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7-6 16:47:02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反思
《北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北京是一座美丽、可爱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一堂课下来,我总结了几点失败和成功的地方。
当我接到二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教材时,第一时间打开课文略看感觉有点发懵,比起一年级的语文教材难了这么多?学生能够接受得了如此大量的知识?而课堂的时间该如何分配?心中许多想法, 由于教学形式活泼有趣,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过每个关卡时都兴致勃勃,学习效率也很高,这样,我们就将字、词、句的学习落到实处,增强了实效性,体现了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整节课的思路非常清晰,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我没有选择让他坐下或是忽悠过去,而是循循诱导直至他学会。值得欣慰的是:把握教学模式,识字能回归课文再认,深化识字在语境中的学习,本课条理清楚,时间把握准,按照2:1:1的模式。
我把识字教学的朗读感悟,交流识字方法落到了完整的语境中。通过看课件等多种形式读,抓住重点词语读、分句子读、个别读、自主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能识字认字,并在读中交流识字方法,感受到了识字的快乐,同时也在语言环境中完成了目标任务。
不足之处:
专家及老师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整节课设计的不足之处他们一致提出了识字方法。通过具体的语文环境了解这个字在句子中的意思,指导学生重点掌握。让学生能在语言环境中学句、学词、学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生字多次认识,不断加深记忆,缩短识字教学时间,达到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我回忆《北京》上课的整个过程,确实缺乏新意,尽管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学习生字词的办法,但是细细地想想其实还是用填鸭子似的教学方法,在一开始的导入部分,我让学生看地图,本以为他们会争先恐后的回答,但是,说完之后没有取得效果,我在教这一课时时,我高估了学生的实力。相信他们对“绿树成阴、鲜花盛开、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名胜古迹”这几个词语,会写几句话,以至于课内拓展写有很大难度。由于紧张,题目没写,识字写字环节落实不够,识字方法单一,写字重点没点透。读文时应充分对课文整体把握,在课堂环节处理有些急。全体,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课文,使整体感知时不仅仅只是中上的学生能达到感知的效果,而能让中下、后进生也能感知整体。 这节课中由于前面的环节用了大量的时间,造成写字时,留给学生的时间只够观察、交流而不能有足够时间当堂进行书写,没有了实效性的写字指导,为学生留下了书写的负担。课堂中没有很好的关注学生说了些什么?
我越发感觉到多上第一课时展示课的重要性。一边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教学的需求,一边是跨越式对老师的高要求,是停滞不动还是排除万难迎接新生?一堂课下来虽然发现了许多问题,但努力的过程却让我受益非浅。相信语文的教学不在于一时,而在于日积月累,努力把握每一节课,让学生真正学会感悟、学习,是我努力的方向。跨越式不是一时三刻就可以取得好的见效,一开始的效果可能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要糟糕,但贵在坚持,用长远的发展目光来看是——跨越式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