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88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年秋季第一学期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质量分析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5 12:43: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1年秋季第一学期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质量分析反思苏教版北师大版新课标人教版
本次六年数学期末试卷,分为填空、判断、选择、计算、看图找关系、动手做、生活中的数、实际应用、附加题九个部分,通过分析,我发现本套试题具有三个特点:
1、在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2、注重对学生双向思维的考核,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3、注意了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进行质量分析如下:
成绩统计分析
参考人数      优秀人数      优秀率      平均分         及格率
269          182          68.34%      80.68         92.7%

本次期末测试综合起来看,基本运算、基础知识部分学生掌握得很好,学得比较扎实,同时,计算也比较准确。
学生卷面分析
(一)、填空
本题大部分学生都答得很好,出现错误最多的题目是(3)题,多数学生能进行正确的计算,但是都没有完整地写出单位名称,此题的正确率仅为35%,出错的主要原因:一是教材安排的课内练习都是填表格形式的,直接填结果,淡化了单位名称的书写意识;二是试题中“平均身高记为0”,学生误以为答案也不用写。
(二)、判断
这道题的正确率高,个别学生因为没有很好审题出现错误,
(三)、选择
本题错误率较低,少数学生(4)小题因缺乏推理能力而导致结果出错。
(四)、计算
直接写得数(3)错误较多,错的学生都是等于1,主要原因是忽略了计算顺序,急于求成造成错误。
本题中大部分的题正确率很高,少数学生计算错误,主要原因:一是学生计算错误,二是忽略了题目要求,应按正常顺序计算的,还进行简算,导致整题覆没。
(五)看图找关系、(六)动手做、(七)生活中的数
这三题答的较理想,学生准确画图、分析统计图,动手操作能力在题中得到了充分运用。
(八)、实际应用
本组题目能充分考查出学生的分析、判断、综合、推理能力。其中1、4、5题答得较好。
2题算理虽不复杂,但条件的出现形式灵活,学生缺乏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层次浅,造成部分学生理解出现偏差,跌入智力陷阱,学生思维能力的层次浅,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审题不清,没有弄明白究竟求的是什么。也有部分学生计算不准确,只能追悔莫及。
3题的解答不仅能考查学生的智力,更能反映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它是这套试题出错最多的地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分析有这样几个:题目中
知识点不难理解,但学生不能准确地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有学生用三条线段分别表示,却无法表示所求问题,即缺乏解决问题的手段。
总之,卷面基本上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水平,体现出了优、良、中、差四个层次学生的综合能力,说明试卷出得比较客观、合理。通过试卷分析,我们也看到了自己教学工作中的成功与不足,弄清了今后改进与提高的方向。首先,在扎实基础的前提下,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其次,要注重学生双向思维及多向思维的培养,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第三,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能力,使学生做到活学、活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5 12:44:21 | 只看该作者
一、试卷分析:
1.试卷特点:本次考试我们镇上统一试卷,由妙桥小学的卢老师命题,试卷力求能体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考察,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及形成过程。在编排上,重视从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人手,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引导,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试题呈现形式丰富多样,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对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
2.存在问题
(1)综合性强的题目的显现图文结合,为学生的审题和解决提供恰当的情境,但有些题目信息量大,不仅有些信息要从文字中获取,还要从图中去捕捉有用的信息,难度较高。
(2)这样难度的题量较多,其综合性不仅体现在知识点上,更体现在方法策略上,学生两样都不扎实。
二、考试情况分析:
     2.考试情况分析:
各班对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比较重视,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好的。但因为本次试卷的难度较高,提高题所占比率较大,所以部分平时认真、而思维能力差点的学生和平时成绩有较大的差距。各个项目情况分析如下:
(1)填空题。
共有30空,知识覆盖较全面,有写数,包括改写、省略;有单位换算,包括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换算;有字母写数、可能性、比例、找规律、统计量的计算、铁皮制作水桶等,有些题目如第11题,把因数与倍数的知识与行程问题有机的整合,每一空的答案都不能一步达成。以这两题为例:
第8题:……“十字形”框月历卡里的日期,……(最后一空)一共可以框出(       )种不同的和。
学生情况:正确率42.1%。
原因探析:属于5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找规律知识,因此完成本题,需要先找到规律——“十字形”框架中5数和与中间数之间的规律、移动的规律。而有难度的是“十字形”框架移动的规律,应考虑长3个数字、宽3个数字的正方形的框架思考,还要考虑到第1行数字和最后1行数字的情况,学生大多出错在把边缘数字也算进去了。
第11题:TOM每秒跳一次跑4格,JERRY每秒跳一次跑3格,……(最后一空)当TOM跑到格点100处时,JERRY在格点(       )处。
学生情况:正确率37.6%
原因探析:本空是路程以“格”作单位的行程问题,对学生又是一次考验,根据两人跑的时间一样,而计算时间打破常规,用总格子数÷每秒格子数=用的时间的数量关系式,然后还要考虑JERRY的起点。
第12题:制作一个无盖圆柱形水桶,型号(图略)……(最后一空)王师傅制作水桶时的铁皮利用率是(    )%。
学生情况:正确率39.8%
原因探析:学生对铁皮利用率不懂,平时也基本没有提及,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需要以后教学中继续加强。
(2)判断。
第4题:自行车行使的路程一定,车轮的转数和直径成反比例。
学生情况:正确率41.2%
原因探析:这又是一道打破常规的题目,学生一般对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比较清楚,现在换成了路程、车轮的转数和直径,而直径一定,周长也一定,这样学生对这三个量的数量关系式模糊了,混淆了,又不高兴举例子,真是眼高手低的典型表现。
(3)选择。
第4题:有五根木条,……一共可以拼成(  )不同的三角形。
学生情况:正确率23.1%
原因探析:本题不仅要用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且要用到“一一列举”的策略进行解决,估计学生在第一个知识点上没有过关。
第5题:如右图(图略),酒瓶中……,共能倒满(    )杯。
学生情况:正确率27.1%。
原因探析:本题要求大体积和小体积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告诉的是底面直径的关系、高的关系,又两个形体不同,一个是圆柱一个是圆锥,需要进行复杂的计算,当然也可以假设酒瓶的底面直径,然后根据关系分别算出来,用大体积除以小体积获得关系,但显然这种方法低级而繁杂,学生是不喜欢的,所以就宁愿不会做而乱选。
(4)计算。
口算失分较少,正确率达96%。
解方程、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正确率约90%,
(5)        操作、计算、阅读推理。
知识点涵盖数对表示位置、旋转、平移,运用转化、推理等策略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以及“里程速查表”中的数学知识运用。
第3题(2):按照图中的规律可以推算:A=(    ),B=(     )
学生情况:正确率分别是48.9%,57.9%。
原因探析:找规律在新教材中受到重视,学生在整理知识、计算等后都会观察、发现,从而获得规律、定律等,本届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也表现出这方面的弱势,做这道题对他们来说有多少困难,教学中,真的有必要花时间给足学生观察、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经历和收获,千万不能匆匆而过。
(6)        解决实际问题。
第4题:小明家在文化馆北偏东30°方向5千米处,……,(第二问)小明完成这次参观一共要花多少元出租车费?
学生情况:正确率10.1%
原因探析:既要根据方向和距离画出小明家的位置,而且要计算这点路程的出租车费,学生没有看懂表格中的信息,可能生活中不是这样操作的,需要分3段来收费,所以作业中学生都按两段来进行收费。
第5题:某车间为了能高质量……(图略),……(第三个问题)如果你是车间主任,怎样安排这85名工人最合理?
学生情况:正确率14.5%。
原因探析:所谓合理,就是生产大齿轮和小齿轮的个数搭配正好,因为大小齿轮的生产效率不同,一套的个数也不同,因此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行分配,而如何综合,又是学生的障碍,而通过假设的方法也能凑到答案,可惜只有几个学生是这样做的,而且更有的学生面对答案是否正确,不会检验,因此,就是有时间,学生也只能用一个错误的答案来应付,真是可叹。
    三、对今后教学的思考:
从本次考核结果来看,学生对本册知识的掌握情况应该是可以得到肯定的。但从学生对提高题的解题策略来看,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复习和整理,重视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法则、性质的基础上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法则、性质系统化。对于易混淆的内容要加强比较,使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复习分块章节中,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理解上进行记忆。
2.强化能力培养。在复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复习四则运算,在学生理解运算法则的基础上,经常性地进行训练,不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运用计算方法的能力。
3.加强反馈,注意因材施教。复习时要注意抓重点,有针对性,加强反馈,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节教学过程,使各种程度的学生得到有效发展。在复习过程中注意启发,加强提优辅差。对学习能力较差,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求尽量跟上复习进度,同时开“小灶”利用课间与课后时间,按最低的要求进行辅导。而对于能力较强,程度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多看多想多做,老师随时给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教师要给予他们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将为他们提供施展自我的平台,成立‘一帮一’温心辅导站,从而避免学习两极分化的现象发生。
4.要多鼓励、表扬,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使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多和他们谈谈心、说服教育,改进他们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应降低学习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5.注重开发性使用对教材,做到“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对于知识的重难点力求把握准确,突破有法。对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在变化的情景中去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训练,而不是变成大量的、机械的、重复的操练,因为操练并不发展意义,重复并不引起理解,反而加重学习负担,降低学习效率,引起学生的厌恶。同时,重视能力的培养,继续加强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6.加强应用题教学,特是注重引导学会分析方法,尽量避免程式化练习,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与生活实际与已有经验相联系的知识素材,多创设分析应用题、解答应用题的机会,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感悟“学以致用”,数学无处不在的魅力。
    7.注重积极的情感、负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价值,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5 12:44:07 | 只看该作者
余坪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本次六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题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力求体现基础性、全面性和趣味性的命题原则,全面考查六年级学生对教材中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简单基本技能的形成情况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加强了对基本运算能力、用简单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现根据本次我班学生考试情况作如下分析:

本试卷共七道大题,内容涵盖填空、判断、选择、计算、应用题和实践与探索。在填空题中学生比较认真,98%的题完全正确。主要问题出在第6小题,“求圆心移动的距离其实就是求10个圆周长的和”部分学生没有分析清导致错误。在判断和选择题中基本没有错误。不过我有一个问题“选择题中第4个小题的B选项的八边形的每条边都相等吗?计算题包括口算、脱式计算、求未知数题目均较简单,学生平时练习较多,正确率较高。 1、口算题:主要错误均是计算时粗心所致。2、脱式计算:简便计算的意识不强。3、解方程:完全正确。

应用题中第1—5题正确率较高。原因分析:1、这几题都是应用题中的基本题型,教师也重视此类题目的常规训练,所以学生掌握得较好。问题主要出现在第6小题第(2)问,部分学生没有减去利息税,从而导致错误。第七大题中1小题第二问有一半学生出现错误,平常讲解强调过这类的题,但是还出现问题,可见没有没有严格要求。关键是求出半径的平方。第二小题完成下表的前四空没有错误,但是最后一空大部分学生没有做对,这就需要学生找到规律才能求出绳子的长度。通过前面对试题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除过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覆盖面之外,还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中知识与理念的结合点,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嵌入点,凭借教学手段、方法,在教学数学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从而达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最终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5 15: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