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孙权劝学》导学案教学设计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06:28: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孙权劝学》导学案教学设计反思
一五  孙权劝学(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知识链接】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十九年。《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导学过程】
(一)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1.卿今当涂掌事(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4.但当涉猎(  )(  )
  5.见往事耳(  )                      6.及鲁肃过寻阳(  )(  )
  7.卿今者才略(  )                    8.非复吴下阿蒙(  )
  9.即更刮目相待(  )                  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二)解释人称的用法。
  1.卿今当涂掌事(      )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3.非复吴下阿蒙(      )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 三)查词典解释画线的字。
  1.但当涉猎(  )     2.见往事耳(  )    3.孰若孤(  )
  4.蒙乃始就学(  )    5.士别三日(  )   6.肃遂拜蒙母(  )
( 四)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A.把  B.被  C.用
  2.即更刮目相待(  )A.立即  B.就是  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  )A.于是  B.却  C.只,仅仅
  4.结友而别(  )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 五)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
二、合作探究
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5.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三、精读精练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字
①谓:                                      ②若:
③益:                                      ④遂:
2.释句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释: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释:                                                
3.说说文中描写的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①孙权:
②吕蒙:
③鲁肃:
4.用原文回答
①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②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5.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6.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7.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四、拓展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任末好学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                                ②题:
  ③易:                                ④终: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依林木之下(有时)                  B.以记其事(书上的)
C.更以静衣易之(指任末)                D.虽死犹存(还,仍然)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并用“/”划出第②句的朗读节奏。
  ①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译为:_______________
  ②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译为: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直线的句子具体表现了任末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5.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
  6.读了这篇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总结反思】
一六  社戏(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诵读文中的精彩片断
3.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重点难点】
2. 诵读文中的精彩片断
3.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知识链接】
1. 作家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浙江绍兴人,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
代表作品: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2.写作背景:
鲁迅在《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中说:“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庭里,从小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也看得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有时感到所谓上流社会的虚伪和腐败时,我还羡慕他们的安乐。但我母亲的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了。”鲁迅在这个期间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可爱的故乡与罪恶的社会形成对比,表达自己对于光明的前景和人与人之间纯朴善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省(   )___  相(   )___  壳(   )___  泊(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2.给形似字注音组词
较(   )___  篙(   )___  絮(   )___  楫(   )___
皎(   )___  蒿(   )___  恕(   )___  揖(   )___
狡(   )___  嵩(   )___  怒(   )___  辑(   )___
3.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并分析表达作用
(1)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开船,在 桥石上一(   ),(   )几尺,即又(   )出了桥。
作用: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   )了,身体也似乎(   )到说不出的大。
作用:
4.请根据文章顺序排列下面事件的先后,并作详、略归类。
(1)六一公公送豆给“我”。
(2)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3)夜航赴赵庄看戏。
(4)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5.看戏前的波折。
6.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7.和伙伴们在赵庄看社戏。
顺序:
详写:
略写:
二、合作探究.整体感悟课文讨论回答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2.双喜和六一公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试举例说说本文景物描写有什么特色?
4.你怎样理解课文的结尾?
5.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 情节安排?
6.从小说《社戏》中,你能看出作者对故乡有怎样的情感吗?
三、精读精练
甲: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1.注音
蹿___                      老渔父___
2.释词
①依稀:
②夜渔:
3.你怎样理解甲段中“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
4.“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
5.甲、乙两段景物描写的内容各是什么?
6.甲、乙两段都写了船速之快,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一处是侧面描写?请找出有关语句并抄写下来。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7.这两段景物描写都调动了人体的感觉器官,请分别找出来,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总结反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19: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