,使学生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本节课的教学基本达到我们预设的效果,较好的体现了本色的语文课堂,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

所以在教学的开始,我们通过真实的录象画面将学生带入文本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积极地投入,展开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

二、抓住文眼,聚焦形象。

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是,本文很长,时间又有限,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的,我采取了“删繁就简”的教学策略,决定抓住“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三、通过朗读,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父母之情,学生日日都在感受。其情平实无华,却在细微之处,孩子们没有机会去体会那么轰轰烈烈的情感爆发。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正能体现这种情感,我们以“情感”为主线,抓住文中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不停地挖,经历了好心人拉住他、消防队长挡住他、警察劝他、人们都认为他精神失常,摇头叹息离开他,引导学生切身想象父亲当时的心理,让学生感同身受,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体会到父亲此时此刻即使疲惫不堪也不愿意放弃。然后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多元解读,突出亮点。可以说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

  四、综合训练,读想结合。

    请学生闭眼想象,在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怎么会变得伤痕累累、憔悴不堪?漫长的38个小时里,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些设计都是想通过不同角度、不同训练点、不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句意,并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熏陶。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们带来的是更多的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探索,才能让自己的课堂真正充满勃勃生机,让激情真正的涌动于课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2010-04-12 13:18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颗颗充满活力的心,一个个充满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民主处处可见,自主合作探究、拓展等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涌现,我激动地想,新课程真好。有人说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那新课改下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例如我在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充满激情的讲解,声情并茂的范读,深深地打动着学生。
    2、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因此,在教《地震中地父与子》时,用“情”作为主要线索,围绕亲情、友情展开讨论、思考,同学们被课文中那伟大的父爱、儿子对同学的友爱深深地打动,整节课都被爱包围着、感动着。
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追求的精神元素。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我在上课时,抓住课文中心“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讨论、对话。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同桌互相商量,和老师共同探讨等等,多种多样的对话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找到了自我,掌握知识。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教学中,我不断的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展示自己。如:展示自己的读书能力,“你喜欢读哪段就读给大家听。”“把你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找你的好朋友分角色读。”等等方法,让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同时扬起信心的风帆,充满自信地学习、理解课文。我认为,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我教《地震中地父与子》时,在感受着课文中父爱伟大的同时,引领学生细细体会自己父母的爱。让我吃惊的是,学生的体会是很深的,他们通过父母为自己做的一件事、生病时父母的细心照料、一句话语等等方面感受到了父母浓浓的、无私的爱。我接着点拨:“那我们该如何孝顺父母呢?”学生们的感悟更深了,有的背诵古诗《游子吟》,有的朗诵《父爱如山》,有的背诵父爱母爱的名言,有的唱歌等,声情并茂,每一种方式都深深地打动着大家的心,有的同学眼中泛着泪光。当有同学朗诵到大家都熟悉的诗歌文章时,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诵,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我想,这节课学生一定受益良多、终身难忘。
真诚地希望: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08:23:21 | 只看该作者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及反思

     一、深入理解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以“父母之爱”为专题,通过文质兼美,不同侧面的几篇课文,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写法上的启迪。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其他同学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感情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文章真挚感人,读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了解学生情况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能够理解父母对子女无私而伟大的爱。因此,本文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

三、确定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根据课标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伟大的父爱,能在日常生活中理解父爱。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子的“了不起”。

五、掌握设计理念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旨在引领学生潜心品读文本,领悟文本的语言表现力,扎扎实实地练好学生的语文内功。我主要采用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资料拓展,想象情境,个性朗读等方法,围绕重点内容自主探究,体会父爱的伟大,感悟儿子从父亲身上所汲取的能量。

六、教学方法

 1、以读代讲法。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多元化的读,去解决阅读课上的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理解,表达方法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评,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法,情景教学法等等,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七、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

八、教学过程

(一)、抓住文眼,聚焦形象

1、课伊始,我就直入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复习课文中的词语,用一个或几个连成几句话概括全文内容(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

2、小结:灾难是一面镜子,它映射着人类的弱小,同时,它也折射着人性的光辉。在这场可怕的地震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呢?用文中的话回答。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板书:了不起)

(二)、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1、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对父子,和他们做一次心与心的交流。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那些描写父亲了不起的语句画一画。写下你的感受。

2品读课文,了解父亲的了不起

(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此时父亲的心情如何?他悲痛欲决的呼喊怎么读?

   (2)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别的父母是怎么做的?父亲呢?运用了什么写法?     与父亲一个人挖掘身影相对比的现场还有许多人,他们是怎么劝父亲的呢?请你们也来学着劝一劝这位父亲。

面对这么多好心人的劝说,父亲改变了吗?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这就是一个执着的父亲,一个信念坚定的父亲,因为他的脑海里始终回旋着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板书)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找出动作描写的句子,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说36个小时?这么写有什么好处?我们看课题的中字,说明了什么?地震还在继续,在这36小时中父亲不眠不休,这句应该怎么读?此时父亲怎么样了?(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这是什么描写?外貌描写有什么好处?(设计意图:品味救的艰难,感悟父爱的伟大)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位承受着肉体和精神双重压力的父亲,在漫长的38个小时里,这位倔强父亲忍受着孤独与苦闷,咬紧牙关孤军奋战。他的举动堪称壮举啊!谁再来读读这段文字?你会读得更投入。此时此刻,时间仿佛静止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震撼人心的画面,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   [设计意图:先指导学生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劳累;再接着从父亲的形象上读出他沉甸甸的爱和肉体的痛苦;读出伟大形象。学生在立体推进的朗读过程中,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的,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课文就是通过写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内心世界,体现父亲的了不起,这是这部分的主要表达特点。)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几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

3、感受儿子的了不起。一个平凡的父亲,在灾难来临时,迸发出了巨大的力量。最终成功了。是的,父亲的了不起的,是伟大的,但更伟大的是他培养了一个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一直不曾放弃的七岁的儿子,让我们去了解这位了不起的儿子。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废墟底下传来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心中即有千言万语,而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是通过言语来表现,请你试一试怎样读才能把父子重逢后的激动与喜悦之感读出来呢?

(2)“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能够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勇敢

(3)“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高尚品质

想象一下:在废墟下等待会想写些什么?说些什么?

请同学们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一写

(4)出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当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什么让父亲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什么给了他希望?(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课文为什么反复出现这句话?。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是一份催人泪下的亲情。让我们一起以饱含敬佩和赞扬之情,分角色朗读12——24自然段。

总结: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父亲的责任感表现了崇高的父爱,儿子对这句话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师: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生: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境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齐读最后一段,

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设计意图: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不难想象,这样几个来回的读,层层叩问,情感步步推进,合理地发挥了语言的魅力,渲染着课堂氛围。]

四、拓展延伸,为丰满“爱”而吟诵。
  1、此时此刻你一定心潮澎湃,如果没有这场灾难,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和一个普通的孩子,如果没有这种突如其来的灾难,这只是普通的一家人,就像我们在座许多同学拥有的幸福家庭一样。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声,你们也感受着各种各样的爱。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父亲对你的爱。我们班同学说着说着都哭了,我的眼圈也红了。此时我们都感动了。

总结全文:爱是一首不老歌,爱是一首感人的诗,爱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愿我们多能成为故事中了不起的人物。

课后请同学们回家后给父母洗一次脚,紧紧拥抱父母3分钟。

九、教学反思

1、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地位的发挥,我们老师们都非常清楚,有效的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我们老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共同实现具体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在备课和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以学生的学情为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落脚点,促进学生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情感体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2、《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

3、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通过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书,圈点批画,互问互答,逐步由浅层问题向深层问题探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逐步深入。学生主动参与、研讨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

4、我注重课堂预设太多,不注重课堂的随机生成。这也是自己随机应变能力差有关,有必要加强学习。

实施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相信通过上课前熟悉教材,把握教材,认真备好课;导入新课时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教学过程中精心做好教学内容的取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读悟结合,读写结合,一定能够在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情况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学生与教师的双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15: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