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是科学定标,构建模式。“以学评教”课堂教学评价表有7个评价指标、17个学生与教师的评价要素,评价标准设A好、B较好、C一般三个等级,用以衡量各项二级评价指标的价值程度,并对A、B、C三级评价指标要点进行科学的内涵界定。(详见附表一)
此评价表用于常规教学管理的课堂教学评价,学校管理者听评课、教师自评、同伴互评都依据此评价表。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听课后都要根据评价表的内容将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给被评者。
其三是多方参与,评价合理。为了逐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了学科学生发展性综合评价档案和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评价档案,遵循全面性、过程性、激励性、多元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将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情感激励与学业成绩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见附表二、三)
其四是强化评课,注重方法。我们在运用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注重评价方法的探讨和评价产生的时效性总结,初步形成了“四注重四避免”的评课原则和灵活实用的十种评课方法。
评课原则:注重尊重和发现,避免追求完美。我们倡导教师真诚地欣赏他人的课堂教学,尊重教师实施教学的自主性,把发现教师课堂教学的闪光点放在第一位;注重坦率诚恳,避免遮掩浮夸。我们倡导教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把优点谈足,缺点说透,既能合情合理地满足他人受赞誉的要求,又要把缺点抓准,让人心悦诚服,不能含含糊糊;注重以事论理,避免空谈理论。我们建议教师评课时以新的教育理念为依据,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好,好在何处?弱,弱在哪里?有理有据,有的放矢;注重差异对待,避免强求统一。对于被评教师情况不同,对课堂的要求也不同,评课的重点也就不同。对于骨干教师的优质课,我们突出一个“严”字,倡导一个“学”字;对于正在成长中的教师的研讨课,我们突出一个“研”字,倡导一个“争”字;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我们突出一个“引”字,倡导一个“实”字。
评课方法: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并总结出十种评课方法。从评课的覆盖面分包括:全面性评课、片断性评课。从评课的侧重点分包括:研究性评课、针对性评课、延伸性评课、追踪式评课。从评课的功能分包括:诊断性评课、激励性评课。从参与评课的主体分包括:反思性评课、互动式评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评课方法,既可采用一种评课方法,也可同时采用几种评课方法。
其五是扎实推进,形成模式。经过不断的探究,归纳出了“六学”课堂教学模式,即“铺垫助学—诱趣激学—顺思导学—应用促学—疏理评学—实践延学”,进而通过给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潜能得到开发。“六学”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依据《标准》倡导的“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拓展应用”为主线;以“以学评教”评价理念为指导,建立适应“以学评教”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突出在教师引导下,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为基础,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品质为途径,实现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谐发展的教学活动方式。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交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关注教师的引导、生成性问题的把握,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与提高。充分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构建“以学评教”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使教师、学生、课堂发生很大变化,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加强,课堂效果显著提高。
教师的教学体现四个着眼:着眼备课、着眼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着眼学生的作业质量、着眼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教师的教学评价观念进一步转变,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的着眼点更加明确(抓课堂、抓课堂学生的表现、抓备课),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学会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引领者、辅导者,促进学生发展。呼唤教师要以尊重、欣赏、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
学生实现四个变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得到提高,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课堂学习效果明显,作业负担减轻了。实施“以学评教”课堂教学评价,促进了学生发展。课堂上思想溜号的学生几乎不见了,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多了起来,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课上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在不断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变得多样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课堂面貌焕然一新:教师语言新,教学设计新,教学策略新,活动方式新,课堂成了师生交流的平台,成了研究的阵地,成了学生的乐园。“以学评教”课堂教学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改进、导向和质量监控等功能,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这一核心进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舒心。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以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研究为基础,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使教学评价等课改瓶颈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在研究中,我们注重把教师基本功建设、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等问题与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研究相结合,提高了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研究更贴近教师的教学实践。我们的研究还仅仅是开始,我们将在这一领域继续加强研究,实现行动研究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实现由量到质的跨越。
附表一:
大港区“以学评教”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价
对象
| 评价
指标
| 评价要素
| 权重
| 评价等级
| A | B | C | 学生
60分
| 参与
状态
15分
| 1.参与活动的时间充足。
2.利用多种感官有效参与活动。
3.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强的自信心。
| 5
5
5
| 13-15
| 10-12
| 10以下
| 交往
状态
10分
| 1.能与教师、同伴主动交流。
2.善于倾听、提出见解、师生关系和谐。
| 5
5
| 9-10
| 7-8
| 7以下
| 思维状态
15分
| 1.能独立思考并提出问题。
2.能提出并回答有创意性的问题。
| 7
8
| 13-15
| 10-12
| 10以下
| 学习达成状态
20分
| 1.识记、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
2.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
| 10
10
| 17-20
| 13-16
| 13以下
| 教师
40分
| 教学目标
15分
| 1.正确把握、理解并运用好教材。
2.了解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注重三维目标有机融合。
| 5
5
5
| 13-15
| 10-12
| 10以下
| 教学策略
15分
| 1.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
2.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启发学生积极参与。
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 5
5
5
| 13-15
| 10-12
| 10以下
| 特色
10分
| 1.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2.有良好的教学机智。
| 5
5
| 9-10
| 7-8
| 7以下
| 等级评价
| A好(85-100)、 B较好(70-84)、 C一般(70分以下)
| 综合评述
|
附表二:学生、教师、家长互动反馈评价表
第一部分
评价时间
|
| 学生姓名
|
| 单元成绩
|
| 评价项目
|
自评
| 同伴评
| 教师评
| 课堂表现
| 主动观察
| A B C
| A B C
| A B C
| 学会倾听
| A B C
| A B C
| A B C
| 主动参与
| A B C
| A B C
| A B C
| 合作交流
| A B C
| A B C
| A B C
| 思维条理
| A B C
| A B C
| A B C
| 创造思维
| A B C
| A B C
| A B C
| 完成任务
| A B C
| A B C
| A B C
| 作业质量
| A B C
| A B C
| A B C
| 解决问题能力
| A B C
| A B C
| A B C
| 综合评述
|
| 第二部分
| 家长反馈
| 作业质量
| 学习习惯
| 解决问题能力
| A B C
| A B C
| | | | | | | | | | | |
评价说明:1.第一部分根据评价项目按阶段由学生本人、同伴、教师分别进行评价。
2.第二部分由家长填写学生在校外表现情况。
3.按单元每月评价一次。
4.A:好 B:较好 C:一般
附表三:小学数学学科学生发展性综合评价表
学生
姓名
| 评价阶段
| 课堂
表现
| 作业
质量
| 解决
问题
能力
| 学业
成绩
|
家长
评价
| 学期
总评
| 生评
| 师评
| 生评
| 师评
| 生评
| 师评
| 单元成绩
| 期末成绩
|
| 1
|
|
|
|
|
|
|
|
|
|
| 2
|
|
|
|
|
|
|
|
| 3
|
|
|
|
|
|
|
|
| 4
|
|
|
|
|
|
|
|
|
| 1
|
|
|
|
|
|
|
|
|
|
| 2
|
|
|
|
|
|
|
|
| 3
|
|
|
|
|
|
|
|
| 4
|
|
|
|
|
|
|
|
|
评价说明:1.将阶段评价与单元成绩对照转化成定性评价A、B、C,进行阶段汇总。
2.学期末将各阶段的表现与期末成绩对照,进行定性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