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7-6 21:26:20
|
只看该作者
《我要的是葫芦》听课反思
进入二年级。因为黄鸳鸯老师下乡支教,我们组迎来了一位上挂的新教师,叶蓓蕾老师。
按照惯例,新教师要上一节汇报课,有人也称为“亮相课”。叶老师很认真,早早地就进行了备课、试教。(第一次试教,在乡下,因为工作原因,我们没有参加。)今天,她借用二年(6)班进行了第二次试教。
课前:学生唱《葫芦娃》
一、导入
1.欣赏“葫芦丝曲”。引出“葫芦”、“葫芦藤”并学习词语。
2.介绍葫芦的用处。
3.引入课题。难怪有一个人很喜欢葫芦,天天念着:我要的是葫芦。
4.设置悬念:那个人得到葫芦了吗?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2、3自然段
1.这个有趣的故事还可以把它变成连环画呢。相机出示图片,教师讲述文本2-4自然段,重点学习句子: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学习生字“盯”)
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2.故事讲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四、研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组图、配文字。(缺第一幅图,让学生去发现。)
2.想画好这一幅图得先读好这一段(出示第一自然段)。自由读,数几句话。
3.指名分句读(缺少任务。)
4.有没有发现两个字宝宝长得特别像?(学生不知道)
师提醒:有两个字半边一样,偏旁不一样。(哇 挂)
a.区分“哇 挂”的偏旁,理解字义。
b.换偏旁变成别的字(复习归类):娃 洼 蛙 桂 佳
c.念儿歌巩固(课间操):
张口一声“哇”,
用手往上“挂”,
有水是水“洼”,
女孩爱“娃娃”。
捉虫能手小青“蛙”,
小青“蛙”!
(齐读,拍手读,加动作读,共读4次。)
d.写字:“哇 挂”
5.(师板画葫芦架)葫芦架上该画什么呢?生:葫芦藤。
(师示范:圈出“葫芦藤”,并引导学生圈出其他3个:叶子、小花、葫芦)
6.师板画:葫芦藤、小花,贴上葫芦叶(顺序不符合葫芦生长规律)
引导读好写葫芦叶的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7.(挂上:小葫芦)谁来夸夸它?指导读句: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呀!
8.你能像这样夸夸葫芦藤、葫芦叶和葫芦花吗?
句式练习:多么 的( )哇!
9.只有葫芦叶长得好,葫芦才会长得好。(齐读第一段,试背)
五、研读第4自然段
可是,没过几天,(出示课文插图)你发现了什么?指导读第4自然段。
六、巩固识字、写字
1.怪不得邻居们都笑他呢!出示带生字的儿歌:
学习“邻”。
(齐读儿歌,并唱)
2.写字:治
3.利用板画的“小葫芦”复习生字:藤、邻、葫、芦
听课感受:
有一段时间没有听课了,这节课又让我找到了听课的感觉:
这节课非常新颖,叶老师非常用心:从课开始,叶老师引导学生唱《葫芦娃》、欣赏“葫芦丝”,引出“葫芦”、“葫芦藤”并学习生字词,接着导入课题设置悬念,再到把课文变成连环画,学习2、3自然段,配第一幅图,学习第一自然段……整节课,非常有想法,有创意,又不失实效,字、词、句的落实都比较到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以下几个地方有待思考:
1.从初读到研读走得太快,学生还没来得及做好准备,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不够充分。
2.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安排,由“想画好这一幅图得先读好这一段”引入,先学习“哇 挂”,又延伸归类复习“娃 洼蛙桂佳”等字,又读儿歌,花了太多的时间,有点扯得太远的感觉,学生对“画好画,读好段”早已没有了兴趣。
建议:在初读课文时,先把“哇娃”的学习解决掉,此处专门研读第一自然段,指导读好这一段。
3.在学习“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时,是否可以联系课后的“我会读”,让学生体会句子的表达。
4.整节课的容量很大,而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思考,有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