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7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风筝》教学反思课后随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2:0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风筝》教后反思
         在检查朗读方面,一开始就采用了全班齐读的形式,效果很好.在个别抽查读书时,读音错得最多,最不熟练的词语是"憧憬","倏地","磨坊",特别是"磨坊"的声调需要纠正很多次才基本读准.
       在感知课文内容方面,我在备课时,发现把课文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断风筝,找风筝"比课后提示的"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更恰当,但是我没有直接说出来,我在教学这个环节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事情,然后然学生想想围绕风筝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学生说出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我板书后,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学生说出了: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我再引导学生找找"找风筝" 这个内容还有没有其他自然段,学生很快找出了是"第五至第八自然段".这时候,我让学生看板书,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了还缺了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的总起作用我留在第二课时讲)那么第四自然段讲什么呢学生纷纷举手,但是没有想到一个准确的词来概括,比如:"飞""跑"等.正在我纳闷的时候,一个声音忍不住冒出来:"丢!"丢好!也不错,虽然不是我预想的那个字,但也不错.后来,虽然大家也说了几个,但经过一番比较大家都认为用这个"丢"字更准确.这时候,又一个惊喜出现了: 有一个学生竟然说出了一个字:断!是呀,正是这个字,这一自然段就是讲"断风筝".我抓住了这个机会,对他进行了大力表扬.所以用上"断"和"丢"都比较好.
明确了内容分段后,再分组朗读,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一堂课很快就结束了.后来在第二课时才挤了十几分钟进行了生字的认读和写字指导.但开学到现在,还没有从容指导过写字,学生的写字跟二年级相比,很多同学是退步了,看来生字的指导书写还要进一步加强,在第一课时要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书写.

        在检查朗读方面,一开始就采用了全班齐读的形式,效果很好.在个别抽查读书时,读音错得最多,最不熟练的词语是"憧憬","倏地","磨坊",特别是"磨坊"的声调需要纠正很多次才基本读准.
在感知课文内容方面,我在备课时,发现把课文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断风筝,找风筝"比课后提示的"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更恰当,但是我没有直接说出来,我在教学这个环节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事情,然后然学生想想围绕风筝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学生说出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我板书后,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学生说出了: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我再引导学生找找"找风筝" 这个内容还有没有其他自然段,学生很快找出了是"第五至第八自然段".这时候,我让学生看板书,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了还缺了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的总起作用我留在第二课时讲)那么第四自然段讲什么呢学生纷纷举手,但是没有想到一个准确的词来概括,比如:"飞""跑"等.正在我纳闷的时候,一个声音忍不住冒出来:"丢!"丢好!也不错,虽然不是我预想的那个字,但也不错.后来,虽然大家也说了几个,但经过一番比较大家都认为用这个"丢"字更准确.这时候,又一个惊喜出现了: 有一个学生竟然说出了一个字:断!是呀,正是这个字,这一自然段就是讲"断风筝".我抓住了这个机会,对他进行了大力表扬.所以用上"断"和"丢"都比较好.
明确了内容分段后,再分组朗读,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一堂课很快就结束了.后来在第二课时才挤了十几分钟进行了生字的认读和写字指导.但开学到现在,还没有从容指导过写字,学生的写字跟二年级相比,很多同学是退步了,看来生字的指导书写还要进一步加强,在第一课时要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书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2:06:17 | 只看该作者
《风筝》教学反思

汶源学校     陈丽娜

新课程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一、这堂课中比较成功的构思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在备课中,我主要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读和说的能力。例如:在感悟做风筝时的快乐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针对体现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心情的那一段话“我们精心做着……写在上面”进行引读:1、因为风筝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2、因为风筝给我们的童年带来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

3、因为风筝给我们的梦想带来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这样引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到做风筝给孩子们带来了快活的体验,这样的引读很有必要。

不仅如此,我还注重挖掘文章的空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够主动表达。例如:在体会放风筝的内容时,而体验放风筝的快活,我抓住了一句话“他们拼命地奔跑,拼命地喊叫。”我作了以下试想:放风筝时的快活让学生自己畅快的呼喊吧,发挥想象力,当看到风筝翩翩飞舞在蓝天之上而忽然消失了,他们会喊叫什么?,谁能配上表情动作来喊一喊?并出示那幅插图让孩子们去自由的想象,更有趣的是,如果一个孩子的力量不够,让全班的孩子都站起来,在老师的调动下,一起去喊一喊,孩子们显然感到非常兴奋,表现的欲望大增。所以学生在读这句话时,淋力尽致的把自己着急和急切的心情表达了出来。

当语文教师,激情是很重要的,这篇文章中,当放风筝的孩子们正放得高兴的时候,忽然风筝不见了,孩子们会怎么样?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自己正在放着风筝,我绘声绘色的描绘学生放风筝的过程,正当他们高兴时,放得风筝不见了,你们会怎么样?孩子们说我们会感觉到很失望,那么失望用什么成语来表达呢,学生就会想到“垂头丧气”然后再让学生做一下“垂头丧气”会是什么样子,学生还真得做得有模有样的,这样再让他们读这一句话时,学生就把失望感情都流露出来了。学生把文章理解了,自然而然就读出了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来了。

为了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环节,当风筝找不到时,孩子们都哭了,我设计上了这样一个练习题:“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          的风筝。”让学生填空,学生的答案是:给我们带来快乐、给我们带来理想、给我们带来幸福。通过这些回答,其实就把文章升华了,不只是放风筝了,而是延伸到学生通过放风筝而感悟到的全文的中心了。

课文最后同样是语言训练的延伸,给了孩子们更大的空间去想象,在这里我处理的方式是让孩子们,根据课文内容继续编故事,想一想,他们能不能找到那只幸福鸟,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达到把所想的变成文字抒发出来,从想到写,练习变得有梯度,为以后的作文作铺垫。

这节课作最后总结时,总结出了学生的童心、童趣,其实孩子们由放风筝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感情的骤然变化正是表现了孩子们的童心和童趣,由此引出表现孩子童心、童趣的文章.推荐的书目是:1 、《我的床是条小船》2、《夏天的床上》  3、《我的影子》 4、《有形状的太阳》  5、《月亮瘦了一点》推荐这些书目就是想让孩子养成了一个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2:06:41 | 只看该作者
《风筝》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依托文本,不断交往的过程。文本,作为师生共同研究的对象,作为交往的载体,对课堂交往能否很好地进行,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如何从文本中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点,便成了不得不研究的问题。文本的深度、高度、广度,亦即文本的丰富内涵,往往蕴涵在空白之中。对于空白美,明代哲学家王船山曾言:“唯此窅窅摇摇之中,有一切真情在内,可兴可观,可群可怨”。因为是空白,便有多种填充的可能,不同的生活经验便会填充出不同的世界;因为是空白,面对空白,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因为是空白,学生的个性体验有了呈现、发展的空间和领地。因为是空白,课堂教学便极易流动不居,不会一潭死水,各种情感体验在一起碰撞交流,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感悟。空白蕴涵于文本之中,空白的呈现,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参与,老师的适时引导。“空白”,为文本、学生、教师提供了融会贯通的平台。语文课堂的交往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师生依托文本,结合自身体验,不断寻求空白、填充空白、创造空白,并为学生留下空白。抓住了空白,也就找到了促进课堂交往持续进行的交往点,就看怎样去发掘。每篇课文,都有着很多的空白点,下面以新课程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风筝》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课堂交往活动中空白点的发掘。

一、于看似矛盾处发掘空白点

《风筝》一课,最明显的看似矛盾之处,就是课文第二段写做风筝时,将风筝称作“幸福鸟”。为什么要将风筝称作“幸福鸟”?不解决这个问题,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一词之别,却给了我们很多的拓展空间。在教学该段时,便围绕风筝与“幸福鸟”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先让学生默读该段,初步感受做风筝的情景,并谈谈读后想到了什么;再根据学生说的情况,抓住幸福鸟,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谈如果是你,你把风筝叫作幸福鸟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学生,原因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样一来,不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更拓展了幸福鸟的丰富内涵,一个人的憧憬、幸福变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后配乐朗读,让学生再次感受为什么把风筝叫“幸福鸟”。这样,就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氛围。看似矛盾之处有着空白等着我们去发现。

二、于情境凸现中发掘空白点

课文第三段写的是小伙伴们放风筝的情景。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放风筝的就是自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凸现情境,把某个情节作适度的夸张,从而让学生的感受更强烈。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一个“放”字,虽然不起眼,如果细心体会一下,却能让放风筝的人激动万分。此时正是将放未放之时,心情应该是很特别的,既有点担心、紧张,怕放不下去,又充满希望,希望一次就能放飞成功,更希望风筝能越飞越高。怎样读“放”才能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很多学生都放过风筝,都知道该怎么放,自然也就知道该怎么读,才能表现出这种心情。一个“放”字,不仅让学生想起了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更体会到放时的激动紧张、充满希望的心情。通过学生的朗读,尤其时是全体快速而又响亮地朗读“放”的时候。将“放”的情境进行放大处理,情境就一下子凸现在学生们的心中,此刻,放风筝的就是我。不仅让学生的情感有了切入点,更在读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三、于言有未尽间发掘空白点

课文第三段写放风筝,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                    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初读这句,觉得没有什么,再多读读,觉得这句话只说了一半。村里人这么夸奖,放风筝的我们怎么可能一点反应都没有?作者没有说出来的,便是很好的空白。听着这样的赞扬,放风筝的小伙伴心情肯定是不一样的。在教学时便进行了这样的设计。你就是放风筝的小伙伴,你听到这样的赞扬,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有的激动、有的兴奋、有的自豪、有点觉得幸福……,这样一来,放风筝的快活不言而喻。

四、于无中生有里发掘空白点

风筝飞上了天,会遇见谁呢?课文虽然没有交代,我们自己根据课文可以设想。它会遇见飞鸟,它会遇见云彩。天空中多了这样一个新朋友,云彩会高兴地说什么呢?飞鸟会怎样跟它打招呼?学生的回答是精彩的,它们会把最美好的祝福、赞扬送给幸福鸟。创造性地挖掘教材的空白点并进行情景创设,得到的便是学生情感、思维与个性的创造性发挥。

五、于意味深长处发掘空白点

《风筝》一文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尤其结尾的“……”,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幸福鸟究竟找到没有?小伙伴们还会伤心吗?他们还会充满希望吗?找到了小伙伴们会怎样?找不到又会怎样?他们仅仅是在寻找一只风筝吗……,一个省略号,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与感悟。在学生不同感悟的交流碰撞中,我们会得到更多。

            

空白是有待师生去发现、填充的活动空间。为学生的情感、思维世界提供了广阔且具多种可能的空间,在较大程度上将尊重文本、尊重学生、尊重教师三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空白点的发掘有着多种方法,以上几法只是就《风筝》这篇课文而言。空白,依托教材,但却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了文本中的空白,就等于在课堂交往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空白这一空间中有充分展现的自由,思维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没有限制。文本中的空白,便是我们所寻求的这样的空间。一个又一个的空白,可以让课堂交往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而空白的流动性、生成性更可以让课堂交往丰富多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2:07:04 | 只看该作者
《风筝》教学反思

一、       值得肯定的地方

1、环节清晰、层次分明

抓住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件发展线,感受他们的心情由激动到快活,再到着急,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的不断变化的心情。

2、指导朗读,感悟心情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用学生的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

(1)师:“想一想孩子们做风筝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激动的、高兴的、兴奋的”

师:“那就请你读出小伙伴做风筝时的激动。”

(2)“又扁又轻的羽毛飞起来一定是又轻又快地,请你轻快地读读孩子们放风筝这一段。”

(3)教师范读放风筝一段,请学生模仿,进一步读出孩子们的快活。

(4)师:“村里人看见了,会怎样地说呢?”

抓住语言的空白点,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羡慕地、高兴地、激动地读好——“放得这么高!”

3、品词品句,积累语言

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有别于低年级段,而更加关注对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本节课,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在帮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的同时,积累了语言,且教学形式比较丰富。如:

(1)     换词法

在理解“精心”一词时,采用换词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认真、仔细、一心一意的意思,足以见得孩子们在做风筝时的认真样。

(2)     查字典

在理解“憧憬”一词时,采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

(3)     由字面入手、联系生活

在理解“翩翩飞舞”一词时,提出“翩”字,了解字形,翩的左边是扁,右边是羽,“扁扁的羽毛飘起来会是什么样?”学生回答“又轻又快地”。再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我们用翩翩飞舞形容什么?”学生答“蝴蝶在花园里飞舞”、“花瓣里开花托时”、“树叶离开树枝时”、“蒲公英的种子离开妈妈时”……“在孩子们眼中这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就好比是五彩斑斓的蝴蝶在翩翩飞舞,他们的心情也快活地飞扬起来了,请你轻快地读读这一段。”

(4)     解字再解词

在理解“千呼万唤”“大惊失色”时,逐字理解意思,再整体解释词义。

4、阅读赏析,为写铺垫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对话,在不经意间为学生的习作作了铺垫,如:关于心情的词语、四个字的词语等等。

5、抄写好句,落在实处

课近尾声,请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也为学生的习作作了准备。

二、       课中的遗憾

1、千呼万唤:千和万和虚数,不是真正了呼喊了一千遍和一万遍,这一点应该渗透给学生。

2、教师的朗读必须有师范作用,让学生有的学,能读出指导前后的变化。

3、最后一个问题“作者在写作时是会感到遗憾,还是会感到幸福呢?”遗憾——为自己失去了快乐的童年而遗憾;幸福——为自己拥有快乐、美好的童年而幸福。两个答案没有对错之分,教师太刻意引导学生了,应该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2:07:27 | 只看该作者
《风筝》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课文最后是个省略号,值得研究,这是文本中的一段空白,是很难得的练笔内容,同样是语言训练的延伸,给了孩子们更大的空间去想象,在这里我处理的方式是让孩子们,根据课文内容继续编故事,想一想,他们能不能找到那只幸福鸟,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孩子们有的写道:我们飞快地向那房子跑去,啊,看到了,看到了,我们的幸福鸟安然无恙地躺在水磨房里,我们又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快活地奔跑,直到傍晚时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那里。还有的写道:我们跑到水磨房里,四处寻找,找遍了每个角落,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们的幸福鸟,我们垂头丧气地走回家。第二天我们早已把昨天的不快忘得一干二净,依然快活地做风筝、放风筝。多么可爱的一群孩子,多么自由、快乐的生活。孩子们已经把自己融入了课文,和文章中的小伙伴一起憧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2:07:55 | 只看该作者
《风筝》课后反思:                                                                                                                                                                                                   
    课文的学习很大程度上需要老师的激情。我在教本课时由于心情很好,脸上也舒展了,声音也温柔了很多。这种情绪马上就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学生,他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在检查朗读方面,一开始就采用了全班齐读的形式,效果很好。在个别抽查读书时,读音错得最多、最不熟练的词语是“憧憬”、“倏地”、“磨坊”,特别是“磨坊”的声调需要纠正,由于师生精神状况都很好, 三次就基本读准。
在感知课文内容方面,我在备课时,发现把课文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断风筝、找风筝”比课后提示的“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更恰当,但是我没有直接说出来,我在教学这个环节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事情,然后 让学生想想围绕风筝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学生说出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我板书后,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学生说出了: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我再引导学生找找“找风筝”这个内容还有没有其他自然段,学生很快找出了是“第五至第八自然段”。这时候,我让学生看板书,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了还缺了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的总起作用我留在第二课时讲)那么第四自然段讲什么呢?学生纷纷举手,但是没有想到一个准确的词来概括,比如:“飞”“跑”等。正在我纳闷的时候,一个声音忍不住冒出来:“丢!”丢?好!也不错,虽然不是我预想的那个字,但也不错。后来,虽然大家也说了几个,但经过一番比较大家都认为用这个“丢”字更准确。这时候,又一个惊喜出现了:有一个学生竟然说出了一个字:断!是呀,正是这个字,这一自然段就是讲“断风筝”。我抓住了这个机会,对他进行了大力表扬。所以用上“断”和“丢”都比较好。
   明确了内容分段后,再分组朗读,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一堂课很快就结束了。后来在第二课时才挤了十几分钟进行了生字的认读和写字指导。但开学到现在,还没有从容指导过写字,学生的写字跟二年级相比,很多同学是退步了,看来生字的指导书写还要进一步加强,在第一课时要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书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2:08:20 | 只看该作者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一课讲的是作者儿童时代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事情,文中写了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也写了因风筝丢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课文充分展现了儿童时代的天真、快乐,也展现了儿童内心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中我主要应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在学生说课文叙述顺序时,我没有一味要求学生对课文做高度概括,也没有要求语言必须精练,而是充分重视学生的表达欲望,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话、凭自己读后的印象将课文的内容按叙述顺序讲述下来,当然,也鼓励概括能力强的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孩子们为什么在风筝上只写了名字而没有写地址”这个问题产生了争论,有的说,孩子们生活在农村,人家少,彼此都认识,万一风筝丢了,很快就会被送回来。可是,也有孩子说万一别人不认识你,或者风筝飘啊飘飘到城市里去了,城市人多肯定不认识他们,那风筝不是就送不回来了吗?还有的说,孩子们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风筝或捡到自己的风筝后就可以和自己做朋友。总之,学生对这问题是争论不休,可是,我为了不让太多的争论延误我们后面的学习,于是让学生暂停争论,让他们课外去做实验,看看风筝究竟要多长时间才会被风吹断,或者自己掉下来。其实,现在想来,我认为自己的建议是愚蠢的,因为在不同的天气状况下,不同的人去放风筝,那么风筝在空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那么,当孩子对此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我是不是应该这样去引导学生呢:作者和他的伙伴将名字写在风筝上,并给风筝取名“幸福鸟”,那么,如果丢了,如果也不能被送回来,那么风筝被别人拿走了真的就是一种损失吗?是一种痛苦吗?这样一引导,我想学生就能想到即使风筝丢了,被别人捡走了,那么自己的祝福就送给了别人,也把幸福的感受送给了别人,自己的风筝能给别人带去快乐和幸福,这不是很好吗?

课虽然上完了,可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我想,遗憾永远都会存在,但绝对不会是同样的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20: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