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02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21《搭石》教案教学设计优秀课例、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2:01: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四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21《搭石》教案教学设计优秀课例、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
  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教学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
  《搭石》,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等相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二、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指名读课文,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你已经读懂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如果学生读到一自然段,相机指导学生勾画并读一读写搭石的句子。

三、出示挂图
  “看,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踩踏的搭石。就是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能让你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把他们划出来。
  小黑板相机出示几个重点句:
 
“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抓住重点词语“无论、只要、一定、踏几个来回、直到”)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举几个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说一说。师归纳:对,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是我们每个人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小组同学演一演。

四、乡亲们有什么样的美好情感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2:01:4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感受到了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同学们在上一堂课还在其他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做了记号,今天咱们继续学习课文,把你还没读懂的地方提出来。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紧走搭石慢过桥” 的俗语,体会景之美。)

  2、就在这美丽的山村,清澈的小溪中那一块块,一排排的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到处都洋溢着美好的情感,你们看,一个承诺也温暖了许许多多面临重重困难的人们,请大家自己读一读小黑板上出示的短文《一个承诺》。“这是美国东部的—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推销员克雷斯的汽车坏在了冰天雪地的山区,野地四处无人,克雷斯焦急万分,因为如果不能离开这里,他就只能活活冻死。这时,一个骑马的中午男子路过此地,他二活没说,就用马将克雷斯的小车拉出雪地,拉到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对这个陌生人表示感谢时,中年男子说:“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尽力去帮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多人,并且将那位中年男子对他的要求同样告诉了他所帮助的每一个人。6年后,克雷斯被一次骤然发生的洪水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当他要感谢时,少年竟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话,“我不要求回报,但是我要求你一个承诺……”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3、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然后抄下来。

    (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4、各学习小组自学生字,对容易出错的字相互提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2:01:5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没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流程】

一、齐读课题,谈谈对搭石的了解。通过预习,你对搭石有哪些了解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读本段,你明白了什么?人们是怎样挑选、摆放搭石的?找出文中的词语理解体会。
    
  “平整方正”是为了让人们……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均匀摆放是为了……从中感受乡亲们的善良、质朴。


三、提纲挈领学习2~4自然段
    
  在这美丽的山村,搭石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睁大眼睛发现美、一起来欣赏美。
   
  1、指名分段读二三四自然段,边听边想象,说说你都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2、生谈自己发现的美:

   ⑴ 老人及时调整搭石。

   ⑵ 一行人协调有序地过搭石。

   ⑶ 两人相遇,招手礼让;遇见老人,背负过溪。
   
  3、欣赏第一幅:

    读段落想象,老人踩到不稳的搭石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怎样?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讨论后表演有感情地朗读。
   
  4、欣赏第二幅:

    听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进一步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生活默契,所以动作协调。配乐感情朗读,读中体会美好情感。
   
  5、欣赏第三幅: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拿起笔发现美、寻找美。然后各抒己见。重点体会“理所当然”感悟每一位乡亲都是这么做的,都具有无私奉献精神。


四、用朗读来理解最后的段落
    
  在反复的朗读中,悟出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2:01:59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

   ⑴ 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

   ⑵ 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
   
  5、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行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⑴ 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

   ⑵ 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⑶ 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4、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5、指导感情朗读。


四、小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2:02:0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⑴ 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⑵ 讨论:

     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

     “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⑶ 引导体会“构成了家乡的地道风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⑴ 学生自由读课文。

   ⑵ 思考:

     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

   ⑶ 指导回答。

   ⑷ 交流:

     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第5自然段:
     
    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赞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小组交流


六、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2:02:13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

    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

   
整走让背……过……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一行人“走”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⑴ 读通句子,正音。

   ⑵ 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

   ⑶ 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⑷ 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⑸ 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⑹ 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⑺ 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⑴ 指名读:

     正音:伏。

   ⑵ 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⑶ 指导朗读,运用字理、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⑷ 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2、写话交流。
   
  3、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摆
     整 21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走       协调  有序 理所当然
     让
     背……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2:02:22 | 只看该作者
【设计理念】

  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紧扣文中所流淌的美,引导学生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设计特色】

  以“美”作为全文的主线,以自读自悟贯穿课堂始终。引导学生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使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升华。


【设计流程】

一、激情导入──感知美

  (估计用时2分钟。)

  1、点击课件,伴着轻松明快的音乐,眼前出现一幅幅乡村美景图。

  2、教师配以深情的语言: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那儿流水潺潺,炊烟袅袅;那儿的人们善良淳朴,互敬互爱。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小溪中的那一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为我们带来了多少方便,多少欢乐。

  3、瞧!这放在小溪里用来帮助人们踩踏过河的石块就是搭石。板书课题,读题。

  (课堂伊始,一曲明快轻松的乐曲萦绕于教室之间,为整堂课奠定了“和谐”的基调;抬起头,几块形态不一的石头平整地跨过小溪──简笔画摆放在黑板上,不仅唤起学生对“搭石”的感知,也帮助他们理解“搭石”的含义。)


二、初步感知──寻找美

  (估计用时4分钟。)

  1、这些小小的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睁大双眼去发现美,欣赏美。

  2、细细地读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

  3、说说你仿佛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课件随机出示相应的画面:

    精心摆放搭石,老人调整石块,一行人走搭石,同时过溪,招手礼让,偶遇老人,背负过溪。

    学生每寻到一处美,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的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三、品读体味──欣赏美

  (估计用时28分钟。)

  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搭石。

  1、例段指导:

    (第一自然段。)

   ⑴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

     仔细听,在书上圈画你认为最能体现美的词句。

   ⑵ 说说你从课文中感受到怎样的美,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重点体会“平整方正”、“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中体现出来的乡亲们心中有他人的美德。随机在石头上板书:善良。

   ⑶ 指导朗读。

    (例段的指导意在向学生渗透学习方法,为后面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自主学习2、3、4自然段:

    美丽的画面还有很多,你们想不想来欣赏欣赏?

   ⑴ 学生从2、3、4自然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以学习小组或个人为单位欣赏,体会其中流淌着的美。

   ⑵ 推荐几种学习方式,自己有更好的方式也可以:

     出示课件:

   
             学习小帮手

         我想读一读课文中的美文。

         我想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我想画一画文中的美景。

         我想演一演文中的情景。

         我想邀请同学(老师)一起……

         我想……
 



     (推荐学习方式,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提供了创新的契机。)

   ⑶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其中,从中发现有创意的学习方式。

   ⑷ 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评议。

     (评议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受。并结合评议将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感悟落在实处,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⑸ 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体会到的美。

     (个人感受不同,不强求统一的答案。)

     随机在石头上板书:勤劳、和谐、谦让、尊老。

   ⑹ 随机指导各种形式的朗读,以求达到品品读读、以读促悟的效果。

     (读书是师生对话,尤其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组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3、学习中心段:

    (最后一段。)

   ⑴ 课件再次出示几幅画面。思考:

     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⑵ 齐读最后一段:

    ①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搭石和乡亲们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体会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文章最后一句话含义深刻,不易理解。在学生对文中所流露出的人性美有了感悟之后,再让学生来理解句子,句子含义就自然出来了。)


四、走向生活──发现美

  1、是啊!美无处不在,有看得见的美,看不见的美,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你现在对美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艺术家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的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中寻找美。)

  随机板书:

   
友善美、团结美、奉献美、无私美、敬业美……

 




五、超越文本──传播美

  1、听故事:

    《一个承诺》。

  2、谈感受:

    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

  3、升华情感;

    美是一把雨中的小伞;美是一句风中的问候;美是一个关怀的眼神;美是一片温暖的阳光……

    让我们将真善美撒播到每一个角落,让世界因我们而充满爱。

  4、课件播放《爱的奉献》,在温情的音乐声中结束全课。

  (“美”作为全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学生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附:板书说明】

  该课板书为一幅风景画:几块形态不一的石头平整地跨过小溪,每一块石头上用不同颜色的笔写着──善良美、勤劳美、和谐美、谦让美、尊老美、团结美、奉献美、敬业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4 03: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