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4 19:26:42
|
只看该作者
教后记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故事梗概,即我们通常说的“缩写”。文中主要写了鲁滨孙因乘船遭遇风暴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战胜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最后终于成功返回英国的事。
首先,我利用班级图书角有意无意地提前引领学生课外阅读《鲁滨孙漂流记》,这就为后边的教学架设了一道通畅的天梯。
上课伊始,我单刀直入:从同学们前一阵课外读书活动中,我知道你们看了《鲁滨孙漂流记》一书,你们能告诉老师故事都写了些什么吗?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串联说出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如:鲁滨孙被大浪冲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他在那里遇到什么什么困难,又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的?
接着,让学生带着快速回顾或者默读课文再一次整体感知,想想文章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文章脉络,又进一步理清了文章思路。
然后重点学习文章2——8自然段。学习这部分,以学生交流、自悟为主,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用不同的符号找出相关语句,并让学生通过朗读这些句子,自读自悟,在读中体会,并让学生动笔在相应的句子上、下方做旁注,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品读的过程中,学会从文中体会鲁滨孙在荒岛的孤独无助,面临的是严峻的生存挑战,这些巨大的困难关系到自己的生死存亡,“难”中处处透着“险”。鲁滨孙在荒岛上生存所做的种种努力,不外乎解决食物、住所、安全和孤独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而在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孤身一人要解决这四大难题,无疑是一种极其严酷的考验。从而又体会到鲁滨孙是个机智坚强、不畏艰险、聪明能干、善于思考、积极面对生活的人,这样就轻易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从鲁滨孙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身上学到什么?从而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说话的能力。进而联系到当今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使学生学以至用,从中受到启迪。这样教学非常有实用性,教会了学生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积极面对人生。
最后,再次布置学生课外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或《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这项课外训练拓展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进一步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
总之,教学时我认真钻研教材,既做到了备教材,更做到教前备学生,从而精心设计教案,巧妙地设计过渡语,过渡自然。整节课既做到突破重点,又巧妙地冲破了难点,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步步紧凑,突出教学重点,避开平均用力,教学思路十分清晰,有条理。
美中不足的是时间分配不够恰当,前松后紧,而导致后面的问题给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不够充足,提问面不广,达不到自己预设效果;对于学生回答有所偏离时,引导得不够顺畅,有些牵强;本课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力度不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