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355|回复: 2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0:4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戊戌六君子“逃亡的逃亡”?
虎占国
    无意间在《演讲与口才》某期中读到了如下的话:

戊戌变法中的光绪帝和六君子相信了袁世凯的话,相信他会出兵,但是袁世凯却走漏了风声,投靠了慈禧太后。结果是光绪被囚禁,六君子逃亡的逃亡,被砍头的被砍头。

“戊戌变法”是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旧历“戊戌年”)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政治改良运动。众所周知,这场运动以失败告终。但说戊戌六君子“逃亡的逃亡”,是常识性的错误。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发动各省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史称“公车上书”,赴京考试的举人古称“公车”),要求“变法图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日亟,康有为又上书朝廷,请求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自强,重用康有为等维新人士。在此后的一百零三天内(至9月21日),光绪帝不断颁布维新法令,从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推行新政。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操纵军政实权,坚决反对维新变法。9月20日,维新派被袁世凯出卖。21日凌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日本。旋又杀害维新志士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于北京菜市口,罢免维新派官员数十人,废除光绪帝颁布的新政诏令。戊戌变法失败。

这样看来,“戊戌六君子”是指在戊戌变法运动失败时,为维新变法而献身的六位志士,是人们在他们集体被害后对他们的敬称。“戊戌六君子”既然都被杀害,又岂能“逃亡的逃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0:47:26 | 只看该作者
“芸芸众生”你用对了吗?
赵丕杰

“芸芸众生”本是佛教用语,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后作为成语,指为数众多的普通人(芸芸:形容众多的样子;众生: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也指世人、百姓)。晚清·秋瑾《光复军起义檄稿》:“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柯灵《香雪海·阿波罗降临人世》:“他们的倒行逆施,几乎把芸芸众生推进毁灭的深渊。”

“芸芸众生”就是众多的普通人,本身就包括“众多”和“普通”两个意思。因此使用这条成语时必须注意防止叠床架屋和自相矛盾:

一、既然是“众多”的普通人,前面就不能再用“众多”“广大”之类的形容词修饰,后面也不能再加表示复数的后缀“们”。因此以下诸例都属于误用:

(1)每平方米7万多元的昂贵房价,对广大“芸芸众生”来说,委实是惊心怵目的天价了。(《人民日报》2009年8月8日)

(2)中国人对母亲的感情极其深厚……我们更多的芸芸众生,也都以各种方式孝敬、怀念自己的母亲。(人民网2009年5月9日)

(3)每一个今天,在24小时过后,都会变成昨天,而为明天奋斗着的芸芸众生们,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走到明天。(《南方都市报》2010年4月6日)

二、既然是“众多”的普通人,前面就不能再接受数量词的修饰。因此以下例子属于误用:

(4)两个人从千千万万芸芸众生中一看就对上了眼,相偕相伴,不离不弃,从此牵手,走到一起……这也非常非常不容易呢。(《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12月2日)

三、既然是“众多”的普通人,一个人当然不能说“芸芸众生”。因此以下例子属于误用:

(5)他不过是……被各类报刊媒体拿着放大镜一遍遍研究过的“七十年代”中的一枚芸芸众生。(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3月5日)

四、既然是众多的“普通人”,当然不能再用“普通”来修饰,也不能再用来修饰“普通人”“老百姓”之类。因此以下诸例都属于误用:

(6)他(指巴西寓言作家保罗·柯艾略)擅长给普通的芸芸众生披上形而上的优雅外衣。(《京华时报》2009年8月7日)

(7)我们只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人。(人民网2009年12月7日)

(8)我们的政府官员不需要花大价钱去购买高价房……高价房的购买对象只是芸芸众生的平头百姓。(人民网2009年3月31日)

判断“芸芸众生”用得对不对,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众多的普通人”代入句中,看看是否讲得通。用这个办法测试上述例句,结果不是叠床架屋就是前后矛盾,显而易见为误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0:48:09 | 只看该作者
被“理喻”撞了一下腰
玉 雪

江苏文艺版《平原》第127页,在介绍王家庄许半仙的超常本领时,有这样一段话:“最关键的是,许半仙依靠难以理喻的、空前绝后的智慧,神秘地、不可思议地、无师自通地掌握了斗争的武器,也就是语言。”

“难以理喻的……智慧”,说得通吗?

“喻”字从“口”,它的本义是告知、说明。《广雅·释诂三》:“喻,告也。”由此引申出明白、了解的意思,如“家喻户晓”“不言而喻”。这是“告”的结果。为了让人容易明白,在“告”时候常会打比方,于是“喻”又有了“比喻”义。所谓“理喻”,就是用道理告知,使人明白,“难以理喻”或者“不可理喻”,就是无法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

由此可知,“难以理喻的……智慧”是说不通的。因为“理喻”的对象必须是人,只有在人与人之间,才能用道理来沟通;而“智慧”连物也不是,这是一个抽象概念,无所谓“理喻”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0:48:18 | 只看该作者
“差强人意”非贬义
刘日建

12月17日《北京青年报》“读家酷评”版《难以亲近的〈培尔·金特〉》,文笔很好,见解独到,论述鞭辟入里,但白璧微瑕,出了很多作者常出的硬伤,把“差强人意”当贬义词用了。说“相形之下他的夫人吕丽萍的表演却差强人意……表演实在缺乏层次,台词念得令人昏昏欲睡……”表演“缺乏层次”又“令人昏昏欲睡”是“差”却不是“差强人意”。无独有偶,12月24日“天天副刊”版《天生一个“男人”莉》,文字风趣,让人产生会心的微笑。但说小莉的“女婿矮了点,胖了点,形象上差强人意了点……”也把“差强人意”用反了。

“差强人意”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尚能使人满意”。差:尚,稍微。强:振奋。还有“还能振奋人的意志”义。如《老残游记》:“王渔洋《古诗选》亦不能有当人意,算来还是张翰风的《古诗录》差强人意。”《茅盾文集·自序》:“自然也不敢说这样做了以后一定能写出差强人意东西来,但既然这是正确的道路,就应当这样走。”如果差强人意是“差”,茅盾争取写“差”东西,显然不通。把“差强人意”当贬义词用,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0:48:29 | 只看该作者
误用“每每”
金水苑
“常见到一位文化名人,每每写来便笺时,多用过期台历或旧信封,至今如此。”这是2009年2月11日《人民日报》副刊《请退信封》一文第三节末尾的一段话。

“每每”表示同样的事情发生多次,跟“往往”相同,用于事情、动作或做法等。例如:他上下班每每骑自行车,只是刮风下雨才乘公交车。还如:他们常在一起,每每一谈就是半天。而上引句子中“每每写来便笺时”,把“每每”用于“时”,是说不通的。实际上,这个“每每”应为“每次”。

“每每”与“多”词义相近,所以可以用“每每”替代上述句子下半句中的“多”,而将这句话改为:“常见到一位文化名人,写来便笺时,每每用过期台历或旧信封”。另外,这句话开头的“常见到”三字宜删,也可改用“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0:48:37 | 只看该作者
“计2分”与“记2分”
问:2008年第8期《咬文嚼字》的“封面聚焦”,议论的是一条有歧义的宣传标语:“车辆超员不足20%,罚款500元,计2分”。请问其中的“计2分”是否应改作“记2分”?

    ——北京 钟任

答:不必改。“计”是计算,“记”是记录。在谈论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分值时,“计2分”就是对违法行为以2分计算,“记2分”就是对违法行为记录下2分,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虽然2007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第四章“记分和审验”所列的有关条款中,使用的都是“记分”(比如“依据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一次记分的分值为:12分、6分、3分、2分、1分五种”等),但是本刊所议论的标语“车辆超员不足20%,罚款500元,计2分”,并非是对相关法规条文的直接引用,而是一种转述(它所犯的歧义毛病,也正是转述不当造成的),因而只要在表意上忠实于《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的有关条款就可以了,文字上不必完全一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0:49:02 | 只看该作者
“李逵的法学思想”?
姜庆刚

近日查阅《齐鲁文化研究论著目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一书,发现其中著录有《李逵法学思想初探》一文,原文发表在《法学杂志》1985年第3期,作者是舒扬。笔者对此感到有些好奇:李逵是一个刚直、勇猛而又鲁莽的典型人物。看过《水浒传》的人知道,他明显缺乏法制观念,有何“法学思想”?笔者百思不得其解。

为此,笔者专门查阅了1985年的《法学杂志》第3期,发现原文是《李达法学思想初探》。李达(1890—1966),号鹤鸣,湖南零陵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曾同陈独秀等发起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入中央局,任宣传主任。抗战期间先后在广西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49年之后历任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等职。李达是现代史上著名的法学家,其法学思想值得后人研究。

原文发表时“李达”的“达”字,用的是繁体字“達”,和“逵”形似,这可能是上述图书将李达误作李逵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2 10: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