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4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选择教学资源的策略
尹祖琴:有位老师在上《鲸》这课时,为了向学生展示鲸的大与罕见,他将网上收集到的有关鲸的课外资料与学生分享。他选取的课程资源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不惜斥巨资在自己硕大的客厅里养了一头鲸。也许这位老师是想借世界首富的名号来凸显鲸的大吧,然而他没有考虑到,无论谁都没有权利把自然之物占为己有,而且把鲸养在客厅里也不人道。这样的资源选择就不恰当。如果这位老师选择一点儿有关鲸生活习性的课件,或者搜集一些有关鲸的数据引入课堂,效果就会好得多。
董晓宇:确实,语文教学资源无处不在。语文课程标准就给我们列出了“教科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以及风俗民情,日常生活话题等”多方面的教学资源,我们如果把握不好,选用不当,就有可能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周光旋:对。现在可供我们选择的资源的确很多,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多媒体的使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在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中,我们千万不能忽略了教科书的首要资源作用。如果脱离教科书去滥用教学资源,就可能导致语文教学的本末倒置。众多教学资源,可以简单地归为“平面的”和“立体的”或者“课内的”和“课外的”。所谓“平面的”,指报纸、杂志、图书、图表、图片、挂图等;所谓“立体的”,指音像资料、电影电视、动态媒体课件等。所谓“课内的”,是指主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受到课堂教学时空限制的资源;而“课外的”,则不受课堂教学时空限制,是课堂教学延伸和拓展的资源。有了这样的归类,可以方便我们在纷繁的资源中理清思路,有针对性地对相应的资源进行选取和运用。由于课堂教学是在教室这个空间和每节课规定的时间里进行的,所以精选资源、恰当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精选,就是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达成选取资源,还要将其摆在恰当的“位置”。
在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今天,我们千万不能偏离了文字载体这个根本,因为我们是在学习语文,再多的资源,也不能忘了“语文”的根本。语文学习绝对不能看轻了语言文字。我们绝不能用电脑的打字来替代汉字的书写,也不能用媒体的演示来替代课本的学习。
王华:我想,如果我们在上《只有一个地球》这课时,不是选取讲某国总统不参加环保会议的资料并加以评议,而是选取一些需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地质变化才能形成的矿产资源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再引入这些资源有限的藏量及可供开采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是不是效果更好些?
尹祖琴:当然要好得多。我认为语文教学资源的选择不能离开语文课程的性质,不能背离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不能远离语文课程的基本要素。
周光旋:由此看来,精选教学资源确实重要。根据大家的讨论,我想简单地小结一下,面对众多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来进行选择:首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确定选择的方向,再围绕解决教学重点或难点进行精选,并对所选取资源运用的效果进行预设,同时还要考虑选用资料的长短等。
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策略
董晓宇:在有效利用语文教学资源上,我们曾经做过比较研究。从对《生命生命》一课的三种资源运用中,受到一些启发。请看以下三个教学片段。
运用一
师:同学们,《生命生命》这篇文章,它的作者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课前已布置大家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杏林子,谁来说一说?
(有两名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向大家做了介绍)
师:杏林子面对生活的磨难,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珍爱生命,创造价值。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一定会进一步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好,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
这种运用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作者杏林子生平的了解,特别是对杏林子在遭遇不幸时顽强乐观的生活态度的了解,更好地理解本课的主题。但是,这个资料只是用在学习三件事例前,
在教学的难点部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时,没有发挥其作用。
运用二
(开课同前一片段,对杏林子做了介绍)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件事:飞蛾求生。说说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小飞蛾求生欲望的强烈。
(生交流)
师:请同学们结合杏林子的生活经历想一想,面对这只拼命挣扎的小飞蛾,杏林子会想些什么。
(生谈想法)……
师:面对墙角的这株香瓜子,如果你就是遭遇挫折的杏林子,你又会怎么想呢?
(生谈想法,和前一段大体相同)……
师:静听心跳之后,杏林子说了这样一段话,请同学们读第八自然段。
……
和第一片段相比,教师在各个环节都运用了资料。让学生先理解语言文字表面的意思,再结合作者的经历,站在作者的角度,品味语言文字,进入对生命的深层次的感悟。然而课堂上却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学生在谈飞蛾带来的感受,谈墙角砖缝中生长的香瓜子带来的感受时都站在杏林子的角度,谈得非常空洞,而且套话连篇。经过研究发现,这是资源运用的时机没把握好,造成了人为的拔高要求,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对于飞蛾的挣扎,学生本来是易于理解的,但是让学生站在杏林子这样一个有着特殊人生经历的角度来看挣扎的飞蛾,显然和学生的经验世界相差甚远,他们只能用套话来应对,谈得空洞是难免的了。
运用三
(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小飞蛾求生、墙角香瓜子生长后)
师:孩子们,通过前两个事例的学习,我们对“生命”有了一定的感悟,那本课的作者杏林子在静听自己的心跳之后,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自读课文)
师:读了第七、八自然段,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
生:什么叫做“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呢?
生:怎样做才能像作者说的那样
“对生命负责”?
……
师:孩子们,杏林子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要读懂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我们就要走进杏林子的生活,了解她的经历。
(教师、学生一起根据资料介绍杏林子的事迹)
师:相信了解了杏林子之后,我们再来读这些句子,会有新的感受。
(学生结合杏林子的经历来说对“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对生命负责”等的理解)
和第二个教学片段相比,这次资源运用对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难点句子起了很好的作用。在学生出现阅读理解的障碍时,杏林子事迹的介绍对他们的情感形成一种冲击波,让他们从杏林子的身上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看到了杏林子是怎样在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课文中深奥的句子因为有了杏林子这样一个鲜活的事例而变得易于理解,而借助背景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也被学生逐步掌握。
杨 蔚:我觉得在古诗教学上,利用教学资源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有位老师在教古诗《池上》一课时,面对低年级的学生,在三处运用了教学资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课前谈话
孩子们真可爱,周老师带你们去荷花池游玩,想去吗?那咱们就出发吧!小朋友看到什么就可以大声说出来。(课件:荷塘风景幻灯片)
2)课中识字
小朋友知道“小艇”吗?赶紧看看书上的图,把书上画的小艇指给周老师看看。(生指书上的小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