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119|回复: 4

小学语文课《飞向蓝天的恐龙》听课心得笔记评课记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5 21: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开课《飞向蓝天的恐龙》听课及评课记录

执教:崇文实验学校徐远文

班级:崇文实验学校四(3)班

地点:崇文实验学校四(3)班




教学流程:

一、            欣赏图片,引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一篇新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

2、欣赏恐龙和鸟的图片。你们看了这些图片,会想到哪些词呢?

二、            初读课文

1、课文中也有很多词语是描写恐龙和鸟类的,请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用什么词语来描写的。

2、生自由读课文。

3、老师也找了一些词语,请看——

课件出示词语:凶狠、笨重、迟钝、茹毛钦血、轻灵、敏捷、轻盈、无彩斑谰、凌空翱翔

A、自由读、齐读

B、你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

一生提出:谰字不理解。师无法确定,让生课后查字典。

生:茹毛饮血是什么意思。一生解答,师在生回答的基础上整理:原始人没有火,生吃食物。

C、那么你能读出这些词语的意思吗?师点学号,请学生读词。其他同学认为他已经读出词的意思,就跟读。

(红梅即时小思:“茹毛饮血”能读出它的意思来吗?应选择性地让学生读几个词,如轻灵、凶狠。)

(大明课后点评:一、导入板块,新颖别致,词语的呈现方式非常巧妙。这篇课文值得积累的词也只是这两类,一类是描写鸟的轻盈,一类是描写恐龙的笨重,难读的词语如茹毛饮血。而这些词的呈面方式又非常巧妙,不是教师直接呈现的,而是先通过一组鸟和恐龙的图片,让学生说一些词语,然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这样的词语,在找的基础上最后呈现出课文中的词语,这些词语的出现是师生共同营造出来的,非常好。不过,这儿也有不足之处,已经让学生去课文中找词了,那么就应该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找到的词,而不是直接呈现老师找的词。教师直接出示,这样有强加的意思。二、教师的适当示弱也是一种优势。在理解词语时,当学生提到五彩斑斓的“谰”是什么意思时,教师顺势就整个词的意思进行了解说,并且又实事求是地对学生说,单独“谰”字是什么意思,老师也不太清楚,同学们可以下课查字典。在这儿,老师并没有显出一种很强的架势,硬要不懂装懂,而是如实承认自己不知道,然后又教给学生对这个疑点进行探究的方法——查字典。所以说,老师有时适当示弱也是一种优势。接下来的读出词的意思就不需要了。读词语,要读出词语的意思非常难,怎么读?“轻灵”难道读得轻一点,“凶狠”难道读得低沉些?除非是赵本山这样的人,才可能读出词语的意思来。虽然以前也有人用过这一招,读词语读出它的意思,但是现在已经不提倡了,还把它翻出来用?)

4、引出第一段。凶狠、笨重的恐龙与轻灵、敏捷的鸟儿无论从外形上,还是从生活习性上,我们都觉得它们两者之间怎么样?(生;不可思议)第一自然段中就有一个词能概括——毫不相干)。

    (大明点评:通过这个两个板块的设计,很好地营造了一种情境。学生从图片上、词语上,感受到了这是两种差别很大毫不相干的两种动物,然而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出示,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认知冲突,于是他们很强烈地感受了一个词——不可思议,从而引出中心问题:这两种毫不相干的动物,是如何演变得呢?这个中心问题的得出是水到渠成。)

三、了解恐龙演化过程

1、第几自然段写了恐龙如何飞上蓝天的呢?(第4自然段)请同学们读一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2、生自由读。

3、交流演化过程

(1)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

第一种恐龙  →   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  (其中一支)猎食性恐龙

                                        ↘

(两亿三千万年前) (数千万年后)

(2)根据板书说一说恐龙的演化过程。指名说,自由说。

(大明点评:梳理演变过程,教师采用板书进行梳理训练,这种教学方法简洁明快,很方便,很有价值。但程序上有问题,应先让学生自由说,再指名说,最后其它人学着他的样子再练说。)

四、品读句段,体会语言特点

1、抓住“形态各异”,体会语言的生动性、条理性。

(1)你想看看这个庞大的恐龙家庭族吗?课件展示恐龙图片。

(大明点评:此处应先让学生划一划句子。再出示图片,然后让学生将文本

与句子找一找对应关系。这样的过程,图片的作用才能体现出来,才更能促使学生对抽象的文字有形象的理解。)

(2)谁能说说你看到的恐龙?

(3)书上有一段话描写这些形态各异的恐龙,找到读一读。这是一个长句,由几个分句组成。

(4)再读,体会作者这样写,好在哪儿呢?

A、生动性

①生:这些分句,前后对比很强烈。师:那我们就合作读一读,把前后的对比很大读出来。

②生:这段话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如几十米、数十吨。师:几十米,,二十米有多少长?三班与四班合起来还不够它那么长。

(红梅即时小思:这儿师可举一些具体的恐龙长多少米的例子,这样让学生体会更深。)

B、条理性

一生答:有些是写它的行走方式,有些是写他的体型,有些是写恐龙的性格。课件出示:行走方式 、体形、性格。学生分组合作读,一组读一类。这样写起来就显得很有条理。

(大明点评:这儿教师用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很好,因为这是一个很长的句子,只有充分读,才能回答老师后面提的这个问题:“作者写得好在哪里?”?这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关注语言形式。后面教师采用师生对读的方式来体现语言形式上的特点。我觉得此处还可以让对读的形式更丰富些:可以采用图文对应读的方式,师可以改变顺序,如可先出示第三句对应的图片,这样既培养学生图文对应的能力,还可以初步落实背诵的目标;还可以男女对读,在一句分句中,男的读前半分句,女的读后半分句,增强对比性;还可以师生对读。)

2、仿写

(1)这么庞大的恐龙家族,哪里是这么一段话能说完的?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大家族,请你仔细观察,一会儿请你也学着书上的样子,写一写。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词语,也可以用上自己的句子,或者像课文上一样用上分句。

(2)交流。其他同学听一听,他们写得是否也像书上那样既有条理,又生动呢?

(大明点评:仿写这个环节我建议可以去掉。首先教师出示的图片够不成对学生的视觉刺激;第二,书上把好写的内容都写掉了,把难的留给学生写,难度太大;第三,作为第一课时,容量太大了,后面还有这么多内容,如何处理?)

3、体会用词“其中一支”。

那么多恐龙是否都飞上了蓝天了呢?文中哪个词告诉你?(其中一支)

4、抓住“推测”,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用词准确性。

(1)这只不过是科学家的推测。什么是推测?科学家做了哪些推测?请你从第四自然段中找一找。

(2)出示课文段落,自由读。

(3)删减后的句子出示后,对比阅读。

五:推荐阅读《与恐龙同行》

   (大明总评:我今天听了大半节课,听下来看,用一句话;给我带来了惊喜!这节课语文味非常足。感受到了老师一定的课堂设计能力和课堂调控能理,成长非常迅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21: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听《飞向蓝天的恐龙》有感
上一周,我们教研组聆听了徐秀红老师的《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这是一篇科普文,老师很容易步入一个误区,就是上成科学课。徐老师能抓住这种文本特点,既扬“科普”特色,又凸显“语文味”,在把握说明文的特点上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

一、词语教学落实有效设计。

在词语教学这个片段,徐老师有针对性地分行呈现,落实各个训练点。第一行呈现“笨重”,“轻灵”,“迟钝”,“敏捷”这四个词语。让学生找规律:发现两组反义词。第二行呈现“凶猛异常”,“茹毛饮血”两个词,落实多音字“血”的多个读音。最后一行呈现:“顿时”,“数十吨”比较“顿”和“吨”的字形,指导书写。在这个教学环节,徐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在重点正音的同时,不忘兼顾理解词语意思。

二、致力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准确性。

  课文中向我们介绍的科学知识,学生读读说说就能明白,不难理解,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样准确介绍科学知识,这两者互相依存,相互促进。也就是我们不仅要关注“说什么”,更要关注“怎么说”的问题。徐老师在这节课中对语言的捕捉和敲打的例子很多。如:“漫长”使用与否中,感受科普说明文的用词的准确,语言的魅力。这样,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把握,又提升了语文素养。其中一处,老师出示了“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演化,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这两句话,让学生对比朗读,从中不仅体会到“一支、漫长、最终”三个词语不能省略,更体会到了科普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三、读写链接,有效仿写。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徐老师抓住“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bà)王龙或者笨重、迟钝(dùn)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lán)的孔雀。”这个重点句。让学生关注这两个分句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深刻体会相同的意思,不同的用词。如“说到”和“谈起”,“想到”和“头脑中浮现”。在此基础上,老师让学生运用:“说起……人们往往想到……;谈起……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这个句式,让学生进行仿说。在学生思维短路的时候,徐老师给学生提供仿说的事物,如:鲜花,绿树等等。在这个教学点上,凸显了“语文味”,有效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四、加强有效背诵,落实双基。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要求学生背诵的重点段落,要求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徐老师抛给学生一个关键问题:“这些恐龙在身体和行为上有什么变化?”只是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时间可以再充分些,形式可以在丰富些,如表格的汇报形式等等。在抓关键词语复述演化过程时,形式在多些,时间在充分些,这样背诵的落实会更有效。

    通过听课,让我们意识到科普文也有语文味。徐老师的课让我们明白语文课要处处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才能散发浓郁的“语文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21: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叩开科普文教学的大门——听《飞向蓝天的恐龙》有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21: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课听得脸发热,并不是我缺氧,是因为我被精彩的科普文教学所震撼。发自内心地感谢为这次活动付出辛劳、汗水、智慧的所有老师。是你们的积极钻研与不懈探索,轻轻叩开了科普文教学的大门。原来,一向被老师们认为枯燥、乏味、难以把握的科普文也可以教得那么生动,那么美。谁还敢说语文教学不能是“清清爽爽一条线”?!两堂课听下来,本人心中有话,不吐不快。

   一、情趣盎然教科普,轻松自在学知识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科普文以科学性、思想性、通俗性、艺术性和知识性,散发出其独特的魅力。《飞向蓝天的恐龙》是学生在学习了《恐龙的灭绝》之后再一次与恐龙进行的亲密接触。老朋友相见,分外激动。王飞娜老师抓住这一点,在课伊始,以精彩的视频短篇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恐龙的世界,然播放的戛然而止,更是激起了学生探索恐龙秘密的欲望。可谓是,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第二教时的“科研成果交流会”,自始至终都把学生当做小小科学家,向其他的科学家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的巧妙设计,学生没有压力,课堂气氛特别轻松。能在如此轻松愉悦中习得知识,获得本领,这不是我们教育者一直追求的吗?

   二、环环相扣探奥秘,处处不忘学语言

   科普文有着奇妙的科学知识,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是在上语文课,担负着语文课特有的教学任务。《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两教时的教学,无论从听说读写书,还是从字词句段篇,都充分地体现的语文课的语文味。第二教时中,教师的板块设计脉络清晰,尤其是“了解恐龙的演化过程”这一环节,教师从“要点复述”到“探究学法”,期间通过抓关键语句,体会语言的准确表达;通过反复阅读,体会语言的生动有趣;通过自读感悟,体会文章的写法特点。阅读方法的指导更是能让学生迁移到以后如何阅读相关科普文。而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特性的鲜明表现。

   三、巧妙设计新意浓,激发兴趣热情高

   科普文还承载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使命。而这个使命,实际上要通过教学者来完成。在今天的两堂课上,教师巧妙设计了质疑、想象、阅读期待等环节,设计了科研成果交流会,利用神秘礼物的刺激,最后还通过“资料加油站”,介绍教师的课外发现,提供科学家部分科学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兴趣。细心听课的老师不难发现,学生们学习的情趣被完全调动。此时,我不由得想起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既然如此,我们教师理应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让学生的这种“需要”砰然开裂!

四、敬业学子素质高,精彩表现课堂上

    作为理性的科普文章更注重知识与思维的缜密,因此,课堂上学生个性出彩的发言几乎没有。然而,整整两堂课,四(3)班同学的学习态度始终是积极主动的,他们的学习情绪始终是热情高涨的。这绝不是公开课上的短暂配合。从带着问题读,到抓关键词句复述,到推测想象,再到阅读质疑,无不体现了求知者的孜孜不倦。课堂上,学生们不再是毫无感觉地咀嚼着阅读这道“文化餐”,咽吞下老师硬塞到嘴里的米粒,而是发自内心的“我要学”! 乐学与善学,就在课堂中体现出来了,这不叫精彩叫什么?当然,这一切还得归功于教师的教学有方,设计的有情有趣。为执教的老师和孩子们鼓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21: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飞向蓝天的恐龙》评课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可谓以“科技成就”为主题,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展现现代技术的神奇和威力。《飞向蓝天的恐龙》则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科学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文章紧紧围绕“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这一问题,介绍了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以读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读通课文,基本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以发现质疑,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自主寻找恐龙与鸟类之间的关系,抓住重点词句,如“欣喜若狂”,“‘点睛’之笔”等,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辽西发现的重要性。
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在教学中,我同样从问题入手——“恐龙如何飞向蓝天”,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边读边划。同时,借助图表,让学生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了解的内容,互相补充。在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图表有序的介绍自己了解的内容,同时以教师引读、分男女生读、合作读、感兴趣的自由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代替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在反复阅读中感悟。最后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将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变为鸟类的过程说一说,训练学生的语言,使学生将知识得以内化,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此外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准确也是文章的一大特点,教学时,将原句进行删减,让学生体会两句话在表达上的不同,用对比的方式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在文章中再找一找这样表达准确的句子,说一说准确在什么地方。
整个教学的过程,始终一个学生质疑——探究——交流——解惑的过程,力求使学生再理解课文的同时,感受文本中丰富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难能可贵的是,授课老师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别是在感悟“逐渐”、“越来越”等词时,就运用了删减比较、对比朗读这一形式让学生感悟语言的表达特点,在语言实践中说明文中用词的正确,学习锤炼语言。
陈老师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的一个环节:
教师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观察比较:
如:
1、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
2、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长得像鸟类。
生1:我发现第一句话比第二句具体,多了一个“逐渐”和“越来越”。
生2:我觉得这些词具体写出了猎食性恐龙是怎么变成鸟的。
生3:用了“逐渐”和“越来越”这样的词,我知道猎食性恐龙不是一下子变成鸟的。
……
  由这一个教学片段,我又想到了阅读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教什么?怎么教?语文教学是一个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感悟的过程。应该说上面的片段教学体现了这个特点,但是,还很不够,具体地说,感悟科普性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与科学,不能只是停留在比较分析的层面,一定要内化到心灵!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内化。在这一点上,陈教师处理的还不够理想,或者说是不够全面,课堂上还是缺乏些学生的朗读书。
而第二节周老师这堂课的一大亮点就是:课尾,老师让学生以恐龙讲解员的身份向游客们介绍恐龙。这样就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内化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随后依本拓展,引导质疑问难:“你对于恐龙,还想了解什么?”并为学生提供相关信息。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还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深化学习内容、开阔视野、发展学生个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今天的课堂中,陈老师设计了一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让学生抓共同点分类别介绍恐龙“有些恐龙(  ),有些恐龙(  )”,让学生初步了解总分段式,这一环节可能是学生对恐龙缺乏多方面的了解,才让这一环节没发挥到最好的状态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3 21: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