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25 07: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导课
二、 揭题生疑,聚焦中心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充满丰富情感和独立精神的个体。在教学的导入部分,我们更应该着力唤醒学生的精神诉求。如《“番茄太阳”》的导入:
课件出示词语:番茄颜色 清脆 捐献天使 盲童 亲戚 忙碌
师:谁会读这些词语?(生读词)
师:声音真响亮,我们一起读。(生齐读词语。指导字形:戚,献,进行书写练习。)
师:“捐献”是什么意思?请说说“谁把什么东西捐献给谁”。
生:“捐献”指把东西献给别人,课文中指……
师:一起再读读这些词语,课题也读一遍。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有疑问吗?
生1:课文中的“番茄太阳”指什么?
生2:“番茄太阳”为什么要加引号呢?
……
师:“番茄太阳”是课文的中心,是需要我们细读、深究的。下面请你细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好奇心是理性思维的开端,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好奇心,学习就会变得兴奋冲动,思维就会掀起波澜。怎样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方法有多种,其中之一就是创设问题情景。在交流预习之后,教师立即引导学生质疑课题——“番茄太阳”指什么?深读课文的要求便应运而生。
特级教师潘文彬执教《最佳路线》时,以学生对文本的最初感受为切入口,唤醒学生真实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如,在学生了解到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时,潘老师随机点拨:“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的脑海里产生了些什么问题?”如一颗小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溅起一圈圈思考的涟漪,激起一朵朵灵性的浪花。就在这样的主动质疑中,学生对文本的精神诉求被唤醒了,这就使得学生语文本的对话过程自然地成了学生精神自由舒展的过程。
三、 设置冲突,导入新课
教学时挑起矛盾冲突,是一种教学艺术,设置冲突对于激发学生内在挑战性需要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方法有多种:
1.利用文章所写景点与地区著名景点的“不统一”
《鼎湖山听泉》的导入:
师:“今天开始我们将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第一站就是——鼎湖山。”(板书“鼎湖山” 。)接着又说:“鼎湖山的风景区群峰竞秀,古木参天,最著名的去处有两个,一个是古刹,一个是飞瀑。”(板书古刹、飞瀑。)
“这两个是鼎湖山最著名的,可是作者写的却是鼎湖山——(听泉)你有什么想问作者的吗?”师将课题补充完整。
有学生问:“我想问,你为什么不写古刹与飞瀑,而要写听泉呢?”大多数学生也有这样的疑问。
然后,在大家疑惑之时,教师提出朗读要求 :“那泉水,尤其是泉音一定很特别。那么,就让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要读准确,找出那些描写泉声的词句,画下来,并多读两遍。”
2.利用文字与文本的意义之“不和”引发冲突
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导入的时候,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他先请同学说说普罗米修斯是个怎样的神,从而唤醒孩子对普罗米修斯的美好印象。接着他请同学说说关于“盗”这个字的印象,进而,他又用课件演示甲骨文“盗”字,并进行解说:“这是口水,这是流口水的哪个人,口水流得极多以至于要用一条小船来载。你估计这是说什么?”孩子们的回答是:这就是说哪个人非常想要一件东西,因此流了很多口水;这说明哪个人非常贪心。最后请孩子们说说由“盗”想到了哪些词,追问“盗”字给你印象如何?孩子们自然说印象很不好。这样,学生就会有一个认知冲突,强烈地想要读明白,普罗米修斯为什么会去盗火。
以上二法,都以语文的方式来设置冲突的,并且基于文本本身,这样的活动策划比较便捷,同时也充满着“语文”的韵味。当然,必要时还可以引进其它相关的文本进行冲突的设置,以充分为学生思考起来提供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