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4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后记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0:27: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庐山的云雾》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文章层次分明,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景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在教学本课时,我紧紧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美,通过边读边思,体会二、三自然段是运用怎样的方法写出庐山云雾的奇丽的。在学法上,我先带领孩子们一起学习第二自然段,然后归纳总结学习方法,最后让他们自学。相信孩子们对于总分结构段落的学习应该会掌握方法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0:28:02 | 只看该作者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秘、变幻无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的写作方法,写出了作者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今天,正值介休的两位校长来我校参观调研,并深入课堂听课,那就让她们和我们一起共同感受这庐山云雾的壮美吧。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是紧紧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来展开教学的。师生共同学完第一自然段,明白庐山云雾的神秘后,出示自学提示:1、自学1、2自然段,看看庐山云雾有什么特点?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2、仿照2、3自然段,用总——分的结构方式,写一段话。
学生开始自学做批注,在有感悟的基础上,发动学生小组讨论,再组织交流,教师同时参与学生交流,做适当的点拨。其次,小组交流汇报。学生先汇报庐山云雾的第一个特点是千姿百态。然后展开具体分析:有的学生说:本段运用了许多恰当的比喻,把云雾比作“绒帽、玉带、大海、天幕”,展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有的说:这段从庐山的山头、山腰、山谷、山峰不同的位置讲述了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有的说:这段以总分的构段方式来描写庐山云雾的特点的。还有的说:我们组是用画简笔画的方法来学习的,通过学生在黑板上画不同方位的云雾的形态,加深了对庐山云雾特点的感悟。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会庐山云雾的形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再次,汇报庐山云雾的第二个特点:瞬息万变。有的说:这段把庐山的云雾比作:“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有的学生说:从“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 。”看出了庐山云雾的变化快。还有的学生对省略号进行了补充,如:刚刚还是一群群绵羊,一转眼,就成了一头威武的狮子。然后,引导学生读出庐山云雾的变化快。最后,升华总结读最后一段,结束全文。
整堂课,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课堂气氛很活跃。他们主动参与,互相补充。在了解到庐山云雾特点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智能。这课教学的一个缺憾是,时间紧,没有准备好相应的课件,写景的文章让学生多看些图片,会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0:28:19 | 只看该作者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秘、变幻无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的写作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秀丽、云遮雾罩。

首先,课前我让学生背诵他们熟悉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以这首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让学生渐渐走进庐山,这时再引出课文,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进而指导“庐”和“瀑”的书写,因为这两个字都是四会字,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写错,故在上课伊始就加深印象。

然后,从“在庐山,最有名的还不是瀑布,而是它的云雾”导入课文,在自读之后进行段落单独初读,接着就是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过程。首先就是“幽谷、游览、似乎”,在这三个词语中分别指出注意要点,“幽谷”的含义和“游览”的意思,以及“似乎”的读音和近义词,接着是“飘飘欲仙”和“腾云驾雾”这两个四字词语的意思,特别抓住动词来体会,并让学生自述了成为仙人的体验和感受,进而在学生对这些词语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第一小节,体会庐山的风景秀丽。

接着进入第二小节,第二小节着重写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到底有着怎样的形态呢?引入课文,自读后让学生找出这一小节的动词,从动词身上找寻突破口:“笼罩、缠绕、遮挡、系、戴”,动词最关键的就是理解和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从字面出发,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有的在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用身边的“无字词典”来理解和运用,效果不错,最后两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比如“系红领巾”、“戴眼镜”,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特别要说明的是,为了让“教考合一”,根据当前的形势,我又让学生实践了“弥漫”的“漫”字的“一字多义”,学生在运用中也能得心应手。后来让学生带着这些对词语的理解,回味课文,朗读起来明显会好得多。

再后来就是第三小节,第三小节主要描写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其中较难理解的就是几个四字词语,通过让学生抓住关键字,活用“引申”的办法让学生理解,效果良好。

最后,回归课文的最后一小节“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结束全文第一教时的教学。

课后,我向王校长请教的时候,王校长指出:从总体上说,这节课完成了既定的课时目标,课堂反响也较融洽,但依旧是在操作和引导上的功夫还欠火候,有两个问题,提出了之后学生并未能领会,导致有些冷场。可能是由于我在备课的时候并没有充分的预见到这点,没能很好地从“儿童立场”出发,换位思考,还有就是朗读的少了些,这篇写景的课文更应该多读,多让学生在朗诵中自我感悟。我想我今后也会注意到这些,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加认真地研究业务,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这里再次感谢王校长的教诲和师傅刘亦老师对我的付出和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9 15: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