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688|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效备课— 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8-16 10: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效备课— 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8-16 10: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有效备课— 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第一章 备课基本理念
备课是教师最起码的教学活动议程,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一座大厦的建筑工程,那么备课就相当于大厦基地的选定。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 备课不是对原有教材的复述和教学的照搬,而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钻研教材,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是结合学习实际,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教师的每一次认真备课都是知识的积累和业务水平再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潜能的调动和发挥 ( 特别是创新意识、改革意识 ) ,还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等思想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备课的质量。假如没有备课或者备不好课,课堂教学也就成了教师的随意行动,其效果与效率也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

有关调查表明,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这种本末倒置的精力分配预示了备课的低效。同时,科技进步带来信息的高效利用,“网络教案”随之应运而生,集体备课成为“教案之和”的代名词,“拿来主义”更是多数教师的惯用做法。备课已成为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成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应付的差事。透过种种现象可以看出,当前广大教师对备课的认识存在以下几大误区:

一、备课是否等于背课
【案 例】

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因为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还不熟悉,教学的环节还不熟练,所以经常把教师上课的每句话、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甚至哪里需要停顿,哪里是重音等等都烂熟于心,甚至写在教案上。课堂上这样的教师常常是“眼中无人”的,一节课几乎就是自己“背课”的时间。

【点 拨】

备课不等于背课。

第一,备课与背课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不一。

选择备课的教师并不急着动笔,而是先放飞思想,即使有时想得比较远、比较杂、比较多也无妨。思考时,为了防止思维落入固定模式的窠臼,他们尽力避免线性思考,取而代之的是块面思维。在思考前,他们时时关注教材,关注学生实际情况离目标有多远,将搭建一个怎样的平台让学生走近目标,如果学生这里出现问题,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调整等教学变数。备课时的思考并不是教学环节的面面俱到,而是该密处不透风,能疏处可走马。

背课者,省略的是研读教材和学生,而直奔教学设计。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快点以文字的方式定下方案,然后背熟教学环节。背课的后面有怎样的思想?首先,渴望精品课堂。因为希望课堂能精致一些,于是寄希望于课前计划,每步都仔细雕琢,环节与环节间的衔接都考虑得很周密。走进课堂,畏手畏脚,一切按预定的轨迹,不敢越雷池半步。其次,期盼顺畅课堂。很多教师都以课不出差错,顺利进行为目标。因此,背课是为了不给意外留机会。因为背课,课上得就失去了灵性。因为一切都是预设的,师生因失却了新的兴奋点而缺乏课堂智慧的挑战。备课的结果可能课堂上整体环节不那么顺畅甚至有些粗糙,但磕磕绊绊的灵动才是学习之真风景。

再者,备课不仅仅是以物化的备课笔记来衡量自己备课是否完成,而是以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储备(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 ) 坦然面对学生作为课是否备好的参考。背课只不过是为自己规定了一条上课行进图。

第二,对补充资料的运用态度不一。

利用课外资料对文本进行适当的拓展,能让课堂因丰厚的资料呈现立体化。面对资料,背课的教师总在想一定要把这些东西挤进去,至于用的效果怎样则不管。备课的教师则在心底盘算,这段资料究竟放在何处才能实现最大价值。因此,用在何处暂不固定,视课堂情况而定。

由此可见,备课与背课对所占有资料的运用态度不一样。备不定非要用,它是以不变应万变。它是在需要时,随机做一些必要的补充,从而促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向前推进。因为“备”,可以信手拈来,课也因随处生景而丰富,充满灵气,富有弹性。背是不管学生是否需要,时机是否成熟,必须生硬灌进去。结果,纵然是有价值的资料,也没开发出最大使用价值来。

第三,对他人之见的撷取方式不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备课前不故步自封,参看他人的见解是必不可少的。但备课的教师绝不见风就是雨,丢弃自己,人云亦云。背课的教师信奉“拿来主义”,死守他人课堂教案(或教学设计),挪为己用,寄希望于他人之思考创造自己的课堂亮点。如自己的学生没撞出别人那个精彩来,就感叹自己的学生不行,却不知课堂充满变数,精彩瞬间应有它出现的契机,它有可能再次出现,但也可能是昙花一现,杳无踪迹。备课的教师在关注他人教案(或教学设计)的同时,会用审视的眼光对他人的教案(或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判断,期望理解其背后的用意,从而获得灵感。对别人有价值的“遇”不是守株待兔,而是主动转化为自己的“预” ,纳为“备”中。

由以上比较不难看出,背课乃是一字不漏的背教学程序,是一种完成任务的被动行为。背课在课堂上的表现是不管学生的课堂状态如何,课堂如一条固定的流水线,更像一沟掀不起一丝涟漪的死水。课因落入程序化、机械化而失去勃勃生机。

【解决策略】

1. 弄清楚备课不是为了背课而是为了上课

教师在备课时既要想好大环节也要想好每一个细微的小环节,甚至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的设计,这都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课堂教学的现实又总是与教案有些差距,有时甚至会出现很大的差距都是有可能的事。因为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双边的活动构成的,教师备课时,只能对自己做到充分的把握而无论如何不能百分之百地估计到全体学生,因此,上课的过程绝不可能僵化死板地背着教案走。

2. 教师上课前有必要熟悉教案

教师上课前,再次熟悉自己写就的教案,一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上课的有关内容,以打有准备之仗;一是为了熟悉讲课的思路与框架,避免无的放矢。但是,熟悉教案并不等于背诵教案。熟悉教案不必花很大气力,只要把握住了讲课中的几个大环节,了解了讲课中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既不必亦步亦趋,不敢“越”教案一步,又可以超然“案”外,灵活地组织教学。熟悉教案不可死记硬背,而要灵活记忆。灵活记忆的方法很多,有图示记忆、线条式记忆、关键词记忆、环节式记忆等等。在这些记忆法里,以环节式记忆为基础,其他的几种方法都建立在其基础之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8-16 10: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有效备课— 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第一章 备课基本理念
二、备课是否等于写教案
【案 例】

由于学校领导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备课检查往往是检查教案,在教学实践中,备课也因此往往被曲解成写教案,不少教师将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认为写教案就是备课的全部。教案写得好,课才能上得好,教案写得详细,项目填得齐全,备课就充分,认真。更有甚者,有的教师通过研究教案来分析备课 ( 暂且不说教案是否可以全面体现备课过程、内容及思路 ) 。

【点 拨】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作准备的过程。从直接关系看,临上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备课,准备教具器械是备课,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是备课,与别人研究教材、探讨教学方法等也是备课 —— 教师备课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广义的备课是大备课,终生备课,它以学科教学为核心,向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辐射,既包括写在备课笔记上的有形教案,更指融入教师心田的无形教案。所谓无形教案,即所谓的“腹案”,是蕴涵在教师思想与感情深处的“教案”。它融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语言表达于一体,并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狭义的备课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表现形式就是写教案,包括手写和打印,是看得见的存在,是教案存在的主要形式。

备课包括写教案,写教案不是备课的全部。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这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一线的教师都知道,其实课上的好坏与教案写的详略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魏书生 老师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在外讲学上课,他上课常让学生选哪一课或者猜上哪一课,而他从来也不带教案。 何文浩 老师上物理课也从不拿教案,并且从来不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而他带的高中三个年级的物理考试成绩都非常优异。 赵谦详 老师的“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研究”成果轰动全国,他也是上课没有教案。了解这三位名师的教师都知道他们的教案没有拿在手上,而是装在脑海里的,他们的课走到哪里准备到哪里。 何文浩 老师的头脑中有上千道各种类型的物理题目,每种题目都有若干种处理办法。 魏书生 老师无论去哪里讲学,日记就写到哪里,为学生准备的书籍资料就搜集到哪里。 赵谦详 老师即使旅行结婚也是习惯性地把随见随闻写成诗歌文章,而这些最富有时代气息的诗文很快就变成了学生课堂上的阅读材料。

【解决策略】

1. 教师须要树立正确的备课观

对教师而言,教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写教案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不论是简案还是详案,都能帮助教师对教学进行一定的把握。写教案,基本要求有“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课型不同,对教案的内容、形式、详略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同时,要吸收备课经验精华,跳出教师本位、教材本位、课堂本位、知识本位的习惯性认识怪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备课观,备理论、备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积累和感悟,把课备进自己的心灵深处。

2. 教育管理者须要改革备课评价观

对教育管理者而言,应树立“抓大( 备课 )管小(写教案 )” 的改革意识。一是要使教师认识到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项内容,鼓励教师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到课前准备上;二是改革教案的编写方式,让教师尽量放开,不拘一格,只要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案都是好教案;三是改变检查方式,不要一味地醉心于数页数、看环节、是否整洁等,应深入教师之间,采用集体研讨、说课等形式,将这些过去看不见、不好查的隐形工作显现出来;四是改变原有的备课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备课创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8-16 10: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有效备课— 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第一章 备课基本理念
三、备课缺少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平时的教案抽查中,我们见到的似乎都是拷贝、克隆的教案,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些备课既没有标新立异的鲜明特色,更没有一丝一毫个性的张扬。只有在带有极强功利性的教师备课评比中,才能见到为数不多渗透新理念,体现新设计,包含新思路的好教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教师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害怕标新立异的备课在检查时通不过,还是目前尚未形成教师备课创新的奖励机制,教师缺乏动力?

【案 例】

一些教师是教学参考书的虔诚的崇拜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视教学参考书为法宝,把教学参考书当作不可违背的金科玉律,局限在藩篱内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依据教学参考书确定教学目标,定位教学重难点,构思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把教学参考书内容绝对化,把整个课堂教学变成教学参考书的翻版。尤其是不少青年教师在备课时有一个通病,即未认真读懂、读通文本,就急忙翻教学参考书,查阅现成的教案(或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把别人的教案(或教学设计)依葫芦画瓢搬上课堂。

【点 拨】

教育是极富个性的事业,备课是教师个性智慧的结晶。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每节课所处的具体情境和经历的过程都是不相同的,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因此备课也应该是百花齐放,各具风格,充满创造性的。新课程弘扬人性,张扬个性,备课形式和风格的个性化、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孕育下的必然走向。

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即备教材,备教学参考书,备学生,其实还应该包括备风格。任何一位教师都会有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教学风格。所谓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工作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

李如密?教学风格初探 . 教育研究, 1986( 9 ):5.教学风格的本质特点在于它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如独特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风度和教学机智等。

对教学风格的认识需要强调三点:第一,教学风格属于教学艺术的范畴,它是教学艺术家所特有的,在教学活动中一贯表现出来的一种“韵味”、“格调”、“风貌”。教学风格形成的根本途径是教师对教学艺术的不断追求和自觉探索,“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教师绝对与教学风格无缘。第二,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个性是指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才能、性格、气质等诸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但教学个性并不等于教学风格,只有当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艺术探索和追求中,“教师主体个性在教学观点、教学方法、教学作风等的结合体在教学实践中显示出来的成熟的、科学的、较为稳定的风貌特征”杨再隋 , 雷实?当代中国小学作文教学风格?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8 : 3.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说,这个教师的教学达到稳定的个性化,即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第三,教学风格无高下之分,有效性是检验教学风格的实际标准。由于形成教学风格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不同,尤其是教师个性和教学个性的差异,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千姿百态的。教学风格大致可分为:科学型(或称理智型)、艺术型(或称情感型 ) 和混合型。不同类型的教学风格会明显地具有各自的一些特点。科学型的教学风格:严谨细致、深入浅出、沉稳柔和、逻辑推理。艺术型的教学风格:热情奔放、幽默风趣、慷慨激昂、活泼明快、富有表演性和感染性。混合型的教学风格:兼而有之。究竟哪一种教学风格好,不能一概而论,每一种教学风格都有其特有的长处,也有着其显性或隐性的不足。

【解决策略】

1. 教师应彻底改变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的奴隶式备课方法,成为一个有自己见解的思考者

备课是一项充满灵性、充满创造性的工作,它既有一般可遵循的规律和原理,同时更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差异性。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自我意识,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钻研教材、理解运用教材的能力。面对教材,不管是一篇新课文或者新一章节的知识,首先应仔细地反复研读,认真地分析思考,不要急于翻看教学参考书,不顾一切地钻到参考书的圈子里。要以课程内容为对象,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实际情况为根据,在深钻细研、反复思考的基础上,找到三者的最佳结合点。自己有了成形的思路和成熟的东西,再去翻阅教学参考书,进行必要的补充丰富。正如魏书生所说,“一定要注意以我为主,以我的教学风格、教学个性、教学特长为主。用各家各派的理论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长,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备课过程中,最珍贵的就是那些属于自己的东西。

2. 要克服绝对相信教学参考书的盲目崇拜意识,成为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创造者

且不说当前有一部分教学参考书以赢利为目的,其内容陈旧,观点错误,就是权威部门编写的教学参考书也仅仅是一家之言,不可能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具有了新的角色定位,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什么是开发?就是教师经过思考探索,以独立备课为基础,形成第一次备课的蓝本,然后再与别的教师的教案中的优质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创造开辟出来的具有校本特色和个人风格的新东西,绝不是鹦鹉学舌似的盲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向权威挑战的胆识和才气,运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教学参考书,创造性地进行备课,使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加趋于成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 须要不断完善备课方式的评估规则

若要教师备课创新,凸显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领导首先要改变对备课限定的、一元化的僵化要求。自由、开放、宽容是促进教师进行创造性备课的可靠保证。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应要求他们备课注重规范,以锤炼青年教师备课的基本功;对中老年教师,应要求备课有创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工夫;对优秀教师,则要求他们重在总结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念。在评估中,还要注重实用性,淡化应检性,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备课形式,如提纲式、随笔式、表格式和框图式等,以体现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使教师从繁重的机械书写中解脱出来,使备课不再流于形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8-16 10: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有效备课— 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第一章 备课基本理念
四、过分强调中高考指挥棒
面对新课改,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倾向是坚守“双基”阵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以不变应万变,认为只要守住这个阵地,就不怕什么高考、中考;至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无法量化的目标,玄之又玄,不用那么强调。现实虽有无奈之处,但我们教师备课难道必须围绕着中高考指挥棒转吗?

【案 例】

为应付考试尤其是中高考,一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过分强调知识性目标。如一位教师设计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推论。这样的目标只是明确学生须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缺乏考虑,视为可有可无。

【点 拨】

教师备课中只倾心于知识技能的目标制定和实施的这种倾向可以说普遍存在,尤其是在重点学校、等级学校。这种做法培养出的往往是高分低能、人格不完善的学生,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过程。因此,基础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列为课程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之一。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也是对客观事物与是否满足主观需要的评价的反映。态度是指对某一客观事物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价值观,可以说是态度的凝练,个体的有些态度经过时间的冲刷而留存下来,融进了人格,于是就变成了价值观。综上所述,罗杰斯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人参与实践过程中对各种经验的体验结果。这种体验,一方面取决于他自己在参与实践过程中直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机体体验;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因教师、父母、同学对自己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产生的积极的经验或体验。

体验和感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基本方式,体验和感悟也是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一个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必然会在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而且体验、感悟是知识后面更有价值的东西,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可能是挫折、失败,也可能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样,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人类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都与学生认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成长的必然要求。

【解决策略】

1. 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 刘兼 教授曾举了一个例子:内地一位校长对香港中文大学一位教授说:“中考、高考不改革,课程改革寸步难行!”这位香港教授反诘道:“难道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测量,我们就可以不给予关注吗?”刘兼 教授对此深有感触地发表评论:“的确,我们教育工作者之所以成为教育者,就应更多地关注人的更本质的东西。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极大的挑战。”课程改革也是人的改革,教师历来就是教育改革的最大主力军或阻力,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给广大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作为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地达成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是附加于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成为了教师面临的新课题,这就要求教师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2. 须出台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中高考大纲

教师之所以还围绕着中高考指挥棒转,究其原因,主要不是教师思想观念落后,而是课程改革的一些重要配套措施滞后,其中,很重要的是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中高考大纲迟迟未出台。而中高考成绩是目前对学校教学质量终结性评价的最重要指标,谁也不能也不敢掉以轻心,作为学校管理者和学科执教者的教师更是如此。

3. 学校管理体制需要与新课程精神相配合

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受学校的管理体制影响,特别是学校的评价机制制约。如果学校创造的是发展素质教育的环境,这在客观上支持了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突出素质目标,如果学校把高考放在第一位,就必然引导教师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8-16 10: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有效备课— 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第一章 备课基本理念
五、重预设,轻生成
古希腊有则寓言:一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就决定去捕什么鱼。有一年春天,墨鱼的价格最高,便去捕墨鱼,结果打上来的全是螃蟹,他非常懊恼地空手而归。等他上岸后,才得知市场上螃蟹的价格涨到了最高,于是他决定下次去捕螃蟹。然而第二次出海,他打上来的全是墨鱼,他又一无所获。回到岸上,他后悔不已,原来墨鱼的价格又高了。于是他发誓下次不论是墨鱼或是螃蟹他都要带回来。可是第三次出海他什么也没有捕到。

【案 例】

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虽没有上面这样愚蠢的“渔夫”,却有这样的愚蠢行为:一些教师上课前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先讲什么后显什么都按照计算机程序预先设计好,课堂上教师也会偶尔问几个问题,但如果学生回答的不是课件下一个程序所需要的,教师往往就会“避重就轻”或“迂回而过”,接下来一般还是按照自己课前预设的程序把内容上完。

【点 拨】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它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正如布卢姆所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就不能成为一门艺术。”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为教学的主体 —— 学生,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备课其实也是动态延伸的过程,备课是有始无终的:对整个教学活动的预设是备课的开始,而在目标达成的实际操作中,对预设的调整、修正,对课堂新情况的随机应变,是备课的继续和提升。“随机应变”是应对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是在备课中纳入灵活的弹性成分,以课堂学习为基本取向,实现教学过程与效果的最优化。课堂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而且是个特殊的社会舞台,其中蕴藏着复杂多变的结构、情境与互动,是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整体,远比物理空间更加具有鲜活的生命取向。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教学活动的性质框定在“特殊的认识活动”范围,因而人们通常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学习内容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选择和教学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课堂便成为教师演出“教案剧”的特殊场所,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的角色,课堂因此失去了其核心性质,课堂生活变得单调,缺乏应有的活力,导致了学生厌校,厌学。因此,教师在预案设计时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必要的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的情况随时大胆地调整教案,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捕捉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只有还学生心灵飞扬的空间,教学设计才能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从某种意义上讲,最终的教案定在课堂上。

【解决策略】

1. 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地少设定,多设想

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当然有其规定性,课标、教材一经确定就相对稳定,而学生是动态有差异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尽可能多地把学生考虑在内,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无论是教学环节的预置还是课堂组织方式的确立,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在备课中,我们需要把自己放回到学生那个年龄层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时代精神,尽可能地设想学生在学习中的“可能”,设想学生经验基础上的“可能”,设想其“可能”感兴趣的问题。当我们在独立研究了课标和教材之后,才可在此基础上设计一般性学习目标。

2. 在备课构想中渗透应变策略

课堂教学的开放必然带来教学的多样性、多变性,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拟设多样性的应对方案。作为预案,从教材内容的角度看,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在能够产生多样化解读的内容上,从拓展学生思路,优化学生思维出发拟设应对预案;一是在容易产生疑问的内容上,多角度地拟设应对预案;三是在生成性问题上,诱导学生思辨,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造性,拟设应对预案。从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看,要从学生的个体需求、交流合作需求以及其好奇和乐于探究的需求等来拟设应对预案。课堂教学中的许多即时情况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因此教学设计必须富有弹性,具有充分的应变意识和策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8-16 10: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有效备课— 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第一章 备课基本理念
六、只关注课前备课,忽视课后备课
【案 例】

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往往重视课前备课,有的甚至超周或超月做教案,提前编写,反复熟悉,但这节课一上完就万事大吉了,没有进行反思、推敲、总结。

【资料卡片】

课后总结也称课后备课或教学后记,是教师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 刘连武 . 浅谈教师的课后总结 . 石油教育, 2000 ( 10 ): 56]

【点 拨】

如果说课前备课是课堂的前奏,那么课后的批判性反思则可视为课堂的延续和沉淀,是课后备课。课后备课也称为“第二次备课”,是教师课堂教学结束后,对课前准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和对学生原有知识技能水平的估计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劣得失等逐项进行反思、检视、分析、评价、总结,以补救本次教学所失和改进后续课堂教学的一项课堂教学后活动魏爱枝,张文建,张璐阳?论教师课后备课 . 职业教育研究, 2006 ( 3 ): 27.。一节课,不论备课时考虑得如何严密细致,也不可能把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都设想得周全,课堂上随时会有不确定因素出现,促使我们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这样,一节课下来,进行反思就显得十分必要。教学效果怎么样,教学目标是否完成,重点、难点讲清楚没有,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情绪是否积极而饱满,教师的教态、语言是不是恰到好处,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心里最明白。因为教师在做课前准备工作时,已经对课堂教学效果有一个预先的期待和估计了,课讲完之后自然可以把预期结果与实际效果作一个全面的对比,这一对比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自我检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经常保持对自己教学工作的自知。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 = 经验 + 反思。也有的专家认为:优秀教师 = 教育教学过程 + 反思。可见,课后反思是教师提高自我的有效措施,其实许多名师就自觉地进行着这一行动,且收到显著的成效。课后反思实际上是一次避免教学重复的失误,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的再备课,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过程,对于教师的备课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应成为教师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

【解决策略】

1. 教师课后备课的内容

( 1 )对课前备课的全面反思总结

① 对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反思。确定的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和测评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来讲,他们的体会是明确具体的还是模糊不清的?

② 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体现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功能,是否更好地体现了教学原则,从而便于学生获取知识和习得技能?

③ 教材处理与教学目标实现之间的可适度分析。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情感、价值观实现得如何?是牵强附会还是“润物细无声”式的自然渗透?本次课堂教学是否起到提高以前所学知识以及为以后学习“铺路”、“搭桥”的作用?课前确定的教材重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否准确?重点是否突出?难点解决的如何?

④ 对教学过程的检视。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动机做得如何?学习动机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

⑤ 对人际关系的反思。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力的有效培养,与课堂教学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因此,对这项内容,要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处理得如何,是否融洽,是否达到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发挥?

⑥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反思。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可使课堂教学层次分明,深入浅出,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形象生动,教学难点变得相对容易,使学生对知识的识记、领会、运用、习得和迁移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更加有效,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后要仔细审查课前选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是否恰当有效,与学科特点及学生实践结合的紧密与否,效果怎样,有何改进。

⑦ 对学生情况认识了解程度的评价。此项内容主要反思评析课前对学生的实际,如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班风、学风、纪律等认识是否正确。因材施教是教学取得全面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对因材施教的反思和改进也不能忽视。

⑧ 对课堂管理的反思。课堂管理应使课堂变成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的组织活动和具有良好学风、人际关系的教学环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良性互动,促进学生以最大的努力积极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课后对课堂教学管理的成败得失要进行反思、评析、总结。

( 2 )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全面反思总结

由备课到课堂教学结束,是一个由“剧本”到“演出”的再创造过程。课前备课再好,教案写得再周到细致,讲课时都不可能绝对按教案去一字不变地讲演。一是因为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出现突发情况,需要及时调整计划;二是因为由“剧本”到“演出”,教师心情、外界环境都是不同的,不能读剧本,背台词,要有情感、技艺的恰切运用;三是因为整个教学过程有时会出现失误,有时灵感闪现,会使教师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成果,因此,课堂教学结束后,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失败之处和创造性成果进行反思总结,找出今后可以借鉴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

2. 教师课后备课的方法

教师课后备课只停留在冥思苦想的自省之中是不够的,课后备课必须和调查研究相结合,必须尽可能地征求学生的意见,细心记录学生的反映。这些宝贵的资料是教师分析、研究自己的基础,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艺术的形成,常常就是在这种日积月累当中实现的。课后备课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 1 )横向性反思总结

首先是教师根据上课情况自我检查。每次上完课后,教师都要抽出一段时间来回忆一下课上讲的内容、学生的听课情况,从中找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然后记录下来,作为课后总结的基础材料,以备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用;其次是教师间的交流,即上完课后教师之间互相交换信息,介绍各自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共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并记录下来作为资料。

( 2 )纵向性反思总结

一是要做好作业讲评记录。教师批改作业不单纯是给学生评分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还要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找出上课过程中的不足,给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借鉴,避免重复性错误的发生。二是搞好测验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行测验分析,从中检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情况,找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据此制订新的教学方案。三是开好学生座谈会。教师有时不能准确地找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之处,通过座谈会这种方法请学生来提意见,可以反映一定的情况。须注意的是教师不可讳疾忌医,应以求教者的身份虚心请学生发言,少听赞扬,多听批评,尽量不为自己辩解。这样做不但不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反而会密切师生关系,听到学生对自己教学的真实意见,有助于自己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 3 )综合性反思总结

此类反思总结是教师在横向和纵向反思总结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各基本要素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和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订出改进方案。综合性总结适用于单元教学或阶段性教学,要求的深度和广度都比前两种层次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08: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