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80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重点内容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15:4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年级下册单元重点内容分解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教育局教研室 闫晓枫
第一部分 分解各单的重点教学内容



分解每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首先应该思考一个问题:



──阅读课:教与不教有什么区别?



我们来看,全球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定义:



第一,能够理解并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这是比较低层次的直接阅读,大部分信息可以直接从文章中提取。)



第二,能够从文章中建构的能力,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对文本进行建构;(什么叫“建构”,例如:阅读文章时能够主动“链接”经验──这情景让我想到了哪些人,哪些事,遇到这样的事,我该怎样应对?甚至到了高年级,读到文章的写法、结构,能想到哪篇文章与本文相似,这就是个人的阅读建构,这是真正的阅读状态。)



第三,儿童能从阅读中学习,能够透过阅读提升思考力、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中学到怎么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解决的方法。)



第二三点,能力层次要高一些,要求学生加入自己的主观见解,才能提取或者建构新的意义。



这样来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阅读课──只教课文,只教识字,只教朗读,在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就会缺腿。离开老师帮助,学生独立阅读就会有困难,所以,我们应该思考,针对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每一课之后,究竟给孩子留下什么?简单梳理一下:



(1)语言:语文学科的核心是学习语言文字,一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围绕语言文字展开。那么,一节课之后,引导孩子积累了哪些语言?习得了哪些语言形式?语感是否在逐步积淀?



低年级教材的特殊性表现在──课后练习除了“朗读课文”“抄抄写写”几乎没有其他,这更考验了我们用教材教的能力。我们是不是一位敏感的语文教师,遇到特殊的语言现象能不能抓住?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不能捕捉到?(如:运用修辞的语言,画面感很强的语言,表达细致、准确的语言,典型的语言范式,留白的语言等等)



它们在表达上有何特点?如何体会?如何学用?



(2)方法与习惯:就是指在阅读中领悟方法,养成习惯,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这应该是阅读的宗旨。就二年级来说,有哪些方法呢?如:读懂一段话的方法;概括语段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究竟怎样联系语境理解);从文中提炼关键信息的方法;等等。



习惯呢,例如,能够一边读一边想,能在一些关键处圈圈点点,留下思考的痕迹,不明白处能及时质疑,不理解的词能及时查阅工具书,等等。



(3)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了解并积累课文中所渗透的自然、社会、生活常识。────通过以上的积累与训练,积累语言、习得方法、形成习惯,常此积淀,就会形成孩子的阅读能力。



(4)生命启迪及精神影响:教学一课之后,透过语言文字,我们是不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和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些──最终将形成孩子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试想,老师们每节课备课前都要想,这节课打算给孩子留下什么,我们“教什么”就明晰了,我们就不是仅仅围绕课文内容打转,而会把目光关注到孩子语言的积累、方法的习得,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来。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再来分解每个单元要教什么:



第一单元 春天里的发现



1.学习作者多角度观察、多感官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



《找春天》这一课不仅写了春天里的发现,还暗示了观察的角度和方法。学文不仅要感受优美灵动的语言,还要学习作者多角度观察、多感官体验的方法。教材P3“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春天可看、可听、可闻、可触,不仅多角度观察,还加入了联想和想象。“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摇啊摇……”春天就藏在不同的景物和现象中。



教学中,要提示孩子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春天。也可以让孩子继续展开联想和想象──你还感受到,春天在哪里和你捉迷藏呢?



课后可以布置体验任务,调动感官参与,比如:一场春雨过后(或者一个晴朗的日子),带着孩子到操场上去体验,除了能看到,还能听到什么、深呼吸──还能闻到什么、摸一摸你的发现,有什么感觉、它让你想到些什么?孩子缺少的正是这样具体可感的观察指导,只有经历,才能学会观察。



2.体会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



(1)体会。本组多篇课文把春天里的景物当做人来写,“小草探出头来,树木吐出嫩芽”像“探出”“吐出”这一类词,用得非常生动形象,就要停下来,引导孩子说说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写出了草木的什么?这,算是一种初步的品词赏句。



(2)尝试运用。



感受之后,也来说说:“桃花绽开笑脸、猜猜是春天的什么?小鸟枝头欢唱,又是春天的什么?”“春天里还有哪些景物,也可以比作春姑娘的什么”启发孩子仿着句子说一说、写一写。



这样,不仅在体会,也在尝试运用。



3.学习借助插图理解诗意。



读诗能想象画面,读画能建构文字,这是一种能力!小学阶段教材所选古诗大多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我们要用好这一资源,引导孩子借助画面学习古诗。例《宿新市徐公店》,从图中哪可看出是“篱落疏疏”,哪描绘的又是“一径深”呢?借助这幅画面,你又理解了其它哪句诗行的意思?引导孩子借助画面来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另一个任务是,借助插图,结合古诗编故事,发展语言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这是课后作业,要保证落实。



4.学习在矛盾处质疑。(你的玫瑰花白栽了。没有白栽?要启迪孩子学习在矛盾处质疑,学会思考。)



5.学习围绕事物的几个方面去写。如学习《小鹿的玫瑰花》,同是介绍玫瑰,黄莺说的是形和色,微风说的是香浓的味道。原来,写玫瑰可以从外形、颜色、味道几个方面来写。让孩子练习写写爱吃的水果或其他,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写。



6.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学习用比喻句来表达。(我的发现一p16)引导孩子说写比较复杂的句子。



7.开展“寻春”语文活动。



学了《找春天》的观察方法之后,就布置观察任务。鼓励孩子用多种方式记录春天。



观察内容:春天的人、春天的小动物(麻雀、对比)春天的水果(品种、色泽)春天里的花、春天的郊外等等。每个孩子至少选择1─2个观察对象。



选读课文的第1课《春的消息》和第3课《特别的作业》,可以给孩子的观察提供帮助,活动期间可以穿插阅读。还可以补充阅读其他描写春天的读物。



观察记录的方式可以丰富多样。可以写观察日记;



可以用手机拍眼中的春天,然后配上文字;



也可以积累摘抄描写春天的语段;



最后把自己眼中的春天写下来;



通过活动,培养孩子细致易感的心,也培养孩子热爱生活和自然的情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15:45:3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单元 奉献与关爱



1.学习联系上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要教给孩子怎么联系。如p19,“天然水塔”,联系上文第一自然段,从哪句话可以猜出“天然水塔”的意思──引导孩子发现“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显然“天然水塔”是指山上的泉水。可以讲给孩子,因为大自然常年的雨雪积聚下来,所以称为“天然水塔”。



2.学习从相似语段中提取不同信息。



本单元前两篇课文是由结构相似的语段组文的。例,6课《泉水》四个语段结构相似,每个语段写了泉水的一个特点。要引导孩子初读每一段时想一想,分别写了泉水的什么特点,这就是提取。然后再细读,分别怎么写出这一特点的。



7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也有相似语段,可以引导孩子提炼,分别去哪里寻找?了解了雷锋叔叔的哪些事迹?引导孩子把一篇文章,读短,读成一句话。线索拎起来了,思路就清晰了。



3.学习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语句。关键处要敢于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为什么说“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让孩子联系课文内容来谈理解。



4.借助读好对话,促进理解。



要发挥好读的作用,借助“读”来促进理解、深化理解。



例第7课,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我不是最弱小的》,故事在人物对话中推进。抓住对话,先让孩子分角色读,再现情境,几组对话之后再讨论──



“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什么是最弱小的?”或者“萨沙为什么要保护蔷薇花?”



这样教学,既读好了对话,又促进了内容理解。



5.“读读背背”要大致理解意思。



“读读背背(记记)”包括每一课、每一语文园地要求积累的短语、谚语等等。



要求:要大致讲解意思,理解了才有助于记忆和运用,有助于转化为孩子的积极语汇。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啥意思?让孩子结合实例理解,《小鹿的玫瑰花》就是很好的例证,不要机械识记,不知其然。     



另外强调一点:



课后背诵要求,比较笼统的,我们统一要求。本册教材,开放要求背诵的共3篇,5课《泉水》9课《日月潭》12课《北京亮起来了》,要求全文背诵,尤其《日月潭》《北京亮起来了》,语言优美,可以有效体会一些短语和成语在语境中的应用。



6.开始学习默读。



本单元出现了小学阶段第一篇略读课文《卡罗尔和她的小猫》,首次提出了默读课文的要求。要借助这篇长文,开始训练学生默读。



正确的默读方法是只转动眼球,依靠视觉运动,不能借助“唇动”“指动”这些多余的动作。



但孩子刚开始学习默读,是一种默朗读状态,首先纠正孩子不动唇,指导孩子用眼球由词到句,由句到行进行扫视,一开始不刻意要求速度;



稍加熟练时,让孩子边读边划(如划出重点词,中心句等),体会如何在默读时捕捉重要信息。经常训练,每课安排默读思考环节,让孩子熟练起来。



7.巩固两种查字典方法。



课堂上要随时鼓励学生动手查,形成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15:45:43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单元 爱祖国、爱家乡



1.学习把握中心句。



包括全文的中心句和一段话的中心句。本单元课文中心句比较典型,有的在开头第一段,有的在最后一段,可以引导孩子发现。并明确,课文是围绕中心句来写的。这就是在教阅读。



具体到读一段话,也可以用找出这段话的中心句或中心词来把握。



如p40《日月潭》读到第三、第四自然段时,可以提炼每一段的中心词(清晨有雾时和太阳高照时,日月潭的景色)



再如P46《北京亮起来了》一段一景,可以抓住每段的首句,初步把握每段的意思。



2.积累描写景物的语言,主动运用。



本单元要鼓励学生建立描写景物的词语库,积累写景的段落和四字短语。



考虑到学生生活和视野的局限,教师可以提供四季的风景图片,布置孩子写景物小语段。评点标准定为:观察是否抓住了景物特点?是否有运用新词的意识?促进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3.继续学习围绕事物的几个方面去写。



《葡萄沟》写葡萄,不仅写种在哪,还写了茂密的枝叶、葡萄的颜色、热情的老乡。可以将写法迁移到本组的写话──写家乡的景色、或物产。就让孩子围绕景物或物产的几个方面去写,要求写具体。



4.学习梳理信息。



一个单元结束,应引导孩子梳理信息,让他的信息库丰满起来,不要狗熊掰棒子,边学边丢。本单元的信息,如:



(1)日月潭的位置、得名。



(2)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有多少个民族、省、直辖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15:45:5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单元 用心思考善于创造



1.学习追问“主人公怎么想”。



阅读不只是理解主人公做了什么,还要启发孩子追问,他是怎么想的,这就在提升孩子的思考力。如:



13《动手做做看》,伊琳娜觉得两个小朋友回答的都不对,她是怎么想的?



15《画风》的三个孩子各自用具体事物表现风,他们是怎么想的?



16《充气雨衣》中的小林,看到舞蹈小演员的花裙子是怎么想的?



围绕主人公怎么想展开,既体会人物心理,也训练思维的深度。



2.学习用反问句表达。



本组课文在展示心理活动和思考时,多处用反问句来表达。例如:



“要是有一台机器能给邮票打孔,不是很好吗?”



“用能够充气的塑料环代替铁丝圈,不就能叠起来了吗?”



这样问中有答的句式不是第一次接触,可以尝试让孩子用反问句表达,丰富孩子的语言表达形式。这是一种初步的学习,不做达标要求。



3.用上顺序词有序地说写。在口语交际和写话介绍“小制作”的制作过程时,尤其要求学生要有序的介绍。



4.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15:45:58 | 只看该作者
第五单元 感受自然美



1.按主题梳理古诗,感受诗情。



本组又学习两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除了借助画面诵读,体会意境之外,还需要按主题梳理。因为到二年级下册已背诵60首古诗,有必要梳理一番,强化主题印象。比如梳理按:自然风景,送别、描写古代人民生活等主题归类,以后复习时就按主题背诵,这样的童年打底将会为孩子今后的主题学习奠定基础。



2.学习提炼核心词概括语段。



例如《雷雨》前、中、后,分别有什么特点,启发孩子提炼成几个词语,这就是把书读薄。



再如,19课《最大的“书”》,读了叔叔和川川的对话,说一说,这本书上有什么字?能告诉我们什么?这就是在概括语段。



3.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丰富多样。准确、生动(略,例《雷雨》垂)



教材中,作者为避免重复,多处用不同词语表达同一意思,要提示学生学习积累。例19《最大的“书”》,写雨点和波纹留下的痕迹,作者分别用了“脚印”和“足迹”;21《画家与牧童》,赞美戴嵩的画分别用了“称赞”“夸赞”“赞扬”。教学时要明确提示,启发孩子避免重复表达。



4.要开展“和身边的小动物交朋友”的活动。



口语交际和写话,主题都是“身边的小动物”,要提前安排观察小动物活动。设计观察表,观察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把个性的观察体验填写在观察记录表中,让孩子有话可写。



这是在教孩子学习观察,最终不是追求一个写话结果,要把重点放在过程指导上,怎样观察,老师可以提前示范。如,观察整体后,怎样细致观察局部,看到警惕的眼睛,想到了什么;摸一摸湿漉漉、亮晶晶的小鼻子,什么感觉,想到了什么(像个小扣子);喂食时,什么反应,它的动作神态,教给孩子学会细致的观察和联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15:46:13 | 只看该作者
第六单元 培养优秀品质



1.学习用扩展课题的方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有的课文,通过扩展课题可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因为已经是二年级下,可以有所渗透。如,读文后,围绕“画家和牧童”,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我为你骄傲”这句话是谁说的?她为什么这么说?



引领孩子通过扩展课题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思维,教给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不同”。



本单元课文在写法上多处用对比,凸显了人物品质,如:



21课《画家和牧童》的三处对比:



①大家一致称赞和小牧童“画错了”的不同声音;



②小牧童对生活的观察和大画家通过想象作画;



③戴嵩的名望和他谦虚的态度。



可以在关键处的追问,如:为什么说小牧童的声音像炸雷?──发出了不同声音。再如:为什么只有小牧童能发现画家画错了?──观察生活



引导孩子在阅读时发现不同,会把孩子的思路带向深入。



3.捕捉情节留白处,发展想象力,发展语言。



要捕捉孩子语言的生长点,发展语言和想象力。但是可抓的语言点很多。如22课《我为你骄傲》,小男孩打破玻璃后心情很复杂,可以补充丰富心理活动;小男孩卖报纸攒钱赔偿,过程也可以想象丰富,还可以替“我”给老奶奶写便条,向老奶奶真诚道歉。这么多点,肯定不能都抓,根据需要,选一到两处,展开来,去体会。



4.训练用复句表达,丰富语言形式。



本组教材语言上,多处运用了关联复句,例如“一…就…”“像…又像”“既…又”“一会儿…一会儿…”逻辑关系清晰,表达准确流畅,便于学用。



但是,仿写不能空穴来风,可以与课堂片段素描结合起来。例如观察“一位同学读书的样子”──或者与情境活动结合起来,如“掰手腕游戏”“课间活动”“小组值日”等,让学生在情境中用复句表达。



5.练习在学文后谈收获。



也就是课后小结,这样的梳理非常必要。刚开始可以教师梳理。尽量从识字学词的基本任务中解脱出来,可以从人文角度、语言的收获(典型词句),来谈。到了中高年级让孩子形成自觉,每天回顾课堂,实现一课一得或几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15:46:30 | 只看该作者


第七单元 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



学习本组课文,要引导孩子把目光和思考落在怎样看问题、想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上。这应是孩子成长中有意义、有价值的思考之旅。



1.尝试主动追问“主人公怎么想”。



要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自己设问“主人公怎么想”,尝试自己回答,提升思考力和理解力。



25课《玲玲的画》,文中发生了糟糕的事,爸爸启发玲玲怎样想?



26课《蜜蜂引路》,列宁跟着蜜蜂,准确地找到了养蜂人的家,他是怎样观察、怎样想的?



27课《寓言两则》种田人是怎么想的?错在哪里?带给我什么启示?



28课《丑小鸭》,尽管大家欺负丑小鸭,可是在鸭窝里毕竟是安全的,丑小鸭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它在想什么?



引导孩子更加深入地看问题、想问题。



2.感悟句子表达的具体与准确。



细读语句,具体到一些准确的用词,如:



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加上“好像”和去掉有什么不同?再如: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去掉“焦急”就写不出什么了?要引导细致体会。



3.阅读后要捕捉信息要点。



如读文后,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训练学生提取信息要点的能力。



4.增加听写练习。



听写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单元一些意味深长的语句,学文后应该安排听写,便于感受句子结构、关注语言表达,提升书写速度。



5.组块形式积累成语或短语。不搞单打独斗,如P131读读背背,要求积累前先分分组,把意思相近的放在一起,“同心协力、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战无不胜”,给孩子以“团结就是力量”的整体感受。以组呈现,有助于孩子理解含义,整体识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31 05: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