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17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和田的维吾尔》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0:0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和田的维吾尔》听课有感反思
王乐华
   3月24日上午语文组组织听了王绍斌的一节课。我听后感受很深。
《和田的维吾尔》是略读课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文字叙述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一些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生理特点,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淳朴的民风,赞颂了维吾尔人热爱沙漠、爱美好客、豁达乐观的精神品质,揭示了豁达乐观的人,总是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由于课文围绕“乡村”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王老师设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正确读音,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之美。第二、要求学生能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尤其是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感受维吾尔乡村的风情,并且理解和田维吾尔的精神。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生动形象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采用多次感情朗读,培养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在朗读中感悟和田维吾尔的性格特点和民族精神。最后通过对句子的分析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前,王老师考虑应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拓宽自己的思路,引导他们在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基础上,更多地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在相互合作与独立思考中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王老师设计了学生展示资料,让他们谈谈在学习课文之前他们心目中的和田的样貌,从而对和田风情有个初步的了解。
     还运用音乐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感受浓郁的西域风情,这一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不仅融入了文章,而且积极性也被激发了出来,能够完全投入地思考我提出的问题,整节课的教学比较有条理,容量也比较大。通过同学的分析,最后回归到课文最后一段:“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还是甜的。”学生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一堂课,既提高了学生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感受到和田维吾尔独特的西域风情,同时提升了他们的价值观,使他们懂得无论生活怎样,我们都要以一颗乐观的心去面对生活。另外,课堂上王老师非常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让学生在最自在的课堂氛围中自由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孩子们的个性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尽情的张扬。同样,这堂课也使我得到启发: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加强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而学生的感受是需要教师去培养的,他们如何思考也是需要教师去引导的,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激发他们的感受,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在不断地感受与思考中逐渐形成更为高雅的审美情趣、养成更为深刻的思考习惯,更积极地去探索身边的世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0:08:27 | 只看该作者
《和田的维吾尔》听课心得

海盐县行知小学   沈玲琴

今天,匆匆忙忙地听了三毛小学沈老师的执教的《和田的维吾尔》,这是一堂对我国新疆地区异域风情充分展现的语文课!是值得我学习与借鉴的好课。

课文围绕“乡村”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所以,沈老师在教学中,设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正确读音,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之美。第二、要求学生能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尤其是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感受维吾尔乡村的风情,并且理解和田维吾尔的精神。整堂课和谐、朴实而又不枯燥。

首先,教师的导入就十分具有特色。从平常的聊天导入。

师: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汉族有(汉语),藏族有(藏语),苗族有(苗语),维吾尔族有(维吾尔)语。想不想学习一下维吾尔语呢?

老师这样一问,学生们便情不自禁地回答:“想。”这样,已成功地达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文教学打开了通道。

接下去,沈老师又把课文中出现的几个维吾尔语让学生读一读,表面上是在学习维吾语,其实就是在学习本文中一些难读的生词,也可以说是在进行字词的教学。沈老师的这一教学怀节,设计地非常巧妙,值得我去借鉴、学习。

其次,整堂课不失工具性的体现。教师分板块,引导学生由关键词句,深入体验新疆地区的特色;再通过配乐的朗读,更加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如在学习维吾尔人爱美这一特点:

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他们 天生爱化。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亮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生:“花儿、彩云”都是非常美的,可见他们都是很爱美的。

生:他们希望这些花儿每时每刻都陪伴在他们身边。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因为它们不仅希望花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希望它们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

师:说得真好。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个句子里有两个“盛开”,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生:不一样。因为前一个是盛开在沙土里,而后一个是盛开在他们的房屋旁。

师:前一个是盛开在沙土里,这是实写,而后一个呢?

这时,学生一下子答不上来,老师便引导学生,从他们的习俗上去理解。这里的花并不是真正盛开的花,而是他们绣的、刻的一些花。教师出示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整个环节,沈老师都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理解,感受维吾尔人的风俗习惯。

最后,语文课的人文性展现是这堂课的出彩之处。教师充分有效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演示文稿中结合文本内容,展示具有新疆地区代表性的照片或图画。此举,一方面是促进学生的感官,加强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则巩固学生对文本的印象,强化学生的理解。如在执教维吾人热爱土地这一特点时,像:土堡、馕这些东西,学生是不知道的,因为从来没见过,所以也想象不出它们的样子。这时,沈老师就先让学生读文字,画土堡,再出示图片,这样,给学生的印象相对来说就比较深刻了。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这堂课是一堂好课,是一堂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好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0:08:59 | 只看该作者
《和田的维吾尔》评课
《和田的维吾尔》一文围绕“乡村”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黄老师设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正确读音,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之美。第二、要求学生能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尤其是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感受维吾尔乡村的风情,并且理解和田维吾尔的精神。

老师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拓宽自己的思路,引导他们在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基础上,更多地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在相互合作与独立思考中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黄老师设计了学生展示小组共同制作的小报的环节,让他们谈谈在学习课文之前他们心目中的和田的样貌,从而对和田风情有个初步的了解。

老师还运用音乐《达坂城的姑娘》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感受浓郁的西域风情,这一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不仅融入了文章,而且积极性也被激发了出来,能够完全投入地思考我提出的问题,结合他们小报中表现的部分提出自己在看过文章后对和田维吾尔的看法。在他们交流的同时,老师又以引导性的提问使学生主动地感受文本,在富有表现力和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上做深入讨论,学生们不仅抓住了关键词句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而且还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一名学生发现文中用到很多具有强烈新疆地方色彩的词语如“都帕”、“艾得来斯”等,老师便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有没有同样的词语或者句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经过共同的思考,他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些词句能够体现出强烈的西域色彩,让读者感到自己身处新疆。接着 老师再抓住这一结论引导他们思考我们在写作时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学生立刻领悟到:写作时可以运用特定的词表现特定的地点或人物。

这一堂课,既提高了学生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感受到和田维吾尔独特的西域风情,同时提升了他们的价值观,使他们懂得无论生活怎样,我们都要以一颗乐观的心去面对生活。同样,这堂课也使我得到启发: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加强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而学生的感受是需要教师去培养的,他们如何思考也是需要教师去引导的,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激发他们的感受,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在不断地感受与思考中逐渐形成更为高雅的审美情趣、养成更为深刻的思考习惯,更积极地去探索身边的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0:09:13 | 只看该作者
《和田的维吾尔》评课

何君书

  《和田的维吾尔》一文,向我们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张老师在教学中设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正确读音,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之美。第二、要求学生能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尤其是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感受维吾尔乡村的风情,并且理解和田维吾尔的精神。在教学中,可以看出张老师在讲课文之前,首先让学生充分的预习了,学生收集资料广泛,课上学生谈在他们心目中的和田的样貌,从而对和田风情有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中,张老师通过抓中心句,重点词去理解,去品读,效果较好。如,在学生交流了自学情况后,就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能够反映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抓中心带动学习的积极性。了解了维吾尔人的特点是: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爱美的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在谈到“歌一样的维吾尔”时,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对和田维吾尔的看法,认为他们是一群热情、好客而且快乐的人。但仅止于此的话,和田维吾尔的形象又过于单薄。于是,张老师便启发他们思考“歌”与和田的维吾尔的关系,有的学生从文字中获得了深刻的感知。接着引发学生们继续思考:这样一个民族,在他们的载歌载舞中是否可以看到一种精神?有的学生在熟知课文的前提下,马上就联想到了前文提到过的一个汉子在刮着沙尘暴的夜里引吭高歌,这正体现了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欢歌的性子,也体现出了他们的乐观精神。由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便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样的师生共同交流中,张老师随时准备着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不断地为他们积累思想的结晶,也随时准备着将他们的思考引导向更深的层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掌握了课文中的基础知识,也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并且通过课堂最后的归纳和总结进一步理清了自己的思路,也加深了对和田维吾尔的理解,最终达成了张老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

    遗憾是张老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再次在读中品味和田的维吾尔族的独特风俗习惯。还有待于更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以便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培养其各种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0:09:55 | 只看该作者
生本课堂,需要教师怎样的教学评价语言
                  ——三毛小学沈敏玉《和田的维吾尔》一课点评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



   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的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这一节课的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把爱的阳光洒向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使他们在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适当的评价语言,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在学生愤悱之时指点迷津,使学生思有路,说有术,使课堂曲径通幽,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今天上午,在三毛小学上完《趵突泉》之后,征求教研员徐老师的意见,她说我比试教时好多了,能够注意把时间留给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发言,但是教学语言还是有些罗嗦。

那么怎样的教学评价语言才是有效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在下午听三毛小学沈敏玉的《和田的维吾尔》一课时,我关注她的教学评价语言。

与我相比,沈敏玉老师的教学评价语言确实有效。

一、以评价语言激发学生的信心,点燃学生的激情。

如:你真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孩子;

你的想像力真丰富,掌声;

说得真棒!很有自己的见解;

写得多好,老师再把你写的读一遍;

有许多名师,非常重视教学评价语言。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课堂要有温度,要像一条流动的小河,我和学生的生成,我自己是饱满的,我必须要用我的这根火柴,点燃学生。我指导、引导、鼓励学生,很爽,很舒服,老师时时有温度,堂堂见温度,才能让孩子有温度。”

二、以评价语言指点学法,拓宽思路,想得更透。

1、指点学法的:

打比方,你也发现了?

这个男同学真了不得,他看出了“举例”的写作方法;

你非常细心,还关注了标点符号;

说得多好,通过对比手法,体现维吾尔人的豪气乐观。

这些评价语言将鼓励与学法指导巧妙地揉和在一起。

2、拓宽思路的:

谁对她的发言有补充?

其他同学还有要说的吗?

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新的理解?

不仅仅是这里看出,还可以从哪里体会到?

3、以求想得更深的:

说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说?

你真会理解,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同学们对他的话有意见吗?

学生通过老师的指点可以准确认知,及时加以改进,提高水平,或者了解自己的优势,增加积极性,充分发挥所长。一个好的评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三、以评价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其有勇气说或读

    这一节课中,老师叫起一位学生,大概是一位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他没有回答问题,就呆立着。沈敏玉老师很有教学机智,说了两句话,既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较好使他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朗读。

   没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那么,请你读一读你喜欢的一句话,好吗?

   教学评价语言,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感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她关乎一节课的成败得失,她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去深入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20: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