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90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揠苗助长》听课评课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14:40: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揠苗助长》听课随感

               于都城关小学    谢文英



《揠苗助长》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老“故事”,老课文,一般此类寓言故事的教学目的是理解课文,弄懂寓意,可是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明白“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这样的道理有一定的难度。一位教师在执教时,课的大致流程是:说说自己学过的寓言故事导入,理解“揠”、“助”,课题质疑;学习生字;整体感知,理解课文;揭示寓意。整节课思路比较清晰,能够引导学生读中感悟,但从课堂效果来看,并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寓意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在感知,认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出来的,在这里有几点拙见。

     第一,从学过的寓言故事导入,既是对旧知的巩固,对新课的导入有很自然,不着痕迹,但在对课题质疑时,出现了冷场。我分析是因为理解课题不够透彻,学生仅从字面上理解了“揠”的意思是“拔”,“助”的意思是“帮”,而这个课题是一个成语,又充满着古味儿,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因此课文质疑流于形式,不如老师让学生先初读课文,读通,读顺课文,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后,再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使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这个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学习生字,这个环节老师采用了集中识字,读准字音,生字组词。这一课的生字并不多,可采用随文识字,既突破集中识字的枯燥,又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从而真正地理解字意、词意。

    第三,整体感知,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言语内容,又要让学生掌握言语形式,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执教者在这一环节中,首先提问: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问题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概括并表达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执教老师出示填空:古时候有个人,他       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特别       ,想了一个办法,把禾苗        

            结果,禾苗都           。让学生填一填,巧妙地降低了难度,辅助学生理解课文,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接着提出三个问题来学习第一段:种田人为什么揠苗助长?禾苗长高了没有?如果你是农夫,看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站在田边的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了“巴望”与“希望”的不同意思,又通过演一演体会了农夫“焦急”的心情,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读出“巴望”与“焦急”的感觉,尤其是当老师提出“禾苗长了没有”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回答“长了”,有的学生回答“没长”,而老师急于要正确答案,只是一味地大声询问:“到底长了没有?”直至学生说出老师要的答案“长了”,老师才松了一口气。学生真的弄懂了“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这句话的意思吗?答案是“NO”!学生只是揣摩了老师的心里,顺着老师的心意做了回答。究其原因,是因为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只是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站在成人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并没有把学生当作是学习主人,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余地。我认为这一段的教学只要扣住“焦急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这个人十分焦急?”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由读书,充分地与文本语言接触,给学生思索与探究的时间,在书上圈圈画画,留下思考的痕迹。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从“巴望”、“焦急”、“转来转去”中去体会农夫急于求成的心态。对比两个句子:(1)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2)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可是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通过反复地对比朗读,引导学生从感性上知道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这样一种心情的,从而掌握语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真正使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实处。

第二段,执教老师采用图文结合理解“往高里拔”,积累“累”的词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来理解课文,使课文资源的利用最大化,老师这一点做得很好,但是考虑到是城市学生,如果能用实物演示,学生就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因为往高里拔,禾苗离开了水分和泥土,虽然看似长高了,但却离开了生活的环境,很难再生存,从而明白不能违背事物的生长规律。其次,老师通过积累“气喘吁吁”、“腰酸背痛”、“有气无力”等表示“累”的词语来理解“筋疲力尽”,水到渠成,触类旁通。这一小段文字简洁,老师在钻研教材时还可抓住“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这一句话来进行补白,丰富学生的想象。如(1)中午12点,赤日炎炎,炙烤大地,他                                  。(2)两点钟时,他的肚子                           ,他头上的汗水                 ,可是他      

              。(3)太阳落山了,他                                             。

通过挖掘课文的空白,丰富学生的想象,填一填,读一读,说一说,既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了农夫巴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理。

第三、四段的教学,老师通过换词法来理解“白费”,设计练习:他一边喘气,一边         地说:“                              ”这一设计,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通过个性化朗读,个性化理解,课堂精彩纷呈,如:有的学生说:他一边喘气,一边高兴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读这段话时,学生的表情是眉飞色舞的;有的学生说:他一边喘气,一边有气无力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这样理解的学生此时读这段话时,两手一摊,歪着脑袋,上气不接下气地读着……

第四是揭示寓意。要让二年级的学生准确地揭示出寓意,很难。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是老师的思想意识问题,认为一定要按照参考书,一字一词地说出来,写出来才是正确的。这一教学思想我认为是错误的,要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出发,也许他现在的认知是肤浅,不要紧,随着他的年龄、经验、阅历的增长,他的回答会比参考书上的答案更准确,更有水平。其次,这一课的寓意揭示,我认为还可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板书,引导学生归纳出寓意。如板书设计:焦急   → 往高里拔   →   枯死

                               急于求成                   失败

这样板书,是随着对课文的理解感悟,逐步深化,不着强加的痕迹,水到渠成,学生理解归纳起来就容易多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14:40:37 | 只看该作者
  《揠苗助长》听课反思

                          yhy

《揠苗助长》,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则传统寓言。它展现了一个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的可笑而滑稽的农夫形象,让学生明白做事不能操之过急,违反规律的道理。听了徐老师的课,感触颇深:

一 教学设计巧妙

  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徐老师从对课题的质疑出发。请学生来读课题,让学生进行质疑,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谁去揠苗?为什么要揠苗?怎样揠苗?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一读课文,再来解决问题。读完课文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都很到位,老师提醒学生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说一说,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精彩的设计,既对课题进行了质疑,又解决了问题,还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真是一举多得。

二 注重朗读感悟

   “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读”贯穿始终。徐老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等,做到了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既培养了朗读的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徐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农夫焦急的心情。让学生找一找哪里能看出农夫很着急,找到句子中,再找一找哪些词语写出了农夫很着急,学生找到了“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巴望、天天……”徐老师让学生用朗读把农夫的着急告诉大家,并进行了适当的引导,比如理解“自言自语”的意思,知道读的时候要轻一点。边读还边加上动作,再让学生来评一评表演,学生评得很恰当,第二次表演就非常到位,正是因为学生能够体会到那个人的焦急,所以才能演得如此到位。另外,来理解“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急忙跑道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体会筋疲力尽时,徐老师让学生也来拔一拔那些禾苗。学生在拔禾苗的同时,老师来数棵数,数了几棵后,马上进行采访:“小朋友,你现在有什么感觉。”有的说太累了,真想一屁股坐下来,有的说手都酸了,拔不动了,还有的说腰酸背疼,这就是课文中说的筋疲力尽,这样的角色体验让学生很容易地就明白了筋疲力尽,再让学生用朗读表现出来,此时的朗读真是声情并茂了。

   整堂语文课,学生都学的饶有趣味。徐教师别出心裁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学会了读懂人物心里,学会了把握语言文字,学会了感悟寓言的寓意。这样的课堂学生学有趣味,学有所得。它必将会使语文教学更有效,必将得到学生的喜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14:40:55 | 只看该作者
听课随想 


  班别:二(2)班
  内容:二语《揠苗助长》
  执教:杨爽老师
  思考:
  本周开始新教师上展示课,杨老师第一位上,在电教室。
  杨老师虽是新教师,但她从面试时试教的那节课开始就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生动流畅的语言,颇有书法韵味的板书,亲切自然的教态,在学生疑难处适时的点拨和引导。这些充分体现了杨老师身上的丰厚的语文素养。及至到了第八周的家长开放课,更让我们领略了杨老师活泼自然的教学风格。
  今天这节课,亮点很多,除此之外,还可以看到杨老师本学期来取得的进步。
  亮点一:准确地把握了寓言教学的特点,设置了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地想、说、议,从中既领悟了寓意,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寓言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寓言故事为体裁的教学内容。寓言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优秀的寓言故事里有着丰厚的容量,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需要学生们去推想、领悟言外之意、品评味外之味。寓言能对学生们的思想情操、道德人格产生难以估量的作用,寓言也是儿童一种独特的、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农夫来到了教室,他还不知道自己的错误,你会怎么跟他说?”戴上农夫面具的杨老师一下子让课堂活跃起来,气氛活跃了,学生思维也开拓了,答案也丰富多采了。
  “你不能急,要等待,你这样拔高禾苗,禾苗会死。”
  “禾苗的根扎在土里,你拔高了,根脱离了土壤,禾苗就会死了。”这学生边说还边用手比划以助“农夫”理解。
  “禾苗种下后,要等秋季才收获,你只等了两三天,太心急了。”
  而“农夫”的回答又将学生的思考引进深处:“唉,看来我这个老农还比不上我们二(2)班的学生呢。现在,我知道了这么做是错的,你们能不能再告诉我怎么做才对呀?”
  ……
  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运用语言的鲜活源泉,我们应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新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发问,让他们争论,让他们自由表达,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气氛。在以上这个环节中,学生要注意选择一种易于被种田人接受的说话方式,同时要讲清道理,一举两得。教师与学生互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理解了寓意。口语交际的教学与课堂教学目标水乳交融。
  亮点二:补充课文的文言文版,并领着学生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文的魅力,使整节课的语文味儿更浓。
  寓言故事非常简短,内容也浅显易懂,而其原文更是短小精悍,最易体现古文精练的特点。二年级的学生虽没有学习古文的任务,但让他们初步感受,并在老师的带领下摇头晃脑地诵读,这是一种极好的熏陶。值得提出的是,杨老师这么做也很有胆量,因为大家都知道,读古文是很容易出错的。全文句读读得很准确,只错了一个音,把“予”字读成了第三声。
  亮点三:补充“吴成绩”的故事,使“揠苗助长”的寓意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得更为紧密。
  阅读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如果只是简单枯燥地说教,往往进入“口号式”、“贴标签式”的误区,学生只是肤浅地接受,不能深刻地理解,更谈不上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课中引进“吴成绩”的故事,学生对这个人物身上存在的缺点很熟悉,这样跟“农夫”联系起来,对“揠苗助长”寓意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入了。
  除了以上三个突出的亮点,杨老师在一些细节上也做得很好,如在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上,充分体现了激励性和导向性。“你太聪明了,老师今天没带苹果(指贴纸),要是有,一定会奖给你三个!”“从你的读中,我只听出了农夫,但还没听出‘筋疲力尽’”。还有对课堂节奏的控制上,以往杨老师上完一节课下来自己总感觉很累,但从这节课看,张驰有度、有条不紊,学生、老师都很轻松……
  整节课,我个人看来也有一些需要注意或者可以改进的地方,在这里与杨老师共同探讨。
  一、对寓意的理解还可以更多元化些。“农夫”的错误除了太性急,更重要的是虽有良好的愿望,却没采取正确的方法,没有顺应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
  二、虽说课文浅显易懂,但整节课学生和文本的接触还嫌不够。听了动画故事之后,让学生找故事结尾,读结尾,可对课文的前面部分学生自始至终没怎么接触,以致可能部分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对课文内容还不是充分地了解。对全文,还是应该多读几遍。
  三、一些词语的锤炼还不够。“巴望”“好像”“焦急”“转来转去”,这些词语充分体现了农夫的心急,可以结合动画故事中的“急性子”让学生找出并体会。一开始学生把“禾苗”说成“树苗”,应该解释一下“禾苗”。
  四、听完动画故事后的三个小问题——什么时候?谁?干什么?可以整合成一个问题,让学生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大意,若要降低难度,可以设计成填空练习。总之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整体地思考,完整地表达。
  五、“拔”和“揠”并不是拔出一点和完全拔出的区别,这两个词意思一样,“揠”是古代书面语。在这个环节中,虽然传授的知识错误,但采用的讲解方法很好。讲到“槁”字,学生提出既然不是拔高的意思,为何“槁”中带有“高”字,师开玩笑说是因为拔高而死,所以有“高”字。活跃气氛是好的,但应随后指出“高”在此字中表示读音。
  六、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整节课学生很活跃,但显得动有余而静不足,尤其是有同学发言、朗读时,其他同学或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做着其它事情,没有倾听的习惯,这一点希望杨老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加以注意。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课堂效率会更高。
  瑕不掩瑜,下课铃响后,学生、执教者、听课老师脸上洋溢着的微笑充分说明这节课是成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14:41:45 | 只看该作者
  《揠苗助长》评课稿

               马牧池中心小学  刘芝霞

《揠苗助长》是小学二年级的一篇教材。这是一个有深刻寓意的故事,老师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使学生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这节课上的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说为主,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学生读中感悟,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把理解的表达出来。

1、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部分强调低年级注重词语的积累以及说话的锻炼,这节课同样围绕这个目标来完成的,目标把握的非常准确。

2、故事图片、激趣导入

用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的图片导入,有效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低年级图片、歌曲等形式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孩子对图片接受能力较强。抓住儿童的认知特点有效的激起了学生兴趣。

3、词语积累、练习说话

先和生字宝宝打招呼,指生读,看看课前有没有预习,形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然后生领读、齐读。带着生字到句子中选读齐读,让我们看到了学生丰富的词语积累。老师非常注重说话的练习,先把词语放到文中去体会然后再有感情的朗读,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变换词语去表达感情。学生们积极性非常高。

4、品读领悟、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认为品读领悟环节贯穿于整堂课中,老师注重这点,让学生大量的去读,去感悟,然后每位学生都能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拓展延伸让学生去总结故事蕴含的道理,很好,还告诉学生今后该怎么做。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这都是一节成功的课、优质的课。可我觉得课堂气氛有点不够活跃,像低年级要符合他们的本性,在玩中快乐的完成教学任务,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看法,说的不当,还请批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14:43:05 | 只看该作者
《揠苗助长》评课稿

第六期小语班15号 刘怡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么一次发言的机会,同时也为能跟在座的老师们一起交流学习而感到十分荣幸。下面我就第一节由徐益萍老师执教的《揠苗助长》一课,谈几点个人的看法,若有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揠苗助长》是一篇寓言故事。所谓寓言,就是用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而借用的故事往往浅显易懂,可读性很强。因此学生读懂故事倒不是个问题,那么关键问题在哪里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引领学生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明白其中的道理,即寓意。在徐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和感悟,明白了这则寓言的简单文字背后蕴藏着的更深层的道理。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展开说:

一、情境创设,贯穿全课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寓意,引领学生真正体验和感悟文本的内蕴,让学生学得有情趣些。本堂课,章老师尽量挖掘文本的空白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点创设情境,让情境创设贯穿全课。如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老师让学生想象“看到禾苗们都枯死了,儿子会说什么呢?”这里老师就很好地抓住了教材这个空白点,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话,就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明白了“拔苗”这一做法是错误的。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既积累了语言,又为寓意的揭示埋下了伏笔。另外,在课的结尾处老师又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想象一下:第二年,这个农夫又种上了禾苗,他会怎么做呢?在这样的虚拟情境中,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他们尽情倾吐,对寓言的理解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重视字词,方法多样

从这节课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的字词教学是非常有特色的。有的是通过换词理解意思,有的是根据字形来理解,还有的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如对“焦”字就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换词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再通过对焦字上下两部分字义的理解来引导学生更形象的明白这个字所包含的意思,最后通过让学生读词,并用朗读评价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的意思。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筋疲力尽”这个词时又采用了随文释词的方法,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她先让学生观察书中插图,从而知道从姿势上看拔苗是很累的,再引导学生从时间长度上感受拔苗的艰辛,最后老师再引:农夫在这九节课的时间里他都在一棵一课地往上拔,该多累呀!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筋疲力尽”再追问:你们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感觉?有了这层层铺垫后,“筋疲力尽”这个词语就变得可触可感,真正进入了学生的视野。

三、注重朗读,循序渐进

   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出徐老师比较重视朗读的训练。学生每次读完后老师都给予了鼓励性的评价,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老师也注意到了朗读的层次性,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关键词语的含义后,老师会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把他们对词语的理解表达出来,再引导学生把整个句子读好。

但是,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真实的扎实的有争议的课。徐老师今天的课,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

讨论一:对“巴望”一词的教学。

在理解“巴望”这个词语时,徐老师先问学生巴望是什么意思?学生说盼望。然后老师就说巴望比盼望更能表现出农夫的急切心情。我觉得这里可以通过出示对比句,让学生通过对比着读来体会巴望和盼望的不同,这样学生会理解得更深刻些。

讨论二:理解寓意时,老师不能灌输太多。

在总结寓意时,学生说到农夫这样做是违反植物生长规律的,这时老师就该及时板书,然后让学生继续交流,而不是老师自己表述出急于求成,适得其反这样的寓意来。这样做,学生就少了一份体验,一份感悟。

总之,这堂课给我的感觉是教学程序比较流畅,老师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抓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让学生理解了故事,明白了道理。

好,以上就是我个人听课后的几点想法,不当之处,敬请徐老师和在座的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08: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