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2-3-10 20:51:46
|
只看该作者
评数学优质展示课《三角形的特性》
22日,望江县小学优质课例展示观摩活动在麦元中心学校隆重举行。作为数百名听课教师中的一员,我甚感荣幸!一上午,聆听四节精彩的课例,感触良多,收获丰实。下面就李振华老师执教的展示课《三角形的特性》,谈一些体会,浅薄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一、概念教学,直观性强,注重学生的感悟。“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这一概念,是教学处理上的一个难点,对于这一难点处理,李老师充分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经历了直观感知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从课始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了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有三角形的实物;到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找出其中哪些是三角形;再到要求学生动手画一个三角形,使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有了充分的直观感知和体验。由此而引发出对“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这一概念的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当一生提到三角形是封闭图形时,教师及时追问:“怎样封闭?由几条线段封闭?”,并结合错例对比分析,使学生深刻理解: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在这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是教师的直接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经历了直观感知,分析比较后,得以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学生经历的是思维的主动感悟过程。
二、操作指导,细致严谨,利于学生理解把握。这一点在“认识三角形的高”这一教学环节上尤为体现。“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并能正确画三角形的高”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许多教师在执教这一内容时,往往会出现遗憾:学生不能准确操作,正确画高。而今天的课堂李老师让我惊喜的看到:巧妙突破,难点不难。由于李老师的正确示范,有效指导,让学生经历了细致、严谨的观察、感悟、模仿、操作的体验过程,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画高的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画高时,动作规范,要求细致严谨,一边示范做法一边突出强调:用三角尺画高,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一条对准三角形的底边,一条与顶点对齐。教师在强调动作要领的同时还不断调试手中三角尺的位置,直到位置适中,才在黑板上正确画出三角形的高。正是教师细致严谨的指导,才使得接下来学生自己动手画高时,能把握要领、正确、规范。
三、特性探索,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学以致用。
1、联系生活素材,激发探究热情。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支架、房顶屋梁等学生熟知的生活实物,引导观察,发现它们的主体结构都是三角形的,从而质疑:这些地方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呢?引发学生探究热情。当有学生提到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教师及时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实践,验证特性。即出示一三角形框架,请两位学生上台拉一拉,怎么拉也拉不拢。通过这一操作演示,学生很清楚的认识到:三角形具有不易变形的稳定性。
2、回归生活实践,提高应用能力,强化应用意识。当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学生自由汇报后,又补充出示了:校园内新栽树苗的支架、工人叔叔站的钢制支架、自行车三脚架、篮球架、钢索斜拉桥等生活中三角形稳定性应用的例子,让学生惊喜的看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进而又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如何使四边形木框不变形?如何让家里松动的凳脚不摇晃?学生在“用数学”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享受了学习的乐趣。
针对本课教学,就细节性问题,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新课开始,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指出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对比度不强,学生不容易看清楚。建议改用浅色底板,深色线条,视觉效果会更好。
2、用字母表示三角形时,教师应强调:我们习惯用表示三个顶点的大写字母ABC来表示一个三角形,但同学们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任意三个大写字母来表示三角形的顶点,再给三角形命名。这样,学生在表示自己的三角形时,就不会出现单一的形式,异口同声地说“三角形ABC”了。
3、操作活动应体现其开放性,充分训练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要求学生解决“如何使四边形木框不变形?”这一问题时,教师直接提供了一根木条,并提出要找两生上台操作。这样的操作暗示性较强,缺乏探究价值。建议教师在抛出问题之后,给学生独立思考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该怎样做,当学生提到“找一根木条从中间固定,变成两个三角形就稳定了”,再提供木条找两生上台操作。
总之,瑕不掩瑜,李老师的这节展示课充分展示了教师个人的睿智与魅力,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真正发挥了学科教学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