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2-17 14:57:17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早上第一节课,我在组内公开课上主讲了《杨氏之子》一文。这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原文如下: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篇文章只用了寥寥数语,却写出了杨氏子的聪明机智和幽默风趣。
这次组内教学,我们采用自主选择授课内容,自己备课,相互听课、评课的方式进行。在选课阶段,对这么短小的文章,教师们都有一种没什么可讲的感觉,因而对此文章都有些不屑一顾。我却专门选择了它。因为我觉得,这篇文章虽然短小承载的内容却并不少。今天的教学实践也证实了这点。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一、 从语言在交流中的重要性导入新课,揭示本文教学的目的以及本单元的教学目的。
我以:“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的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杨氏之子》写得什么?语言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导入新课。这样既点明了单元的学习重点,又点明了本文教学的目的和重点,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 介绍《世说新语》
这篇文章出自《世说新语》我给学生介绍了这本书的作者,主要内容,编写体例,语言特点等,拓展了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阅读欲望,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
三、进行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介绍和对比
这篇文章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告诉学生这是古代人写的语言,也叫古文。他们说话和写话用的语言不完全一样。因为离得久远,其中许多字义发生变化,又因为语法也不同现代,且语言简洁,常常让人觉得不易明白。
我们今天的写文章是怎么说就怎么写,明白好懂,这叫白话文。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白话文小说是鲁迅1918年1月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狂人日记》。也有人认为,我国最早的一不部白话小说是明末清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四、学生自读文章
本课生字不多,学生能读下来,自读后指名一位学生再读,进行正音。但是因为对课文内容不理解,停顿还不到位。
五、 指导读朗读课文
老师在文中划竖线表示停顿,停顿如下: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 /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按照所表停顿让学生再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随着句子的断开,明白多了。
六、 理解文章意思,揭示学习规律,教授学习方法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课文意思。
2、逐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翻译句子。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逐字逐句评价指导,使每个字落到实处。
强调古文中常见字词的用法,剖析古文的特点,例如通假字,单音节词居多,文中省略部分的补充,意译与对译,强调对译等,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古文奠定了基础了
4、学生自己逐字逐句对译,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七、归纳板书,点明写作意图
孔君平:此(杨梅)是君家果(幽默)
杨氏之子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机智,幽默,风趣)
八、 背诵古诗
个别背,相互背,齐背。
九、 布置作业。
建议学生课下阅读《世说新语》,感受语言的魅力。
就是这样的安排,一节课下来,学生扎实地掌握了课文内容,完成了本科的学习任务,而且拓展了知识,学到了技能,激发了学习古文的兴趣。听课教师也一致反映,课堂容量大,有深度,连他们自己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
这节课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课前准备充分。老师不是全才,更不是百科全书,但是我查了资料,知道了第一部百花小说,知道了《世说新语》等相关知识,充实了课堂,使学生受惠,也使自己和学生一起成长。
2、 教师有较为丰厚的古文知识。我喜好古文,首先自己能把文章理解透彻,所以才能给学生分析到位。可见,“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是有道理的。要带好学生,教师应该有深广的知识,和广泛的爱好。
3、 方法适当。这篇文章不长,我课前把全文抄写在黑板上。讲解中,学生们一只看着黑板,注意力集中,而且板书、批注方便,很直观地让学生看到了古文分析的方法,和翻译、做注的手法,便于掌握古文阅读的规律和方法的掌握,不但给学生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
4、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他们有备而来,课堂配合密切,交流充分,学的积极主动,课堂气氛好。
总而言之,这节课虽然没有用什么现代化教学设备,但它以知识性强,扎实有效而令人满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