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15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案《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08:00: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爱的伟大,感受父子深情。
  2、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含义。
重点:
  1、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
  1、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师口述发生在四川汶川地震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生谈感受。
  手机留下了: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 ,还活着”。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一、衔接导入,引出课题:
  师:母子之情,感人至深。父子深情,也同样能创造奇迹。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生齐读课题,师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口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师:通过读书,你感受到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引导学生感悟到: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板书:了不起 父 子
  3、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先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用铅笔划记下来(表现父亲了不起的用横线划记下来,表现儿子了不起的用波浪线划记下来),旁批自己的感受,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师巡视,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
四、抓重点段,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先读读划记的语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2、相机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生读句子,谈体会。教师相机板书:挖。
  师:联系我们刚刚读过的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反馈。
  师引读:
  师:他挖了8小时,在寒风吹拂的中午,人们会看到在地震后的瓦砾堆中,一位父亲,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他挖了12小时,在夕阳照耀下的废墟里,你仍看到一个疲惫不堪但坚持不辍的身影,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24小时过去了,又一个黎明即将来临,在昏暗的废墟中,你仍然看到,一位父亲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36小时过去了,两个白天一个黑夜过去了,在一片废墟中,你依然看到,一位父亲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为什么父亲挖了36小时,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因为儿子在等着父亲,父亲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指导朗读第3段,读出父亲的悲伤与坚定。
  出示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板书:不论……总……
  3、相机指名读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4、相机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很多人都来阻挡父亲的部分(第5-10段)。师:你觉得此时此刻父亲是怎样的心情?(恳切、期盼)
  师生分角色读:从“段5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至段10精神失常了。师读众人说的话,生读父亲的话。
  5、师:为了救出儿子,父亲克服了许多的困难呢。你能用“不论……总……”这样的句式把父亲遇到的困难表述出来吗?
  师:总之,(生齐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总之,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师: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这位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所以父亲----(师范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6、师:(播放小提琴演奏《沉思》)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想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此时此刻,你会怎样读这段话?
  生朗读。师评价。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段话,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走入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生齐诵。
三、抓重点段,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接上文背诵,师引读“第12段他挖到第38小时至第23段”
  2、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儿子呢?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师板书:儿子
  3、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阿曼达相信,只要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他。他对父亲特别的信赖。
  师板书:只要……就……
  师:当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阿曼达至少在瓦砾堆下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师板书:等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阿曼达,你会想些什么,又会与同学们说些什么呢?
  师:8小时过去了,阿曼达,我又渴又饿――生接
  师:12小时过去了,阿曼达,这里黑极了,我害怕――生接
  师:24小时过去了,36小时过去了,阿曼达,我们都会死的,没有希望了,不会再有人来救我们了――生接
  4、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让别的孩子先出去,阿曼达是多么无私呀!
  5、师:当父亲与儿子经过生离死别再次听到对方的声音,此时此刻他们是怎样的心情呢?(惊喜、激动)
  6、分角色朗读“第12段他挖到第38小时至第23段”(一生读父亲的话,一生读阿曼达的话,其余学生读旁白部分)
  7、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出了地震中的奇迹。同学们让我们满怀激动、自豪与喜悦之情齐声朗读课文的结尾。
  8、师:是什么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呢?(是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是儿子对父亲的无限信赖,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板书:父子情深
  9、师:(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就像一根纽带,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这句话,包含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包含了儿子对父亲无比的信赖。)
四、小结:
  师: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限的希望——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让我们记住这对——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让我们记住这句话——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同学们,请牢牢记住,在生命的旅程中,不论发生什么事,总有亲人、老师、同学、朋友和你在一起,总有许许多多深爱着你的人和你在一起。让我们告诉自己,告诉汶川的同胞们,不论生死,不离不弃。(播放由成龙演唱的歌曲――《生死不离》高潮部课件。)不抛弃,不放弃,生死不离。师生齐读《生死不离》高潮处歌词。
五、作业:完成课后的小练笔。
板书: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挖   不论……总……
              了不起            在一起       父子情深
                      儿子: 等   只要……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08:00:56 | 只看该作者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一、以读促思,披文入情,在品读中感悟。
  1、着眼于对“父亲”内心的品读。
  基于对父亲内心世界的感悟,我充分利用文本中颇具特色的语言现象:“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通过反复朗读,感知挖掘过程的漫长与艰辛,感受父亲的执著,相比空洞直白的说教,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更能帮助学生触摸“父亲”的内心世界。
  2、着眼于对“父亲”语言的品读。
  在教学中,我与学生合作朗读了有关人们劝阻父亲的语段。引导学生在具有电影画面感的人物对话中,通过对人物语言、语气、神态的想像补充,情景朗读再现,从而深刻理解文本中父亲因爱而执著地拯救儿子的行为。
  3、着眼于对“父亲”形象的品读。
  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诵读有关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通过电影剪辑般的引读、渲染,使一幅幅感人的动态画面展现在孩子们面前,从而在每个孩子心中树立起了一个高大的父亲形象。
二、挖掘资源,丰富素养,学语文用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在这堂课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比如,学生由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出了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并由此想像,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的空白,既是学生对阿曼达这个人物认识的深化,又是基于对学语文用语文的训练,显露出语文学科的本色。又如,学生在用“不论…总…”说话的训练当中,对父亲的了不起有了进一步的体会,我感觉到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入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得到扎扎实实地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05: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