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4 08:41:00
|
只看该作者
四、文学风格有哪些主要形态?
文学风格的类型很难逐一界定,自古以来有八分法、二十四分法、三十六分法,简约的有两分法(阳刚与阴柔),即使几十种分法也难以包容风格的全部类型,因为文学创作的风格表现是极其复杂的,欲归其类谈何容易,况且还有很多风格的交叉和变式。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把风格分为八种:“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致,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同时又把八种风格合为相互对立的四组:“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其实这里的八种四组风格只是总体倾向,其间还可以细分出更多种风格来。不过刘勰时代离我们太远了,我们还是要用现代的语言描述风格类型。
现代学者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提到风格的八种四组:简约、繁丰,刚健、柔婉,平淡、绚烂,谨严、疏放。
1.简约与繁丰。
简约就是文辞简明扼要,辞达而已,惜墨如金;繁丰就是不计篇幅,不惜笔墨,洋洋洒洒,痛快淋漓。简约作品如《左传》,繁丰作品《史记》;同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作品简约,杰克·伦敦作品繁丰。试看下面两篇古文:
陶宏景《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吴均《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陶文体现简约,吴文体现繁丰,对比之下能见出差异。
2.刚健与柔婉。
刚健就是刚强、劲健,柔婉就是柔美、婉约;刚健好比男子汉的风格,婉约好比美女子的风格。刚健者,如姚鼐所述: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水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复鲁絜非》)
柔婉者,亦即阴柔之风,如姚鼐所述: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复鲁絜非》)
刚健作品,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柔婉作品,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平淡与绚烂
绚烂就是多用华丽的词藻,把文学的内美尽显于外;平淡就是少显或不显外在的华丽,保持本真、朴素、平实的本质。要注意,绚烂未必是坏风格,它不同于刘勰所谓“轻靡”,“轻靡”之中有轻佻的意味,而绚烂则是内美与外美的综合表现;平淡不等于贫乏,贫乏是缺少内涵,平淡是把内涵、内美隐藏于深处,没的眼力的人看不出来。苏轼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就是说外表平淡而内里丰富,具有内美、素美、自然美。
绚烂作品,如屈原《离骚》、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情感充沛,想象丰富,语言华美,极尽铺陈之事。
平淡作品,如陶渊明《饮酒》诗、《归园田居》等,苏轼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就是针对陶渊明诗而言的。
4.谨严与疏放
谨严也叫严谨,就是严肃认真,细心检点,文思周到,找不出不妥当之处;疏放就是性情狂放,气概豪迈,常有出人意料之情思、语句。
谨严作品,古代散文如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古代诗歌如杜甫律诗,现代散文如叶圣陶散文、吴伯箫后期散文等,它们不仅文思周虑,而且语言文字都经过精心推敲。
疏放作品,如李白《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文思跳跃跌荡,情感如开闸洪水狂泻而出。
以上大致区分了文学创作的主要风格,这种区分不是绝对的,有时界限含混,难以分定;有的作家诗人会有多种创作风格,一时创作刚健、疏放风格的作品,一时创作柔婉、谨严的作品,如杜甫写诗一生谨严,但也写了《八仙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疏放诗作。
还有一点要注意,对文学风格只有喜好不同,没有优劣、高下之分。
五、什么是文学流派?文学流派与文学风格有怎样的关系?
文学流派是一些思想观念、艺术见解、创作风格和审美趣味相同或相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派别或团体。正如丹麦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所说:“一些自愿接受某些大体上得到明确地系统地阐述的信念所指导的作家,有意识地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流派。”
文学流派的形成,有赖于这样几个条件:一是聚集了有影响力的作家群;二是作家们的思想观念、艺术见解等相同或相近;三是作家们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学风格;四是在文坛或文学史上有地位、有影响,为世人所谈论。
但这几个条件只是流派形成的内在条件,还有外在的社会环境条件,情况各有所不同:一是社会繁荣,政治清明,民主气氛浓厚;二是社会虽然黑暗,但思想文化界的约束力小;三是文化繁荣,对文学传统继承得很好。
文学流派的形成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不自觉地形成流派。例如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边塞诗派”,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待人,他们不是同地域的,而且并非每个人都只写边塞诗,所谓“边塞诗派”只是后人的归类。
二是自觉地形成流派。例如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好几十种流派,其中有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孙伏园、许地山、俞平伯、朱自清、冰心、刘半农、徐志摩等,前后有170多人,他们有成立的具体日期(1921年1月4日),有共同发起人,有宣言和章程(《文学研究会宣言》《简章》),有鲜明的文学主张(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和写实主义,反对为艺术而艺术),有自己的刊物和丛书(《小说月报》《文学旬刊》《文学研究会丛书》等)。
文学的流派和风格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学流派之所以形成,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家们具有相同的思想观念和审美主张,相同的观念和主张派生出来的文学风格必然有相近或相似之处,可以说风格是流派所赖以存在的一个基础,如果没有风格的相近或相似,彼此趣味不相投合,很难走到一起形成流派;另一方面,流派的聚合,群居相切磋,又促进某种风格的发展和深化,扩大了某种风格的影响。
六、如何理解文学流派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
1.时代性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社会生活现象、社会思潮、审美趣味等,导致文学流派的因时而异,可以说,任何风格都带有时代的印记,如古代诗歌由唐入宋,风格有明显变化,历来褒贬不一,现代学者钱钟书《宋诗选注序》说:“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学者缪钺《论宋诗》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不管是褒是贬,宋诗之于唐诗风格有所变化,是公认的事实。
2.地域性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民情风俗,有不同气质、性格的人群,有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学传统,导致不同流派的产生。在历代中国,文学地域分南北东西,文学风格和流派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例如《诗经》产生于先秦时代的北方,基本上都是抒情短章,重写实,多比兴,重章叠句,一唱三叹;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产生于南方,篇幅较长,多借用神话拟写,善于隐喻,具有浪漫瑰丽的想象。两派文学开创了中国最早的诗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传统,以致后来的文学创作也依循两种风格流派的路数行进,如在南北朝时代,北朝民歌刚健爽朗,慷慨激昂,大家熟悉的《敕勒歌》就是例子;南朝民歌清新美丽,柔婉含蓄,多有一语双关,大家所熟悉的《荷塘月色》里引用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就是例子。
3.民族性
每个独立自主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环境、政治环境,文化传统、文学传统,面对世界的感受方式、行为方式,这些属于民族特点的东西必然渗透进民族文学当中,使成文学的民族特色。另外,各个民族的优秀作家都会认定自己民族是伟大的,自己民族的文学传统是优秀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促使他发挥自己的民族精神、自己民族的文学感受方式和民族语言特点。正如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所说:“从写作的风格来认出一个意大利人、一个法国人、一个英国人或一个西班牙人,就像从他面孔的轮廓、他的发音和他的行动举止来认出他的国籍一样容易。”(《论史诗》)
例如中国人历来的宇宙观、价值观、道德观所形成的传统,使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言语方式、行为方式迥然有别于其他民族尤其是西方民族,所谓天人合一、思与境偕、中和之美、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等诸种理念,是西方民族传统中所没有或很少见到的,这也促成中国历代文学卓然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独占一片风光。中国历代山水诗的数量在世界上的无可比拟,这得益于中国诗人的天人合一、思与境偕的感觉、感受方式,连歌德也说:“他们(指中国作家)还有一个特点,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而中国人的中和性格、克制心理也是在世界人群难寻同类的,所以中国文学更多地体现中和之美,即使有波动、动荡,最终也要归于圆满,曲终奏雅,善报恶报各得其所,而很少见到西方文学如莎士比亚戏剧那样的大开大合,彻底颠覆,生命在剧烈动荡和惨烈死亡中体验着、表演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