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915|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生文学大视野(中外文学常识名著名家知识积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10:5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歌德简介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著名诗人,文学家。1749年8月28日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1832年3月22日卒于魏玛。其生平和创作可分5个时期。



学习年代和狂飙突进时期(1765~1775) 1765年歌德到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3年后因病回家。在莱比锡时期写出了具有洛可可风格的抒情诗和戏剧。1770年去斯特拉斯堡继续读法律,翌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770年9月与赫尔德结识。在后者的影响下,他阅读荷马史诗、莎士比亚的剧本以及《莪相》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并开始采集民歌。这时他写出优美的抒情诗《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野地上的小玫瑰》等,开创了德国抒情诗的新时代。1771年8月回到法兰克福,此后几年里除写了《普罗米修斯》等许多诗篇外,还创作了剧本《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这些文学作品成为狂飙突进运动最为丰硕的成果。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小说中的维特反对封建习俗,渴望真正的爱情,要求个性自由,并希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但他在鄙陋的环境、黑暗的现实中四处碰壁,不幸的爱情又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只好以死来求得解脱。小说以浓郁的诗意和强烈的感情表达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多情善感和愤世嫉俗情绪,喊出了一代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合乎自然的社会秩序和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这部小说发表后引起青年人的强烈共鸣,立即风靡欧洲,奠定了歌德在国际文坛的地位。  



魏玛前期(1775~1786) 1775年11月歌德应魏玛公国奥古斯特公爵的邀请来到魏玛,担任国务参议员等许多职务,1782年获得贵族身份。他的职责有领导矿山开发、管理交通、领导军事到负责水利、掌管财政等等,此外还要参加各种文艺活动。繁忙的公务,浮华的宫廷应酬和爱情的挫折,使他无法得到创作所需要的安静和时间。和狂飙突进时期相比,他这时期的诗歌趋于平稳,对自然和人生由热情的歌颂转变为深入的观察和探索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歌德的《漫游者夜歌》《致月亮》等诗歌以及《魔王》《渔夫》等叙事谣曲均作于这一时期。  



意大利之行和法国大革命时期(1786~1793) 歌德为了摆脱使他感到厌倦和苦闷的宫廷生活,于1786 年9 月3 日改名换姓,悄然去意大利旅行。意大利明媚的风光和完美的希腊罗马古典艺术使他陶醉。这期间他把《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散文稿改为诗体,完成了悲剧《埃格蒙特》。前者借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古典人道主义理想。后者取材于16世纪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史实,把埃格蒙特塑造成一个受人民爱戴的英雄。   



歌德一生勤勉写作,确立了他作为世界大作家的地位。其作品数量之大达到惊人地步,《歌德全集最后手定本》达40册,他逝世后的补充本《歌德遗著》达20册。代表作诗剧《浮士德》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著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10:53:23 | 只看该作者
“傻子”阿甘
一片羽毛,在风中飘曳,它划过汽车,落到某人肩头,最后停在阿甘的脚下,被他夹进书里。



“跑,福雷斯,快跑!”这句话可以说是解释了整部影片的内涵,阿甘确实在不停地跑,跑过孩子的追赶,跑过橄榄球,跑过死亡,跑过全美国。可以说跑是阿甘所能做的最拿手的事。上帝给了一个孩子75的智商同时也给了他一双好腿。跑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誉:



战争英雄,明星球员。跑着前进是一种精神,面对命运,他从没担心过自己的智商75,他所做的,所关注的,只是做他能做到的最好的事。有阿甘这样的人生,就必定会有与之对应的角色辅衬,于是珍妮出现了。



珍妮无疑是那个年代中失意、落魄的一代的代表。她有个虐待狂的父亲,虽然有理想,却止步现实。面对生活的残酷她不得不去酒吧当一名脱衣歌手,卖弄的是肉体而不是歌声。越南战争期间,嬉皮士运动兴起,珍妮无疑可以说是他们的一个代表。低头屈服,甘心堕落,同时自己也鄙视自己,就像她打算自杀时,从阳台上下来失声痛哭一样,这么做又能怎么样呢,她还是需要活着。珍妮与阿甘之间的爱情,也注定是悲剧的。虽然影片后半部分阿甘与珍妮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这是悲痛的种子。珍妮与阿甘并排坐在湖边,阿甘说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在这个时候,美丽的烟火出现了。烟火的美转瞬即逝,预示着珍妮与阿甘如同烟火一样的幸福。



嬉皮士运动过去之后,珍妮选择回到了阿甘的身边,他们一起漫步到珍妮以前与父亲居住的老房子面前,她忍不住的大声喊道:“你怎么能够这样!”其实更多的不是愤怒,而是对于命运的残酷,和现实的无奈的呐喊,她质问上帝为什么给她这样的一个人生,珍妮用石头发泄心中的愤怒,最后无力的倒在地上哭泣。最后只留下阿甘在她的墓前对她说:“我失去了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导演试图通过珍妮说明到底该以怎样心态面对人生,是面对命运的残酷声嘶力竭,还是自甘堕落,又或者像阿甘一样,把上帝所赐予的做到最好?



其实,阿甘终归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影片只是想通过这个人物的经历,教导人们一种不一样的人生态度,就像阿甘那样,不管下一步要面对什么,他总能平淡地接受,并把自己做到最棒,不是怨天尤人,也不是自暴自弃,阿甘所做的,其实是最简单,做最好的自己,别停下你的脚步。



正像影片开始阿甘收藏的那片羽毛一样,最终又飞回了蓝天,继续属于它自己的旅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10:53:31 | 只看该作者
《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在对往事深情地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标致”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用“精通时事”来讽刺清国留学生所“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些无聊的事;用“爱国青年”来反讽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用“何尝”来加强反语的语气从而加强肯定等等。  



◆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10:54:03 | 只看该作者
《朝花夕拾》的人物形象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  



◆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10:54:13 | 只看该作者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 
安娜是一个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她真诚、善良、赋予生命激情、生命力强盛。在她身上总流露出一种纯真的、发自内心的对真正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安娜也是一个矛盾群体的代表,他们一方面向往自己的已经得到的幸福和理想生活,并在受到威胁时奋力的保卫和战斗,但另一方面又会在内心时时升腾出一种“犯罪”的恐惧感,这在她和伏伦斯基的相处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这种罪恶感牵绊着她最终陷于自己的死亡陷阱中,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从安娜的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的悲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10:54:20 | 只看该作者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安徽省利辛县巩店镇中学 夏飞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人称诗圣。杜甫之所以在后世获得崇高的声望,被称为“诗圣”,除了他的诗歌造诣精深,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在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优良品格。



杜甫是现实主义的干将,他对国对民满腔热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君国安危的忧心烈烈赤心拳拳,对民族存亡的诚心惦念焦心牵挂,对黎庶忧乐的痴心关注真心同情,都毕其一生而没有丝毫的衰竭,所以梁启超称他为“情圣”。



杜甫一生走过很多地方。二十岁的时候,他跟盛唐大多数青年一样,为了开阔眼界,到各地去漫游。弃官后,他从秦州入蜀、漂泊西南,游历了巴蜀、江湘,写下了许多记述登览行旅的作品。这些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山水行旅之作,它们在山水描写之中,或是暗寓着诗人的人生感慨,或是隐含着时代动荡的背影,境界阔大,寄意深远。



在漂泊西南时期,杜甫虽然远离了政治中心,但他仍密切地关注著时势的发展,并揉合了他在蜀中的所见所闻,以诗歌痛斥残害人民的贪官污吏和企图割据地方的军阀,反对苛政和苛捐索求;追怀盛唐昔日的繁华,抒发了无力重正乾坤的悲哀。他有许多名作都是深刻揭露安史之乱前后上层统治官僚腐败的,如《丽人行》,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游宴的场面,讽刺了他们荒淫骄纵的生活。



安史之乱前,奉先县是杜甫回乡省亲的地方。当杜甫怀着“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的心情迫抵家门时,却是“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杜甫哀痛欲绝。这场痛丧幼子的号啕大哭,无情地宣告了一个辉煌盛世的结束,一个动荡黑暗的衰世开始了。



但杜甫那颗博大的心灵并未陷于自己一家的不幸,而是由此联想到更为不幸的同胞:“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其情至真至仁,故人们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真恳切至、淋漓沈痛,俱是精神。”杜甫真的实践了儒家所标举的理想人格——人饥亦饥、人溺亦溺。这种伟大的人格具有巨大深远的感召力,使他在诗歌之外建立起了一座人格峻洁高大、心胸壮阔高远令人敬仰的无字丰碑。



这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也能品味得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了受冻死亦足。”这声呼喊超越了他对自家命运的自叹自怜,转为对社会民生的深切关注。



杜甫除关切之外,更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倾其全力尽其所能地帮助那些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百姓。尽管自己并不宽裕,“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杜甫曾用《又呈吴郎》做两个沦落之人的思想工作。一个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人,必定是一位善于体察民心的人。安史之乱后,他深切感受到统治阶级的腐朽与人民生活的痛苦,著名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深刻地刻画了广大劳动人民在沉重的兵役下水深火热的生活,以饥寒之心而怀济世之怀,处穷迫之境而无避世之想,这种思想渗透了儒家的理想人格,这就是以使命感立世,以理之应然义为思考、行动的原则,从而谋求此岸人生。



杜甫是一个深刻地理解了苦难的人,他在对自己、人世的诸多苦难的承担中完成了凤凰涅磐式的新生。杜甫的一生都钟情于凤凰。十七岁写了《凤凰台》,为了雏凤他感谢而“解剖心血”、“ 心当竹实”、“血当醴泉”,一句话,这是一种为凤凰不惜粉身碎骨的牺牲精神和奉献品质。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时代有太多的苦难,但负载中更显伟大与坚强;时代有太多的伤感,但冲决之后更显深沉与坚毅;时代有太多的无奈,但击退之后更有高歌猛进。这种豪逸与沉郁兼有、奔放与婉转并存的独特诗风,犹如盛唐西天的晚霞,既辉煌壮观大气犹在,又盛极难继令人瞠乎其后。“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不仅拥有盛唐文人所具有的激情和宏伟气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并将人生的价值牢固地标定在现实土壤的深处,将国家民族的存亡视为自己的生命,为苦难的民族高歌,为苦难的同胞呐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10:54:31 | 只看该作者
豪放飘逸谪仙人
安徽省利辛县巩店镇中学 夏飞
一提到“豪放飘逸”、“狂傲不羁”,人们立刻就会想到一位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他是唐代的一位极具典型性的诗人,在他身上集中体现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一些基本的特征,又有其独特的品格。今天,通过对其诗歌的解读,人格思想的探析,我们不仅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这也更有利于我们传扬他的人格精神。



李白出生于碎叶城,自小接受胡地文化的熏陶。幼年时随父母迁居四川青莲乡,受到蜀地文化的滋养。成年、壮年时漫游大江南北,黄河两岸。这些都是使他形成豪放性格的根基。



天宝元年,唐玄宗下诏李白入京,在他看来,君王下诏之时就是他一显身手之日,迫不及待之余,写下了“第一快诗”《南陵别儿童入京》。全诗由丰收的秋日、雀跃的儿女、歌舞的诗人、自信的雄心、仰笑的情态,构成了一种豪放的气势。然而这并不是他春风得意的顶峰,其顶峰是在他初入长安之际,他与老资格的贺知章相遇时,贺知章惊呼他为“谪仙人”,并用金龟换酒款待他,从此“谪仙人”的美誉便一日传遍京华。



唐玄宗封李白为“翰林待诏”,然而李白是一个傲岸不驯,恣意反抗的典范,他笑傲王侯,藐视世俗,不满现实,壮浪纵恣之极,他敢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甚至让杨国忠磨墨,高力士脱靴。这些都表明他很难在长袖善舞的宫廷里生存下去,同时也表明,他的这种性格只能使他在事业巅峰昙花一现。



李白虽渴望建功立业,但那功业主要是“大济苍生,海内清一”,当他发觉自己被以“俳优蓄之”时,他便毅然归隐山林,表现出诗人的那种人格独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让文人墨客神往而又难成的人生理想集李白于一身。离开皇宫后,他天马行空,飘然不群,成为最浪漫、最洒脱的诗人。祖国的名山大川大大丰富了他的视野,扩展了他的胸襟,山岳的挺拔巍峨强化了他傲岸的性情,江河的滔滔不绝,深化了他进取不息的性格。“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月散发弄扁舟”,“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千秋万代人们景慕他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他的诗气势磅礴,语言生动,热情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如《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还有,如他在《望庐山瀑布》中对庐山瀑布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蜀道难》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多么豪迈的诗句,正像《唐诗别裁集》中所说的,“太白七言古,想落天外,局外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所及。”



李白在性格上也反抗自然的束缚,反抗权贵,有一种主观上想战胜束缚、渴望自由的情怀。这是他大鹏经天、天马行空式的理想和斗志的必然结果,并体现在他的诗歌里。在他描写大自然洪波射流,骇胆慑魂壮观景象的诗中云:“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宫阁”,“钟山危波澜,倾倒骇奔鲸”,“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这些诗句无不充溢着与自然搏斗的奋发。



李白对自由的神往、热爱和追求是一以贯之的,而且不只是精神上的,还是行动上的,更是本性使然。对于人间的束缚,他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呐喊。



当然,最能表现李白故意隐藏悲辛愁苦而又自然流露狂傲不羁性格特征的诗应属《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一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



而为了把这醉心自由的情态张扬到极致,李白寻觅到了两个最真切、最传神的意象——“酒”和“月”。李白善饮,他的酒杯里装满了盛唐的月光,这两种物象也最能体现盛唐精神,酒在李白那里潇洒而奔放,月亮在他那里高古而圆融。作为酒仙,他用那朦胧的醉眼,看穿了人间的富贵荣华,看破了世上的功名利禄。他对月亮的加意眷念飘逸出他高洁自诩睥睨一切的孤高心态,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们慷慨不群的士风。月亮是他一生追求生命轻盈洒脱、生活美满酣畅的象征。



李白的一生一直怀有可贵的“布衣情结”,而且他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卑微之处,对权势从不流露出一丝一毫的摇尾乞怜相,真正把传统文人因饱读诗书而傲视天下、我为文化至尊的潜意识做了一次空前绝后的大喷发。“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这就是李白人格精神的生动写照。



值得一提的是,李白执著的个性品质与无法羁绊的浪漫情怀渗透了道家所标榜的理想人格精神,那就是逍遥,在个性张扬中成就自我,成为圣人,突出体现“个性的我”。清人《唐诗别裁集》中曾论及李白诗的起势云:“太白起句缥缈,其以‘我’字起者亦突兀而来。如‘我随秋风来’,‘我携一樽酒’,‘我家敬亭下’,‘我觉秋兴逸’……”这段视角独特的论述也常为论者所引用。据有关统计表明,在唐代诗人中,“我”字的使用频度以李白为最高。这说明李白事实上是在用自己“一生傲岸苦不谐”的独行独立来辉映盛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10: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