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08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运算定律》听课评课材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20:1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课笔记

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

地点、班级:杭州长青小学四()班          类型:现场新授课

执教:蓝金霞

课堂谈话:互相认识

一、引入

回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生:a+b=b+a      (a+b)+c=a+(b+c)

二、新知

1、猜测:乘法中有什么运算定律呢?

2、先填空,再想想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32+12=()+21

51+13+17=51+(( )+17)

12*7=7*(   )

11*14*5=11*(14*())

生填空,并说说用了什么运算律。

我们来研究研究后面两个算式(板书这两个算式)

3、看12*7=7*12

对照加法交换律,什么改变了,什么没有改变?

这样的算式你们能不能举个例子?17*5=5*17

引导得出: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就叫做乘法交换律。

如果用字母表示,你们会吗?

生:a*b=b*a

A和B可以是哪些数?

4、小巩固

我是小法官:

54*72=72*54(   )

890*120=120*980    (    )

160*38=38+160(    )

5、下面我们看第二个式子11*14*5=11*(14*5)

同桌讨论一下你发现什么?

反馈:运算顺序变了,积不变。

就像刚才那个同学所说的第一个先算11*14,第二个先算14*5

那个方便一些?

这两个算式可以填什么符号

(15*4)*10○15*(4*10)

(125*8)*5○125*(8*5)

引导得出: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生:a*b*c=a*(b*c)

6、回到刚才的算式里这两条条用了什么定律?

再加上一条

6*13*5=13*(5*6)怎么填?用了什么定律?

7、19*B*8=19*(()*8)

填什么?这个B可以代表什么数?

三、巩固练习

1、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23*15*2       5*37*2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课件讲解

2、你能很快算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积吗?

4、34、5        5、12、11      10、25、2

3、仔细思考,你能很快算出它的积吗?

  25*9*125*4*8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20:16:25 | 只看该作者
评析《乘法运算定律》

姜晓坤老师执教的《乘法运算定律》一课,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耳目一新来自于对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无论是从教材的处理,还是学习方法的渗透,以及课堂教学的角色定位,都充分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顾这节课的几个教学亮点:
1、创造性地重组教材,独特的思考视角,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备课时教师把教材中呈现的学习内容有选择地组织成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研究材料,将两节课的知识合并为一节,其目的就是充实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加法运算定律为载体,在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运用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来尝试乘法结合律的学习,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能力形成的过程,学生无形中利用了知识的迁移规律,做到了举一隅而反三,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学生在主动地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体验到探究数学知识的乐趣。这种科学地处理教材为数学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素材。
2、恰到好处的角色定位,新颖的学习方法,将学生引入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中。课堂上姜老师大胆地采用猜想——验证这一学习活动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的同时,其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上课伊始教者以加法的交换律为猜想的依据,给学生提供了可猜、能猜、敢猜的空间,然后以大量的例子验证乘法中存在交换律,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数学模型,也就是我们要交待给学生的结论。在这节课中教师恰到好处的反映了自身的角色定位,将自己始终处于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位置上,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遵循“猜想——验证——结论——应用”这种学习模式,学的主动,学得有价值,学生在从事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时,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使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为学生学会数学知识积累了可贵的学习经验,这种学习方式是独特的、新颖的、别具一格的,可以说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一种教学特色,是一种有别于他人,别人所没有的特色,这就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创新。
3、全方位的挖掘教材,超越书本知识的局限,给学生创设有效学习的活动空间。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没有受课本知识的束缚,适时的引伸知识点,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例如:两个数相乘可以应用乘法交换律,三个数、四个数、五个数、甚至更多的数相乘,能不能也像这样应用乘法交换律呢?还有在研究乘法结合律后,教师问学生“除了三个数相乘具有这样的规律,在验证乘法结合律中你还有没有其他发现”?再是在全课总结时教师问学生“乘法有运算定律,那么减法、除法中也具有运算定律么”象这些问题的设计,看似很平常,却在无形中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效的扩展了本节课的知识范围,这样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可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
4、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实现师生交往的平等互动,将学生置身于浓烈的学习氛围中。新课标、新教材实施以来,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我们知道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呈现给学生的定义、性质、法则、公式等教学结论不再陌生,把学生带进丰富的生活中来感受数学知识,让孩子身临其境,置身于形象的数、形的世界,但是生活中的数学毕竟不同于学校数学,如果只一味的把孩子们领进生活数学只感受形象丰富的生活情境,这样会导致学生思维的浅表化、卡通化。数学知识本身就是严谨的抽象的,对学生数学知识的传授不能只局限于生活数学,我们要做到在把孩子们领进生活数学的同时,要带着学生们感受学校数学的严谨与抽象。本节课出现的猜想情境、问题情境都能较好的体现数学的严谨性,教师的引导步步为营,使每个问题成为新方法、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学生的指导如“我要验证什么?可以怎样验证?验证的结果如何?”让学生切实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使验证这一环节的设计不流于形式。可见姜老师的设计很好的诠释了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本节课的学生之所以能够自始至终地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关键在于教师摒弃了原来一成不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将情境教学引入课堂,同时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融入学生的讨论中,实现了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当然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每节课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足,对本节课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1、如何处理好教师课前备课的预设与课堂教学生成之间的矛盾。
在近一段时间里,我们听到的课无论是各级的观摩、评优课还是随堂听课,都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的回答或理解没有按照教师事先备课的设想来进行,这时教师的做法往往打断学生的发言或给与回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预设与课堂生成发生了矛盾,当这种矛盾发生时无论教师们采取何种解决措施,千万要谨记一点,那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处理课堂生成的新问题,以体现“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例如:教师在处理25×13×4时,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可以反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教案预设来回避学生的想法。还有当学生说出用简便方法计算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适时引导全班学生体会、实践这一简便方法,会使乘法定律的应用价值体现的更充分,而不是限制学生的自由。
2、由于是上过的课,因而缺少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强化。比如字母公式的出现,对于四年级来说这是一个难点,用字母表示数属于代数范畴,一定让学生明白字母表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一定要用a、b、c来表示么?还有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理解都不够,在结论出来后,怎样指导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这些定律,而不是放到课后死记硬背。
3、课堂上出现了教师催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这是不科学的,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也是急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无论是讨论,发言,习题计算,都应该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但是课堂教学存在有效学习时间与非有效学习时间,我们不可能让四十分钟都成为有效学习,学生的组织、准备,包括拿本,拿笔,甚至是暂时的跑神都属于非有效学习,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不要因为撵教学任务而催促学生快一点,快一点,这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是相违背的。
4、教学时间超出了四十分钟,占用了学生的正常休息时间,从学生的心理与精力来说,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允许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20:16:40 | 只看该作者
《乘法运算定律》听课后感

潭门镇善集纪念小学  何山

    今天我听了潭门中心小学的邱关夏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第一课时的一节课,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

        1.注重引导学生从情景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再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出含义,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

        2. 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已知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引导观察意同形不同的两个算式,问:“你们发现了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乘法的运算定律,学生总结得很好,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3.注重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老师鼓励说:“别着急,慢慢想”“说不出来没关系,谁来帮帮他?”“下面还有机会。”“你会说哪个就说哪个。”看似平常的语言,却给学生带来了自信,学生一旦有了自信,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20:17:34 | 只看该作者
《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复习》评课
王老师所执教的复习课,本课的教学重心放在知识的归纳、整理、巩固以及知识的应用上,从课前的对所学的五大定律用自己喜欢的知识自主梳理. 然后再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质疑,师归纳总结五大定律的特点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并最后练习题的设计,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认为本节课突出的重点是运算定律的巩固,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它并加以应用。老师在课堂中能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也是复习课一个重要的主旋律。王老师驾驭得很到位。而难点放在了如何根据算式及数的特征正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老师通过大量的练习,如请学生读下面的题,你都观察了什么?(数字特点和运算符号)思考了什么?用什麽运算定律简便?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整节课能够突出本课的重点,解决本课的难点,是王老师驾驭课堂的魅力。也是这节复习课教学模式的体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20:17:53 | 只看该作者
《乘法运算律》评课

关于乘法运算律的课听过不少,但是上乘法分配律的居多,上乘法交换和结合律的人并不多,听了孙老师的这节课给了我一些新的感受,受益颇多。

首先孙老师的课层次清晰、循序渐进,教师本人语言精练、简洁,因而整节课给人感觉内容丰富,节奏明快。

教师非常注重运算律的推导过程,但本课给我印象较深的还是孙老师的练习设计。计算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出错的主要原因还是审题不细和计算粗心,因而本课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对孩子计算方法和习惯的指导,通过多种变式练习锻炼学生的审题和计算能力,着重考察学生是否能细心审题,不看错数字。这里教师并不是用说教的形式,而是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仔细审题、认真计算的重要。

提一点小小的建议,是否可以在练习设计中增加一些能简算和不能简算在一起的题,由学生自己判断,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如果本题写明简便运算,学生会简便,写明混合运算,学生会混合,但是如果写着能简算的要简算,有些孩子就不能正确区分哪些能哪些不能了,因此我们要锻炼学生独立灵活运用简算的能力,而不是照葫芦画瓢的能力。另外也可以增加一些过程中需要简算的题,而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题,这样可以更充分地锻炼学生的简算意识,明确学习简算的目的,特别是能养成在今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简算的习惯,这才是真正学会学活简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0 18: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