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3-26 20:15:37
|
只看该作者
《小松树和大松树》课后感想]
上一次出完课后,我结合着于老师的指导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样的活动的确让我们从中获益很多,每上完一堂课就感觉自己的缺点会少一点,每出完一次课,感觉自己在各方面就会成熟一点。于是吸取了上一节课的经验,同时结合着教研室老师的指导,我们迎接来了第二次的出课。这一次们三位老师共同执教《小松树与大松树》。课后,教研员老师对我们的课进行了点评和教法上的指导,同时我也对自己的课进行了自我的反思。
这一篇课文是一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本科的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本课两个生字,会认本课二类字,认识3个偏旁。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大,看不起别人。本课的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方面:我从课题入手,在课题中认写“松”这个字。为了让学生能把握好“松”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因此我又将这个字在田字格中范写了一遍。对此苑老师指出:“在课题中出现的生字可以直接在书写课题的同时解决,不需要再带入到田字格中去。这也是为什么同样容量的的一堂课有的老师上的完,而有的老师上不完的原因,关键的是要在这些小节上下工夫多雕琢。我觉得苑老师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在备课时,往往关注的是教学大环节的设计,而忽视了一些小细节。于是在上课时,总会出现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
2、注重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决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的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读书不能激起内心渴求读书的乐趣,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都是徒劳的。例如在学习小松树的话时,我采用一种递增的朗读形式,每读一次都有些一次新的体悟。于是我引导学生抓住了三点:“喂、高、远”让学生加表情、加动作读。但在这一环节中主要存在这样的问题:缺少动笔的环节,读写没有结合。应该多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中体悟句中的重点词,给学生多一点自主体验的时间。
3、联系生活,体悟情感
在引导学生理解”惭愧“这一词时,我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当你犯了错误时有你的心情怎样?”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心理感受,但是学生都体会到不知错就改这一层面上。在这个理解上也有些处理欠妥当,苑老师指导出可以采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熟知的词来理解新词。
“喂”字的解读-----小松树说得话中有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一个“喂”传神的刻画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的嘴脸。如何紧扣“喂”字,激活学生经验,加深体验,进而提高感情;朗读的指导效率。实际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情境:师指着一个孩子说“喂,借我橡皮用用!“再让学生体会一下,老师这样语气借东西,愿不愿意借,为什么?然后让孩子读小松树的话体会小松树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礼。
”摸着头“的解读——凤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凤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我去摸摸孩子的头,让他们说说怎样的感受。通过联系生活让孩子更贴近文本。苑老师指出:“凤伯伯的话时理解的重点,可以先让孩子联系自己的长辈给自己说话时的口气,然后再加动作。”的确,虽然都是联系生活,但是后者比前者体会得到更深刻。
通过这次苑老师的听课指导,感觉自己确实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尤其是对课标的学习还不是很全面很深刻,以前虽然也不断的学习课标,好像也很有心得,但是真正操作起来才发现,自己学得并不深入,走马观花式的学习只能是对自己的一种敷衍。其次,更要多元化的解读教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读完一篇文章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但这些又是建立在正确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的,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再者,正确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采取得当的教学策略,给学生充分自主的阅读时间。
总之,通过这次同课异构,自己从中受益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将会确立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争取有更大的突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