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了一个有关玄奘于成名前,在师父的指导下,坚持在高僧济济的法门寺苦心潜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的帮事。说明“一个人的成才是离开社会的。就像一棵树,不能远离森林。“本文结构简单。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玄奘远离森林;第二部分写玄奘在师父的指导下,决心留下法门寺。第三部分,玄奘终成名僧,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对两处松树的描写和议论中揣摩所包含的意思。
2、 引导学生领会课文通过某种事物比喻一种道理的写作方法。
3、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 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对两处松树的描写和议论中揣摩所包含的意思。
2、 引导学生领会课文通过某种事物比喻一种道理的写作方法。
3、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小黑板
教学理念:
本文是一个传说,又是一个故事,作者通过这个小故事说明的一个含义深刻的道理。所以,我先让学生讲故事,再由问题引领,带任务学习。从中体会作者借某种事物比喻一种道理的写作方法,再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到一个做人的深刻道理。
教学程序:
一、生活常识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谁能告诉我《西游记》的主人公是谁?那在这些人中,有一位锲而不舍的取经人是谁?唐僧的生活原形人物就是玄奘。本文讲的就是他在成名前是否留在法门寺的一个故事。想听吗?板书课题:生命的林子。
二、整体感知,讲述故事。
1、 学生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书上作批注,为稍后的讲故事做好准备。
2、 个别学生生动的讲故事。
三、读文、悟意。
1、 问题引领,出示小黑板:
(1)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
(2)玄奘最后为什么又留了下来?
(3)老方丈用的什么方法?
(4)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5)你最欣赏课文的哪些语句?
2、 自学。在书上作批注。
3、 交流收获。
(1)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①法门寺“香客如流”,“法事应酬太繁”,难得“静思养神,潜心修身”。②“感到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谈经论道却是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他想到一个安静的地方,静心学习,尽快成才。
(2)他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不是很草率的?你从哪能词可以看出来。我们把这个句子带着感情读读,好吗?
(3)玄奘最后为什么又留了下来?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个别学生读第8自然段。)
(4)老方丈用的什么方法?在第几自然段?(个别学生读第5、6、7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两个问题: ①老方丈问玄奘愿做烛火还是太阳的用意在哪儿?②老方丈是怎么劝说的?
(5)在这儿老方丈的用的方法是什么?(作比较,打比方)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齐读最后一段。(一个人的成才是离开社会的。就像一棵树,不能远离森林。)人由此你想到了哪句名言或警句?请批在书上。
(6)为什么离不开社会?(竞争!)你又想到哪句格言警句?请批书上。
(7)练习用打比方说明一种道理的方法说话。
三、感情朗读,总结全文。
1、 有感地朗读全文。
(1)说说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你认为读好本文的重点是哪些语句?
(2)练习有感情读好自己认为重点的句子。
(3)有感情地读好全文。
2、同学们,我们要想向唐僧一样出人头地,就要把自己放在社会中去接受竞争,让自己也像文中的松树一样为了得到一点阳光而奋力向上拔。于是:“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让我们牢记这两句名言吧!出示小黑板:
A、 天生我材必有用。B、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
四、巩固延伸,布置作业。
出示小黑板(硕果累累):
(1)我想积累这些词句:
(2)我明白了一些做人的处理:
(3)我想续写《生命的林子》。
(4)我知道题目为什么叫《生命的林子》了。
选三个给自己的学习伙伴说说。
板书设计:
生命的林子
山野小寺 玄奘 法门寺
两三棵树 松树 松林 竞争 成才
我们 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