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34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听课评课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1 20:16: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3月18日在临淄区实验小学听了学科带头人张继霞老师执教的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一课。听完课后有几点感悟:张老师通过布置前置性作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张老师所布置前置性作业设计的非常有层次,能够很好的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预习,用那些方法探究,预习的深度到达哪个层次等等,这都是指导我去努力的方向。

通过听课,感觉到自己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自己的不足也显而易见。要想指导好学生的前置性学习,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分析、挖掘教材,并和同学科组的教师搞好教研,布置明确的前置学习提纲,引导学生课后看书和主动探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11 20:16:55 | 只看该作者
  许淑一老师带给我们的一节《加法交换律》。

    许淑一老师的课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朴素”,也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朴实无华”。刚上课时,孩子们由于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老师听课加上又是在舞台上,所以显得很拘谨,不敢说话,要是放在我身上这节课就不知怎样才能讲下去,可是,许淑一老师不慌也不忙的一点一点的和孩子们交流,用她那温柔中不失严谨的话语和恰到好处的鼓励。把孩子们完全带入到课堂当中,好像我们将近500人的听课教师不存在似的。这节课听起来不是给我们做的示范课,没有公开课、优质课的繁花点点,就那么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问题提的是环环相扣、严密紧凑。让学生经历了认真观察�0�2�0�2�0�2�0�2——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数学思维训练过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给学生指出了方向,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主动的,他们在自己深入思考、探究的同时更渴望和同学交流、碰撞。这节课上了将近一个小时,可我没感觉到丝毫的疲惫和厌烦。上课的孩子始终兴致盎然,激烈的讨论、踊跃的发言从始至终贯穿整个课堂,最后老师让下课孩子们还觉的有意未尽。

整节课让我听出了很多新鲜的观点,对我的心灵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促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向名师学习充实自己,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11 20:17:23 | 只看该作者
《加法交换律》评课稿

仙居县岭下张小学   王俊巧

    这次在实验小学接受了这学期的第一次教学上的洗礼,来自杭州天长小学的许海燕、张麟还有实验小学的徐旭琴都展示了非常精彩的课堂。

三位教师的课堂都是紧紧围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模式,其中,许海燕老师的课堂尤其吸引我,听过之后我真的是忍不住的鼓起了掌,这是将知识已经升华了的课堂,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上得到落实的一堂扎扎实实的课。

这次就重点讲讲徐海燕老师的《加法交换律》。她的课题是《我们一起学数学》,一开课就以生活中的两个实例作为判断题的材料让学生判断是非,为接下来的授课内容做了铺垫。然后她以一句“在数学中,也有交换位置”顺其自然的引入新课内容,先给学生一个加法交换律的大概框架,让学生形成一种猜想,再将学习材料提供出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本来,我以为到这再来个课堂小结也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但是徐老师不是,她接着问了一句:减法、乘法、除法它们有交换律吗?然后提供了简洁明了的探究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与总结。这才是本节课的亮点。确实,针对《加法交换律》本身来说,这是非常简单的教学内容,如果我们根据教材安排的课时下来,比较费时,同时也使得学生对于这种从一年级开始就已经有意无意的在应用了的规律的探究提不起兴趣,像徐老师这样的安排,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而且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结论也会映像深刻一些。

这次听课后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用好教材,教好教材?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以此创造出的学习资源却可以是无限的。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再好的教材也会有局限性,也会有不适应性。这都需要教师去再创造、去内化、去升华。因此,我要深入挖掘整个小学数学教材间的联系点,将知识融会贯通,用最好、最严谨的课堂来呈现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18: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