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19 06:57:0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朗读指导。)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细细品味,通过多种读书方法边读边想,体会、感受人物的心理。如,英子既紧张又害怕,既难受又痛苦,既自卑又怯懦的复杂心理。学生在分析理解中读,在读中分析理解;在体会中表达,在表达中体会。读得有感情,议得有层次,从而由个体情感的激发,促进群体情感的凝聚。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真正使学生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读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这种情感渗透到学生的心里,使之逐步内化、升华。这一系列教学不仅激活了语言文字,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风暴”,还将“读、说、听”与“感、悟、思”等语文实践活动与心灵体验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本节课的教学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弘扬了“人文”。
二、体会“言外之意”,走进人物内心,把握“人文”内涵
于漪老师说得好:“如果打开用汉字写成的一本书,那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画廊,一幅幅画争先恐后地向你的感官申诉它的喜怒哀乐。”这种“喜怒哀乐”不是别的,正是一种人文的表达与倾诉。文本作为特殊的“主体”,是一个精神承载者,始终参与着与学生的“对话”,用它的思想引导、建构着学生的思想。文本作为一种“召唤结构”,诱发学生去填补它、激活它、创造它。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让学生真正走到英子的身边,走入英子的内心去感悟,去体会,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让原本枯燥的语言训练生动活泼地走入课堂并落到实处,从而真正实现师生间、“人本”间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感染,充分体现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
镜头三:“犹豫”处填白
师:假如你是英子,走上讲台前你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如果上去的话,同学们会笑话我的;如果不上去的话,老师会批评我。
生:如果上去的话,同学们看到我这样子,以后会更加歧视我;如果不上去的话,老师肯定会失望的。
生:如果上讲台的话,我这样子多难为情呀;如果不上讲台的话,我的故事就白准备了。
……
师:正在英子“犹豫”时,如果你就在英子身边,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用语言鼓励她。英子,没事的。大胆上去吧,我们支持你!
生:我会对她笑笑,用眼神、笑容来鼓励她。
生:我会对她竖起大拇指,告诉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勇敢点!
……
镜头四:“掌声”处填白
师:如果你就是英子班上的一名同学,你用掌声想表达些什么?
生:我用掌声告诉英子,我们相信你能行,大胆讲吧!
生:我用掌声告诉英子,我们理解你,我们不会歧视你,你是我们的朋友。
生:我用掌声告诉英子,你终于战胜了自己!
生:我用掌声告诉英子,希望你能讲好这个故事,使自己自信起来。
……
师:在这热烈而持久的掌声里,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来了,她的内心是多么激动啊!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英子,你在想些什么呢?
生:想不到大家都没有歧视我,是我多心了。
生:同学们对我真好,我一定要好好表现。
生:同学们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我一下子感到很轻松。
生: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对我的鼓励。
……
在学生朗读、体验的基础上,他们的眼前出现了英子蹒跚而行、孤独寂寞的身影,他们的眼睛有些湿润;出现了英子由“忧郁”到“开朗”,由“自卑”到“自信”的画面,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们的心底掀起了阵阵情感的波澜…… “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就不会奏出情感的和弦,就不会有心灵的震撼,也不会在思想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填白”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了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一来,学生就融“我”入境,于“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不但丰富了想象,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增进了情感体验,升华了思想认识,学生所体验到的往往超出了课本上的内容。不仅如此,这样语言与情感的和谐共振,便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情感,从而驱动了他们一颗颗灵动的心,激活了他们飞扬智慧的语言。学生的精神、情感、思想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体验中得到了浸润、感染和丰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